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客科技 发表于 2021-1-7 19:10

日本人28年追踪13个孩子,揭露扎心真相,结局让人泪目

作者:积木育儿
BBC有一档著名的纪录片——《人生七年》,想必大家都有耳闻。

编导从英国的不同阶层挑选了14个7岁的孩子,每七年拍摄一集,从7岁记录到63岁,花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去探究他们的人生,揭示了阶级难以跨越的现象。

之后,很多国家都拍摄了自己国家版本的《人生七年》,包括日本。不同的是,日版《人生七年》的13个孩子都来自普通家庭,和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一样。

从1992年开始,片子分别记录了这些孩子7岁、14岁、21岁、28岁时的现状,揭露了一个戳心真相:

99%的人99%的可能会平凡度一生。因此,一个孩子如何学会在平凡的生命里找到快乐、幸福与平静,是最常被我们忽视却又最重要的能力。






那些不了了之的梦想

节目组第一次拍摄的时候,孩子们刚刚7岁。拍摄主题就是关于孩子们的“梦想”。

每个孩子在人生之初,都有各自不同的梦想。然而,后来这些梦想的结局,却大多是相似的,相似的不了了之。

比如直树。他的童年大概是很多人羡慕的,3岁时,就拥有了自己的游戏机。

7岁时,他每天可以玩2个小时的游戏,喜欢在游戏里获得的掌控感。

当被问到“梦想是什么”时,直树歪头想了一会儿,说想成为一名著名的钓鱼选手。



实际上,他并没有多喜欢钓鱼。对于无忧无虑的直树来说,梦想和未来都还太遥远。

14岁,直树仍然没有太具体的梦想,只是希望自己可以在某一方面做到最好,至于是哪方面,直树说:“都说大学很轻松,很好玩,如果是真的,我要在大学找一项爱好。”

就这样,直树懵懵懂懂成长到21岁,正在读大三的他,这一次终于能肯定地说出自己的梦想:“我想成为一名检察官。”



心里有了理想的工作,直树也努力地去接近。但最后,因为一次关键的法律考试没有通过,直树的梦想破碎了。

毕业后,为了生活,直树找了一份咖啡店的工作。

从钓鱼选手到检察官,再到咖啡店员工,这可能是7岁的直树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的结局。



生活在东京的贵子,父母十分看重她的教育,鸡娃程度堪比现在的我们。

贵子的童年和直树天差地别,她从小便穿梭于各种兴趣班。

7岁时,每周要搭乘两次火车去上补习班;



3年级时,每周的兴趣班排到满:钢琴、游泳、书法、剑道……



也难怪,在被问到最想要什么时,贵子说:“我想要另一个我,我就不用做作业,可以出去玩了。”



虽然被作业压迫,但贵子并没有叛逆。相反,她拼尽全力去学习,想成为佼佼者。

但这世上,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换来好的结果。

初中、高中和大学,贵子都没有考上自己首选的学校。



长久以来的失望,让贵子变得有些自卑,就连毕业后找工作,她都做好了失败的准备。



好在她没有放弃,21岁时,收到了理想工作的offer,成为了航空公司的一名空姐。

她终于可以让父母为她感到骄傲。



然而好景不长,在工作的第三年,这家航空公司破产了。

在这3年里,贵子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我必须考虑我所有的行为和语言。因为稍有疏忽,就会被人指着鼻子骂。”

就连下班后,脑子里都还在想自己工作时表现如何,有没有做错什么。

看起来光鲜的职业,背后却让人心酸不已。



健太出生于因大米而出名的宫城县,家里往上几代都是稻农。对于7岁的他来说,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粮食。



梦想自然也是和爷爷、父亲一样成为一名稻农。

他自豪地笑着说:“我要吃很多米饭,长得壮壮的,努力干活。”



作为家里的长子,健太一出生便拥有了家里田地的继承权。

14岁时,面对镜头的健太眼神里没有了幼年的坚定,他说:“我不想要那片田。”



