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客科技 发表于 2021-2-2 20:53

校园暴力,职场霸凌,低欲望模式,日本社会正在逼年轻人去死

作者:锵锵文史局



1月22日,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的数据称,2020年日本有20919人自杀,比2019年多了750人。时隔11年,日本自杀人数再次出现上升现象。去年日本自杀死亡人数已远远超过了感染新冠疫情而死亡的人数。

在自杀的人群中,女性自杀者上升了14.5%,男性降低了1%,前11个月有440名中小学生自杀。日本自杀问题再一次引起国际舆论关注。

疫情之下,人们承受的情绪和经济压力比往年尤甚,竹内结子、三浦春马,日本知名艺人接连自杀整个社会笼罩着一层阴云,随之产生的自杀仿效现象可能导致自杀人数增加。

日本自杀率一直是世界七大工业国里最高的。尽管政府努力为寻求自杀者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但效果并不显著,在日本很多人以寻求心理帮助为耻。跳楼、卧轨、上吊……日本年轻人自杀率越来越高,让人不禁想知道日本社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日本自杀群体年轻化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发达国家中,只有日本15岁-34岁的年轻人群首要死因为自杀。日本青少年自杀率逐年上升,19岁以下青少年自杀率每年以25%左右的速度增长。

联合国儿童权利委员会出面呼吁日本设立全天候24小时的儿童求助热线,学校和家长应为孩子创造快乐的环境,不要施加过大的压力。种种迹象显示,日本儿童遭遇校园霸凌、家庭虐待、性剥削和贫困的风险比正常国家高得多。2019年日本校园霸凌事件发生了60多万次。



每年9月1日开学前,很多日本学生因为无法重返学校面对霸凌选择自杀。在学校不合群、表现特殊、过于优秀都会成为被霸凌的原因。日本家庭和学校,从小给孩子灌输"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的观念,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自己的思想问题也要自己解决,强调不要犯错而牵连家人受辱。

这种观念,让日本孩子更难以寻求帮助,一旦陷入泥潭就会认为认为只有死亡才是唯一出路。日本家庭关系冷漠,夫妻之间相敬如宾,父子之间不能过于亲近,家庭压力普遍存在。被霸凌的孩子,很少向老师和家长求助,基本上都自己忍受。



日本年轻人面临的种种压力

1985年前后,日本经济泡沫破灭,进入经济增长停滞期。虽然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修复,终于从危机中走出来,但经济发展动力依然不足。日本年轻人的平均收入从1997年开始就一直走下坡路,年轻人还没有老一辈的有前途。八成40岁以下的日本人,买不起自有住房。

年轻人崇尚自由,喜欢独身一人生活,对现实没有雄心壮志,对未来没有乐观向往,不认为自己能像父辈那样取得财富和地位。很多社会学者表示,日本进入低欲望社会,年轻人不婚不育、不消费,一个人独自生活下去,经济低迷也成了恶性循环。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走访调查,二十岁到四十岁年龄段的日本人,有自杀倾向的比例高于30%,工作压力是导致自杀倾向的一大重要原因。



日本经济不景气,近一半的年轻人连一份稳定的工作也没有。在职员工工作强度大,工作氛围严苛,在日本正常下班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两成员工每个月加班时间超过80小时。

日本的企业文化,公司就是员工的第二个家,员工要为公司献出全部乃至生命,日语称"一生懸命"。在公司上班,不只是打份工这么简单,来自下属的信任,对客户的责任,上司的压力,社会的期待,全部要一人承担下来,不容许有半点差错。

如果出现失误,就会严重自责,甚至自杀谢罪。人到中年失去工作、企业者破产、事业不振是日本人自杀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日本的非正规就业者,靠打零工维持生计,职场环境更为恶劣,收入只有正式工的一半不到,地位低,常面临职场霸凌,加班加到过劳死,没有福利保障,很多人因此出现精神问题。



日本还有100万年轻人选择闭门不出,既不上学也不工作,职场的压力、家庭关系和自身性格,让他们从社会关系中脱离。在这100万人中,很多都是高学历者,但是心理素质却极度脆弱,甚至出现过弑父弑母的案例。

