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剑“科技创新”,广州各区谁更强?
作者:广州日报去年年末,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广州创新战略研究院)、广州市科学技术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广州城市创新指数报告》(简称“报告”)。报告采用的是2019年完备权威的“统计数据”。在“十四五”开启之际,总结过去便是促进更好的开局。
城市整体创新能力往往被放在时间维度去探究,来观察“一年是否更比一年好”。而若以“空间维度”则来打量城市内不同区域的创新能力,则更能细微地反映创新纹理。因为每个行政区依托自身条件,都有各自不同的创新能力与禀赋,而这些因素正构成了城市的整体创新能力。
报告通过选取 10 个指标,涵盖创新资源、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 4 个方面来构建区级创新指数指标体系。广州市11个区科技创新水平以此被一一展现出来,其中孰强孰弱显得颇有看点。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忧子 摄
黄埔是唯一90分以上的优等生
首先从广州各区创新指数综合得分看,广州各区在“你追我赶”中的排名呈现一些新变化。
过去在广州这个大班级里,总是“双星闪耀”,黄埔与天河不相伯仲。而在报告中,黄埔“一骑绝尘”,是唯一得分超过90分的优等生。而长期处在中游水平的番禺区则显露冒尖的潜能,则由第五晋升成为“探花郎”。
(2019年广州各区创新指数综合得分以及排名情况)
总体而言,2019年各区平均得分为79分,与2018年相比,整体创新水平明显提高,但依然存在创新发展不平衡、各区创新水平差异明显的问题。
综合得分反映的是总体情况,但是如果要分析“优秀者为何优秀”、“进步者因何进步”,则需要从创新资源、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四方面里的细分指标里去洞察。
创新资源:四区成为广州创新潜力股
创新资源比的是创新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强度。其中全社会 R&D (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是重要指标之一,反映区一级创新资金的投入强度。
(2019年各区全社会 R&D 经费支出得分情况)
在2019年广州各区全社会 R&D 经费支出综合指标中,其中得分最高的是黄埔区,为97.49分;其次是海珠区,为93.81分;第三是天河区,为92.75分。
各区全社会 R&D 经费占 GDP 的比重指标值,则更加反映了“谁更舍得花钱做科研”。该指标中,同样是黄埔区最高,达到 4.38%;其次是海珠区,为3.61%;天河区名列第三,为3.43%。
(2019年各区全社会 R&D 经费支出情况)
各区全社会 R&D 经费支出总量,就更依赖于各个区的整体经济实力。天河区作为广州经济总量第一的行政区,在该指标值最高,为173.32亿元;黄埔区紧跟其后,为153.42 亿元;其余区低于100亿元。
(2019年各区财政科技支出得分情况)
财政科技支出则单一考量的是区级政府对创新投入的重视与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强度。2019年,黄埔区政府对创新投入最为慷慨,,在该指标得分最高,为 99.72分;其次是南沙区, 第三是增城区,为88.53分。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黄埔区的财政科技支出总量达到71.64亿元,是第二名南沙区22.50亿元的三倍以上。
不过从财政科技支出增速来看,各区间增速差距较大。白云区、黄埔区、南沙区、增城区的增速均为正,其余7个区均出现负增长,这需要引起重视。
每万名从业人员中从事R&D研究人员数,则反映区域创新人力资源密度。创新是一种主要依靠人类智慧的创造性劳动,创新人力资源密度越高,区域创新潜力越大。
(2019年各区每万名从业人员中从事 R&D 研究人员数及得分情况)
2019 年广州每万名从业人员中从事R&D研究人员数平均为126.90人年/万人,有 4 个区高于广州平均水平,分别是黄埔区、南沙区、天河区和海珠区,这充分说明这四个区是未来支撑广州创新能力的潜力股。
而《中共广州市委关于制定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则明确提出,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和南沙科学城为极点,举全市之力规划建设链接广州科学城、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天河智慧城、南沙庆盛片区、南沙明珠科学园等全市域科技创新关键节点的科技创新轴。这条科技创新轴无疑串起了这四个“潜力股”。
企业创新:四个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全市七成
企业家朋友圈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创新等于等死,创新等于找死,这反映了企业创新的两难。
报告中的企业创新指标则由企业 R&D 经费支出、每万名从业人员高新技术企业数两方面构成,反映了全社会企业对创新的资金投入强度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在该地区的规模状况。当然,这也客观体现了哪个区才是科创企业的最佳成长地。
(2019年各区企业 R&D 经费支出得分情况)
企业 R&D 经费支出由各区当年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R&D 经费支出总额占主营收入比重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R&D 经费支出同比增速2个指标合成,白云区、荔湾区、从化区、番禺区、黄埔区和天河区在这方面得分位列前五。
(2019年各区企业 R&D 经费支出情况)
但从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R&D 经费支出总额来看,还是黄埔区最多,达到 116.22 亿元;南沙区排名第二,为37.65亿元;花都区排名第三,为31.50亿元。广州各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R&D经费支出差距较为明显,黄埔区表现突出,超过了100亿元;其余各区支出在40亿元以下。这种差距与规上工业企业分布差异也有莫大的关系。