他不认为自己看起来像是会种地的人,但也不知道自己还可以做什么。

高中毕业后,健太在当地的一家公司找了一份工作,成为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工资按小时算。



和健太有类似开端的是光平,他出生于制陶世家。

7岁时,家里的作坊雇佣了10位工人,每个月可以制作2000件陶器,在当地小有名气。

光平从小就喜欢去作坊玩耍,看见一块块泥土在人们手中慢慢变成一件件精美的陶器,光平也在心里许下了自己梦想——和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制陶人。

被问到为什么时,光平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因为我是爸爸的传人。”



但在14岁时,那个言语间带着自豪,说要接爸爸的班的光平不见了。镜头里的他显得有些无措,“我已经厌倦了,别再让我制陶了。”



原来,那一年,因为经济低迷,父亲的作坊倒闭。制陶,在光平眼里不再散发着光芒。

初中毕业后,光平进了一所技术高中,希望学一门新的技术,以此养活自己。但因为无法适应学校的环境,光平渐渐地不怎么去学校,最后直接退学。



没有技能可以立足社会,光平只能回家,制陶。对生活妥协。



由美从小就是一个很要强的姑娘,7岁时已经能说出一番“豪言壮语”:“如果成功,我还想做得更好;如果失败,我会更努力,然后再做得更好。”



这样的由美,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上中学后也不曾改变,输,是她最不喜欢的事情。

14岁时,由美便立志要去出版社工作。



按理来说,这么优秀还这么努力的人,实现梦想应该很容易吧。

并不是。

毕业后,由美给20家出版社发去简历,都石沉大海。

最后,她只好先接受一份与她大学专业相关的工作——自助餐厅的营养师。

她一边工作,一边趁着周末的时间去参加招聘会。

一年的坚持不懈,最终换来了由美进入了一家一流的出版社工作的机会。

实现了心心念念的梦想,却没有得到父母的支持——父母不希望她离家太远。

顶尖的公司也让由美倍感压力,即使工作了几年,她始终觉得自己尚未站稳脚跟。



在所有的孩子里,三重的目标最为清晰。

不管是7岁,14岁,还是21岁,他的梦想始终是成为一名职业棒球运动员。执着而坚定。









心中有梦,三重不曾松懈,日复一日地练习,去靠近那个梦想。

14岁时,他是一支成功的小联盟棒球队队长;



21岁时,他是大学棒球队的一名投手。



一切似乎顺利地进行着,但大四时,三重突然退出了棒球队。之后,因为身边的朋友都找到了工作,三重被焦虑包围,他退学了,他也要去找一份工作。



三重前后找了几份工作,但都做不长久。4年后,他接受了父母的建议,进了自己家里的印刷厂工作,从底层做起。

父母一点都没有包庇他,三重和工厂里其他工人一样,印刷一件产品只能赚几日元,要印到几千件后,自己才能在扣除生活花销后挣到一点钱。

问及梦想,三重尴尬地笑一笑,“放弃那个梦想了。”






平凡的人生也有耀眼的光芒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里说,我用尽了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

不管是三重、由美、贵子,还是直树,他们都怀揣梦想,努力去靠近,最后依旧势不可挡的成为了一个又一个的普通人。

事实上,所有参与录制的13个孩子,人生都过得差不多。起点不高,按部就班读完中学;虽然都有工作,但都不太满意,要么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要么就是工资太低。

