疫情挡不住中国援非脚步
作者:参考消息(文/赵东辉 吕梦琦 洪慕瑄)
12月的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市经常下雨,天气并不炎热。吴海生在郊区马义奇镇的杂交水稻技术推广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对他来说,最困难的新冠疫情高峰期已经过去。
半个月前,他刚刚结束了为期一周的杂交水稻栽培技术强化培训班。离别前,学员们提出想吃中国菜。吴海生邀请他们到当地一家中餐馆,点了粤菜手抓盐焗鸡和清蒸赤翅鱼。三个小时的交流在不知不觉中很快过去,气氛轻松而愉快。学员罗德里格斯说,他们不仅了解了中国饮食文化,更迈出了学习杂交水稻技术的第一步。
吴海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杂交水稻专家,曾先后援助过尼日利亚以及圣多美和普林西比。2019年9月28日,他和另外八名成员抵达马达加斯加参与农业援助项目。
马达加斯加是东非岛国,水稻是这个国家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但本国水稻品种产量一直不高,每年需要大量进口大米。今年疫情期间,粮食短缺问题进一步凸显。正因如此,杂交水稻对于马达加斯加端稳自己的饭碗至关重要。
马达加斯加农业、畜牧业和渔业部长法努梅赞楚阿·吕西安·拉纳里韦卢说,马达加斯加水稻发展最主要的困难和瓶颈是缺少优质种子,使用杂交水稻种子将极大地提高该国的水稻产量。
2007年以来,中国已先后派出20多位专家帮助马达加斯加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技术,累计推广杂交水稻4万多公顷,增产稻谷12万吨以上。即使是新冠疫情,也挡不住中国专家援非的脚步。
今年3月底,新冠疫情在马达加斯加暴发,确诊病例很快超过1万人。彼时,正是杂交水稻技术示范和种植培训的关键时期。吴海生和同事坚持留在马达加斯加,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克服停水、停电、煤气供应受阻等生活困难,和示范户一起插秧,全力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们的精心指导下,马义奇的三个杂交水稻示范区都取得了丰产。吴海生说:“维楚902-3产量达到了每公顷8.45吨,是当地常规品种年均产量的3倍。我们还组织了5场培训,一共培训了157人。”
这在当地赢得了好评。示范户让是一名有着20多年种植经验的稻农,但他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高的产量。他今年种了3亩水稻,其中1.1亩杂交水稻收获700公斤,1.9亩常规水稻收获650公斤。“这种水稻新品种代表了我们农业的未来,它的产量太高了。”他说。
杂交水稻的高产量,不仅意味着马达加斯加人民有望彻底摆脱饥饿束缚,也将对这个国家的减贫事业产生重要影响。
示范户索洛埃里对吴海生向他传授杂交水稻种植技术充满感激。他家有四口人,两个孩子都在读书,生活十分困难。他有13.5亩水田,其中11.3亩种植常规水稻,只收获了3200公斤稻谷,平均亩产只有283公斤。但2.2亩杂交水稻却收获1400斤稻谷,平均亩产636公斤。他打算把所有水田都种上杂交水稻,现在种子已经买回来了,有望多收获5000公斤稻谷,按每公斤1300阿里亚里(约合人民币2.6元)计算,可增加收入650万阿里亚里(约合人民币1.3万元)。
“增加的收入部分用于生活开支,剩下就可以存起来以后建房。”他说。
今年5月考察马义奇杂交水稻示范基地时,马达加斯加农牧渔业部长拉纳里韦卢说:“杂交水稻是我们的战略的核心,从今年起,我们动员一切力量推动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种植。”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驻马达加斯加代表帕特里斯·塔拉·塔库干则表示,中国专家带领当地农民种植杂交水稻,成果喜人。这样的技术应该被推广至更多的非洲国家,支持非洲国家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为了表达谢意,马达加斯加特意选择杂交水稻作为新版货币图案。2017年8月23日,在中国湖南长沙,马达加斯加官员将一张面值为2万阿里亚里的新版马达加斯加纸币赠送给袁隆平作为礼物。
吴海生(左一)在马达加斯加和当地农民一起种植水稻(受访者供图)
来源:参考消息网
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