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在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中的立场利于我方
新华社信息柏林8月29日电(记者于涛)德国政府和经济界一贯主张全面开放对中国的纺织品进口,反对重新采取配额设限。今年5月,当欧盟在南欧国家压力下酝酿重拾配额政策时,德国舆论就出现反对的声音。德国《商报》5月31日刊发评论文章,批评欧美在纺织品贸易问题上对中国采取双重标准。德国政府当时就持反对重新引入配额制度的立场,但态度低调,表示要与欧盟“团结一致”,遵守欧盟统一立场。近来由于配额在短时期内用完,大量货物积压在港口无法通关,德国纺织品贸易业面临重大损失,德国国内批评欧盟对从中国进口纺织品设限、呼吁彻底废除配额制度的声音越来越强烈。德国服装协会、批发商与外贸联合会、零售商联合会等行业组织,德国科隆经济研究所、德意志银行等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纷纷发表声明,对进口配额提出强烈抗议,严厉批评欧盟过时的贸易保护政策,指责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松领导不力,要求欧盟尽快找到解决方案,对海关积压货物解禁通关。德国零售业大中型企业联合会8月26日发表声明,指责欧盟目前的做法“极不负责任”,威胁以产业名义向欧盟提起赔偿诉讼。德国进口商GELCO公司已经向德国宪法法院提交起诉书。德国舆论对此问题也予以高度关注,德国报纸和电视纷纷对货品积压危机进行广泛深入的跟踪报道。8月25日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在一天的报纸中就有三个版面涉及中欧纺织品贸易问题:在头版头条报道了欧盟委员会最新进行的内部磋商;在第二版《今日关注》栏目下以整版篇幅,分主题对欧盟此次纺织品危机的现状、原因、背景、解决方案等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报道,并配发醒目的图片图表;在第三版刊发题为《后退》的评论文章,批评这次危机完全是欧盟咎由自取。
在经济界和德国舆论的强大压力下,德国政府也逐渐改变在中欧纺织贸易问题上的低调立场。德国经济部长克莱门特于7月12日致信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松,率先敦促欧盟委员会重新审视配额政策,尽快解决目前海关积压危机,并提出在中欧上海协议实施之前签订的合同不计入配额的解决建议。
--德国纺织生产行业的现状
德国反对纺织品贸易实施配额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德国纺织行业对从2005年起世界纺织品贸易自由化的新形势准备充分,及时完成了结构调整,对中国产品的竞争担心较小。据德国纺织和时装业总会公布的数据,德国纺织行业在过去十几年中一直处于持续萎缩状态,从业人数和营业额不断下降。德国目前约有1500家纺织和时装生产企业,就业总人数约为13.1万人,其中纺织业8.95万人,时装业近4.2万人。而1995年时德国纺织和时装业的就业总人数还有25.7万人,在10年之内就减少了将近一半。其中原东德地区萎缩的幅度更大,目前就业人数仅有2万人。2004年德国整个纺织生产行业的营业总额为224亿,比上一年下降了2.7%,而在10年前(1994年)这个数字为296亿欧元。从上世纪90年代起,德国时装制造厂商开始将其生产向国外转移,主要是波兰、捷克和乌克兰等东欧国家和土耳其,目前整个行业有95%的生产是在国外完成的,但所需纱线和面料仍有1/3由德国输入。
针对来自中国等国家廉价产品的竞争,德国纺织和服装生产业积极进行产品调整,基本上不再生产中低档大众产品,而以技术含量高的高档和专门化产品为主,比如生产飞机和汽车上使用的高技术纺织用品。
总之,德国纺织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在下降,较好实现了结构调整,为废除纺织品贸易配额制度做好了准备。因此,德国对意大利等南欧国家错失良机,自己未及时做好准备却迫使欧盟重新对从中国进口纺织实施配额制度极为不满。德国零售商联合会主席达克斯批评说:“我们苦心经营了十年,专等取消中国纺织品配额。德国的经销商和生产商已为之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而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却无动于衷,我们认为这些国家在推行新的贸易保护主义。”
--海关积压危机对德国的影响