和所有普通人一样,他们为生计奔波。在街头拥挤的人潮中,大家看起来都那么渺小,又那么平凡。

但是,

当我们真正接受了这样平凡的现实却依旧热爱生活,当我们遭遇了人生的各种挫败却继续脚踏实地努力地活着,变化似乎慢慢地到来了。

纪录片拍到第28个年头,这群孩子平凡的人生逐渐开始散发光芒。

贵子在经历航空公司破产后,逐渐意识到自己被工作禁锢了,开始重新审视自己。

后来,她进了日本最大的航空公司,不再害怕自己会做错,而是思考如何让人们更加开心地接受她的服务。

现在的她,不再是那个渴望得到认可的自卑小姑娘;她和朋友跳舞时展露的笑容,足以证明她多么自信。



无奈选择制陶的光平,在每日的相处之下,慢慢找回了年幼时对陶器的崇敬。

他继承了父亲的手艺,开始创作属于自己的风格。

一开始,还要依靠父亲去售卖他制作的陶器。后来,他开始尝试网络售卖,并渐渐找到窍门。

现在,制陶对于他来说,不仅仅是生存的手段,还是表达自我的方式。

历经世事,光平又变成了那个对陶器无限热爱的小男孩,单纯又温暖。



28岁再问他想要什么,他已经没有了当初的迷茫和无奈,而是说,想要前进的力量。



由美的努力工作换来了回报,她现在是杂志社女性书籍的负责人。

每本书的页数、内容、定价和印刷刷量,她都要和同事们一起仔细研究。

依旧工作狂的她,可以连续8小时只和书打交道。



健太虽然没有继承家里的田地,但农忙时节他会回家帮忙,即使他依然拒绝成为一位稻农。

他在工厂的工作也逐渐顺利,从临时工变成合同工,现在已经是工厂的全职员工。

工资也不再按小时发放,而是月结。生活变得稳定而平和。

问及对下一个七年有何期待,健太不再迷茫:“多多少少我会有决定。”



从检察官一落千丈变成咖啡厅打工人的直树,如今已是东京一家分店的店长。

店里只有他和二十多名兼职的员工,生意好坏全依靠他一个人的决策。

他负责的店铺,经常在全国各店销售大赛中排第一。

人生前20年无忧无虑,茫茫然活到28岁,直树终于找到目标。

对于未来,他坚定而坦然:

“我想开一家自己的店。”

“我知道五到十年内,我想做什么。”



即使生活总在为难我们,但从这些孩子身上,却看到了对抗岁月的力量,温和但有力。



周国平说:“人生有三次成长,一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二是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的时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时候。”

年少时,我们都曾怀抱梦想,意气风发,无所畏惧。

慢慢长大,我们才发现,这世上绝大多数的人,终将平凡度过一生。甚至有些人光是为了过上普通的生活,就已经用尽全力。

我们心有不甘,却无能为力。

有多少人因此陷入极端的焦虑和困惑中。

一直记得奇葩大会上,一个名叫刘可乐的女孩。

她患有躁郁症,曾经长期厌倦每一个寻常的日子,苦苦地追寻人生的终极意义。

直到某一天,一位心理医生简单地反问她:“你觉得意义的意义是什么呢?”

“就像啪一下被打到,一下子把我拉到这个问题的最本质的地方,让我赤裸裸地站在那里,

让我第一次那么深刻地意识到,追求意义本身,是一件多么荒谬的事情。”

“活着本身不就是意义吗?”



是呀,活着,体验着,热爱着。

欢迎所有的成功,也欢迎所有的失败。

正因为所有这些,才组成了有血有肉、精彩丰盛又独一无二的我们自己。

谁规定了平凡就是平庸和无聊呢?

有些人一边埋怨一边自嘲;但有些人却乐于享受。

即便全世界有90%的人和你过着差不多的生活,但在这个“平凡”的框架内,我们依然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不同。

就如《奇葩说》中邱晨所说:人的一生很短,有些高山,我们永远无法企及,那就远远看看,也行。以及,看看自己周围,有哪些值得爬爬的小山。

愿我们有追求非凡的坚韧和力量,也有接受平凡的勇气和智慧。

在人生路上享受爱与被爱,在探寻自我时,看见和接纳真实的自己。

生命的最终结局一样又如何?生命的过程和体验全然不一样。

每个人都可以赋予自己生命与众不同的意义。

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日本人28年追踪13个孩子,揭露扎心真相,结局让人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