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lcnews 发表于 2021-1-13 13:35

破解“两区”建设难点 北京推15项新举措释放科技创新活力

作者:北京日报客户端
1月8日,本市召开“两区”建设科技创新领域专场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本市通过15项创新举措,破解“两区”建设中的痛点和难点问题,包括向部分区下放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家评审权限,推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平台等建设,集聚一批一流的领军人才与创新企业在京“扎根”。

下放权限激发创新活力

北京是全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最为聚集的城市之一,拥有全国一半的两院院士,一半的顶尖学科,以及三分之一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据施普林格·自然与清华大学联合发布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显示,北京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位列第五。

科技创新是“两区”发展的重要引擎。市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市制定了《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推动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工作方案》,围绕科技创新的痛点难点问题,提出了15项创新举措。

工作方案明确,向部分区下放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家评审权限,简化评审程序;对新型研发机构引进的战略科技人才及其团队在研究路线决定权、团队组建自主权、职称评价、出国(境)学术交流等方面充分赋权。

同时探索科技成果分配制度改革,支持高校院所强化内部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探索建设技术许可办公室;畅通科技合作交流渠道,推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平台、京津冀联合实验室建设,完善京港澳台科技合作机制,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推动大科学装置和科技基础设施面向全球开放共享,支持离岸创新创业,建设海外创新中心。

今年,市科委将务实推动政策措施落地,形成多项可复制推广的政策以及实践经验成果,集聚一批一流的领军人才与创新企业,努力建成高端要素和高端产业集聚、科技创新功能突出、创新创业环境一流、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两区”。

3个国际人才社区已运营

围绕“两区”建设中的人才任务,市人才工作局联合市科委等9家职能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了工作方案。本市探索建立过往资历认可机制,允许具有境外职业资格的金融、建筑设计、规划等领域符合条件的专业人才经备案后,依规办理工作居留证件,并在北京市行政区域内服务,其境外从业经历可视同境内从业经历。

除涉及国家主权、安全外,本市或将允许境外人士在北京市内申请参加我国相关职业资格考试(不含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目前这项政策正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

此外,本市研究在特定区域实施境外高端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近期将印发暂行办法和实施细则;允许外籍人员使用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开办和参股内资公司;给予在京中资机构海外员工薪酬结汇便利化政策;便利境外高端人才境内经常项目下合法收入办理薪酬收入购汇汇出,便利其以自身名义办理随行子女额度外学费结汇等。“目前这些任务已取得积极进展。”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在人才服务方面,去年市人才局发布实施了首都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导则和标识系统,推动8个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其中顺义“海外高层次人才大厦”、朝阳“望京小街”、海淀“三厅一道”已投入运营。

升级改造示范性研究型病房

“我们以一套‘组合拳’发力,通过卫生健康领域多方面政策的集合,重点在20个方面扩大开放,支持‘两区’建设。”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该负责人介绍,本市正在加快国际研究型医院建设,第一批10家示范性研究型病房已开始升级改造。社会办医配制乙类大型医用设备已经实行告知承诺制。13家医院获得干细胞临床研究资格,9个项目正在开展研究。8家医院作为首批国际医疗试点医院,正在积极推进与国际保险开展实时结算。鼓励和推动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配套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逐步扩大商业保险服务范围。本市已有92家医院开展互联网诊疗。

此外,本市探索非卫生技术人员在医疗机构提供中医治未病服务,研究建立中医治未病专职医师职称晋升政策,深入推进中医治未病服务项目收费试点;支持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和中医药服务贸易重点机构开拓国际市场,搭建中医药国际医疗服务平台、中医药国际教育培训平台、首都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等。

本市还将开展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药品试点;对临床急需且我国尚无同品种产品获准注册的医疗器械加快审批,保障临床需求;在自贸试验区试点实施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管理。

海淀昌平加紧创新片区建设

发布会上,海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共21.59平方公里,位于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在“两区”建设中,海淀加快建设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打造全球创业投资中心、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科技创新中心。同时,海淀区大力推进信息业、医药健康、科技服务三大重点产业建设,推动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中关村软件园、东升科技园等科技园区的发展。

昌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昌平组团包括生命科学园及周边区域,面积约10.26平方公里。未来三年,昌平组团将推动5个左右1类创新药上市,让人民群众提早用上更多更好的“救命药”;通过三年的努力,聚集不少于300名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领军人才和核心管理人才,实现利用外资金额翻两番,打造全球高端创新资源聚集地。

此外,昌平组团还将瞄准医药健康和数字经济两大方向,进一步引增量、稳存量,加快培育新的优质增长点,预计到2023年市场主体从6000家增加到1万家,推动20家左右企业上市,打造首都高精尖产业发展新高地。

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破解“两区”建设难点 北京推15项新举措释放科技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