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纺织品和服装销售市场之一,其货源大量依赖进口。中国是德国最大的纺织品进口来源国,2004年德国从中国的服装进口总额达28.28亿欧元,占12%的市场份额。在预计2005年废除配额制度之后,德国进口商和经销商更是大量到中国下订单。因此目前大量货物积压海关造成的危机对德国的影响更大,德国相关行业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
据德国媒体进行的调查,目前欧盟约有价值10亿欧元的7000万件纺织产品积压在海关,其中涉及德国进口商的约为150万件,但目前尚缺乏可靠的具体数字。德国服装协会估计,德国企业由此将损失营业额3.8亿欧元,德国财政将少征1.4亿欧元的关税、营业税和企业税。
德国纺织品进口商多数是中小企业,积压危机对它们的影响更为严重。因为已经定购或付款的货物积压在海关,既要支付每天高昂的仓库保管费用,还要承受货物贬值及有些产品如羊毛衫霉变的可能。更严重的是,这些货物如果不能尽快解禁通关,错过销售季节或者销售商再由其他渠道订购的货物在此期上市,那么积压货物将一钱不值,进口商将血本无归,而且还可能受到违约的惩罚。这将使中小企业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走向破产或被迫裁员。
德国卡斯泰特大型百货公司和时装店表示,目前积压危机尚未对市场供应产生明显影响,即使这些货物不能解禁入关,从亚洲其他地区和土耳其等渠道采购的货物也能及时进入市场,因此不会出现货架空空的景象,但某些产品或式样的供货可能会断档。
对于积压危机是否对会德国零售市场纺织品销售价格产生影响,德国企业看法不小。卡斯泰特、C&A等大型时装销售公司表示,由于从印度、土耳其等地进口的产品同样物美价廉,因此零售价格不会上涨。而德国成品进口联合会则认为,商店里的纺织品销售价格将上涨5%到10%。
一些大型的德国纺织品销售商,例如Tchibo,Boss,Esprit,C&A和Gerry,已计划将自己的服装生产基地从中国转移到一些没有配额限制的亚洲国家,如印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和柬埔寨等。一些销售企业则仍处在观望状态,比如Quelle仍对政治磋商解决配额问题抱有希望。与大型企业相比,采购转移对中小企业来说则相当艰难。通常情况下,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与新供应商的业务才能步入正轨。
--我国在谈判中应积极寻求德国支持
综上所述,由于纺纱产业结构调整较好,而且对从中国进口纺织品拥有重要商业利益,德国在中欧纺织品贸易问题上与意大利等南欧国家存在较大的利益分歧。从德国媒体最近一段时间发表的评论来看,德国作为世界头号出口强国,在维护自由贸易原则,反对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上的立场比较坚定。德国业界和舆论普遍认为,中国迅速成长为纺织品出口大国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欧盟即使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也效果有限,根本起不到保护欧盟纺织行业的作用。而且中国经济关系一向发展良好,贸易联系紧密,向中国纺织成衣业大批出口纺织机械的德国机械制造商和纺织原料商,也希望而从中国的纺织业的发展中获益,而不希望中欧之间在此问题上出现冲突。因此,在与欧盟进行新一轮纺织品贸易谈判时,中方应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寻求德国等反对配额、主张自由贸易的国家的支持,争取彻底废除或大幅度放宽配额。
从目前来看,德国主张废除配额限制,要求尽快解决积压危机,并提出了不将实施配额限制前签订的合同算入额度的建议。而欧盟委员会提出的所谓务实方案是使配额制度灵活化,即提前使用明年的配额或挪用尚未用光其他领域的配额,其实质仍是维持原定总额度,而德国的建议则是变相提高了今年的配额。由于欧盟内部各成员国在进口限制问题仍存在原则分歧,意大利等国坚持维持配额的立场,欧盟谈判代表团的活动空间很小,很难做出完全废除或大幅度提高配额的让步,在一定条件下,德国的方案应是中方能接受的一个较好结果。欧盟委员会也表示在考虑德国的方案。
总之,作为欧盟中举足轻重的大国,中方在谈判中一定要积极争取德国的支持。但目前一个不利的因素在于,德国现在正处于激烈的选战之中,无暇顾及欧盟事务,在纺织品贸易问题上的发言权有所减弱。
(作者:出处:新华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