(2019 年各区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每万名从业人员高新技术企业数,即当年度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与全市从业人员的比值,反映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态势。各区每万名从业人员高新技术企业数得分最高的是黄埔区,为 100分;其次是天河区,为92.11分;第三是番禺区,为92.08 分。
但是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绝对数量来看,各区的差距还是较为明显。2019年广州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有 12099 家;其中天河区有3374家,黄埔区有1998家,番禺区为1907家,白云区有1145家,四个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数之和(8424 家)占广州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比重接近七成
创新绩效:黄埔区劳动生产率最高
创新绩效则是反映了各区开展创新活动所产生的效果和社会经济影响,简而言之就是创新带来的积极作用。其中劳动生产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技术水平的发展程度;专利产出是科技创新活动的直接产出成果;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结构的优化程度。
(2019 年各区劳动生产率及得分情况)
劳动生产率即为从业人员人均GDP,这是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常用指标。2019 年广州劳动生产率为20.69 万元/人,11 个区中有5个区超过市平均水平,分别是黄埔区、越秀区、南沙区、荔湾区和天河区。劳动生产率最高的是黄埔区,为33.45 万元/人;其次是越秀区,为29.19 万元/人;第三是南沙区,为26.16万元/人。
专利产出由万名从业人员发明专利申请量、万名从业人员 PCT 专利申请量和万名从业人员发明专利授权指标合成。
(2019 年各区万名从业人员发明专利申请量及增速情况)
2019 年广州各区专利产出得分表现一般,差异仍显著;得分最高的是黄埔区,为78.33分;排名第二的是从化区,为75.15 分;第三为番禺区,为71.02分。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体现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促进地区转型发展的作用和程度。
(2019 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情况)
2019 年广州各区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普遍较低,个别区表现优异。广州市该指标值平均水平为 10.21%,较去年有所下降;11 个区中有5个区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分别是黄埔区、海珠区、天河区、从化区和番禺区。
广州各区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相对不平衡,但其增加值同比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2019 年广州各区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最高的是黄埔区,为 366.03 亿元,占全市的 61.38%,排名第二的为花都区(45.38亿元),排名第三的是番禺区(43.57 亿元)
创新平台:天河黄埔省级孵化器面积占全市6成
创新环境主要反映区域创新活动所依赖的外部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优劣。
创新平台建设反映区域在促进创新平台建设方面的力度与成效。由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及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的总量和增量合成。
(2019 年各区创新平台建设得分情况)
2019年广州各区创新平台建设得分最高的是天河区,为91.68分;其次是黄埔区,为90.41分;第三是番禺区,为71.69分。其中天河区拥有8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0家国家工程中心,两者数量均为全市第一。而黄埔区则拥有全市最多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孵化育成体系建设由各区国家、省级孵化器面积总量与各区孵化器内孵化企业数量合成,反映区域在促进创业与创新中的努力与成效。
(2019 年各区孵化器面积情况)
2019 年广州各区孵化育成体系建设得分最高的是黄埔区,为97.23分;其次是天河区,为86.89分;第三名是海珠区,为 72.33分;番禺区的得分为71.21分。
但广州各区的国家、省级孵化器面积分布不均,个别区拥有面积较大,少数区拥有面积为零。省级孵化器面积位于前列的是天河区(23.06万平方米)和黄埔区(15.71 万平方米),两个区的总和占全市省级孵化器总面积的60.12%。
这份报告如同广州创新版图的横切面,揭示了11个区资源禀赋的不同与其创新发展的差异。广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区如何找准自身定位,发挥已有优势,补上现存短板将是未来一项重要课题。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龙锟、方晴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林传凌
https://www.dolc.de/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