除了工作和社交,结婚对日本年轻人来说也是压力,没钱结婚是一点,还有很多人认为自己"不擅长与异性交往",婚姻关系是可怕而让人压抑的。日本35-39岁的女性中,有25%从未结过婚。连最基本的情感和生理需求,都被日本年轻人以克制的方式抛弃了,这样的人生可想而知是多么苍白脆弱。

日本年轻人在众多压力之下,选择低欲望的生活模式,失去了生活乐趣,生存在让人窒息的现实里。同时日本年轻人的精神状况也有不健全的倾向,日本社会本身对自杀的迷恋,对精神健康的忽视也是自杀率居高不下的一大原因。



日本民族的自杀文化

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卫生医疗体系健全,但其民众却持有不太健康的生死观。作为一个面积小、人口多、自然灾害频发的岛国,日本人承受的焦虑和压力可能是骨子里的。8成自杀未遂的日本人患有精神疾病。

2014年左右,日本每天都有70人左右自杀,自杀模仿效应引得众人仿效。在日本流传着许多自杀圣地,富士山下的自杀森林每年都能发现一百多具自杀者遗体。除此之外,自杀网络集团、自杀俱乐部在日本非常活跃。

日本武士道的切腹自杀被中国人熟知,当代日本人还保有这种名誉比生命更重要的精神。日本历史文化的生死观念对整个民族影响深重,在日本文化中,潜存着一种"物哀"意识,事物和人类只有在死亡的瞬间才能实现美的永恒。



很多日本作家在作品中宣扬歌颂这种物哀之美,把自杀描绘得美丽纯净,芥川龙之介、太宰治、三岛由纪夫,一流日本作家在人生的巅峰选择自尽。这充分代表日本人对死亡异于常人的追求,死亡在日本人眼中代表忠诚、责任和美。

中国人喜欢说"好死不如赖活着",而日本人认为死亡可以通过一个更好的过度,重新开始。日本交通频繁的轨道,铁轨旁边会印上"生命的电话",试图提醒轻生者抓住最后的希望。

日本一名摄影师在朋友自杀后,决定做些什么来了解和讲述自杀这件事。他自创《自杀潮》摄影项目,用图文和数据展现日本自杀问题。这位摄影师说,"自杀不等于解脱,希望社会改变对自杀的认知",人们想要自杀的时候并不是真的想要死亡,只是为了逃离痛苦。

社会有为这些人准备其他解脱方法的责任。日本精神医学教授称:日本年轻人缺乏精神健康教育,应对其加强解决日常情绪烦恼的知识教育,预防年轻群体自杀倾向。



很多日本网友谈及日本年轻人自杀时,提到"自我责任论",小时候被灌输的思想对一代人产生了影响,个人无论陷入怎样的泥淖,都应该一个人承担后果。自我责任论大行其道,让日本年轻人背负着各个方面的巨大压力。即便面临贫困、失业,也不会怪责政府和社会,倾向于从自身找原因。

日本政府为降低自杀率,也是想尽了办法,针对中小学生开展预防自杀的心理教育,帮助孩子积极面对压力,认定教唆和帮助他人自杀是违法行为,企业过度压榨导致员工自杀的视为工伤需要赔偿。

一系列方案执行后,日本自杀人数在2020年之前有所下降,没想到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加剧了社会矛盾。家庭暴力事件增多,非正规工作者失业率升高,女性生存压力过大,都成为发生自杀事件的导火索。

就结果来看,疫情期间日本政府在应对年轻人自杀问题上,准备仍然不够充足,整个社会机制依然失调。



除了政府,学校、家长、企业如果不认真重视起来,日本的自杀率可能还会上涨。而日本人对抑郁症、精神焦虑症、情感障碍等疾病存在很强烈的偏见,讳疾忌医,这些疾病与自杀密切相关。

如果能尽早治疗,予以帮助,将会减少很多惨剧发生。日本应该加快提升精神病医疗水平,配足专科医生,根除国民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希望内心脆弱的日本人能强大起来,向中国人民学习"好死不如赖活着"、"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坚强忍耐和乐观精神。

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校园暴力,职场霸凌,低欲望模式,日本社会正在逼年轻人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