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述:嫦娥五号为何能创造“无与伦比的纪录”
作者:参考消息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2月17日刊发一篇报道,题为《嫦娥五号月球任务使中国在登陆月球方面拥有“无与伦比的纪录”》。全文摘编如下:
周四早上,肯·麦克塔格特一边喝着青岛啤酒,一边看着嫦娥五号返回器降落在内蒙古白雪覆盖的草原上,它还携带着从月球上一座年轻火山上收集来的“无价”的月岩和月壤。
作为英国太空历史学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阿波罗11号飞行日志》的联合主编,麦克塔格特一直在密切关注中国的月球任务。他忍不住把它与其他国家此前把样本带回地球的任务(最近一次是44年前)进行了比较,中国的这次任务让他钦佩不已。
麦克塔格特说,在登陆月球的过程中,自动着陆器会暂停下降并拍照,并对没有石块和陨石坑的着陆点进行评估,然后侧身移动,降落到安全的地方。
他说:“中国高水平的自动化和机械设备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所有这些设备在距地球约40万公里、人类根本无法直接干预的地方都极其可靠。”
“中国已经完成了三次非常成功的登月尝试,在这项艰巨的太空任务中,这是无与伦比的纪录……其他国家早期的登月计划都曾失败多次,使用的也是更老式的技术。”麦克塔格特说。
对中国来说,嫦娥五号任务不仅仅是技术进步的证明。它还进一步增强了北京领导层对自身政治体制的信心——与苏联或西方国家都截然不同。
到2020年从月球带回样本的目标大约是在15年前制定的。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曾使嫦娥五号任务陷入停顿,但中国的太空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赶在最后期限前完成了任务。
中国领导人将月球任务的完美执行归功于该国的新型举国体制,该体制将政府、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团结在一起。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祝贺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的贺电中说:“这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坚克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
习近平还向国际社会传达了信息。“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开拓性贡献”,这表明北京对冷战式的太空竞赛不感兴趣。
一些中国太空专家说,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可能都曾低估了探月的挑战。对美国和俄罗斯来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任务耗资太过巨大,以至于在冷战之后就负担不起了。
人工智能等一些新技术可能会有所帮助,但这些未经测试的手段也同样会带来高失败率。专家认为,建造可靠且智能的航天器和火箭对一个国家的整体科技实力提出了巨大挑战。
中国的探月任务有全国许多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参与,每个机构负责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
中国在太空的存在正在迅速增长。中国计划到2030年前后在月球上建立国际研究站并投入运行,而其2021年初的太空任务日程也是满满的。
再过几个月,中国的探测器将开始探索火星的红色土地,建设全新空间站的工作也将启动,而准备用于商业航天计划的新一代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已经在海南的发射台上等待首飞。
来源:参考消息网
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