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6部日本科普纪录片,保管孩子看得停不下来,惊呼连连
作者:mom看世界点击右下角“关注”我噢~
作者:川妈
大家都知道,日本的科学教育一直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这也难怪为啥日本会出现“诺奖井喷”的现象——
迄今为止,日本已经获得了27个诺贝尔奖,而在迈入21世纪的最初20年里,更是平均每年都会获得1枚诺贝尔奖牌。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a6b2ec77556040fa98546136ff4d34f4
那日本的科学教育到底牛在哪呢?我觉得,或许从他们制作的这些儿童科普纪录片里,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1、啊!设计
2、像乌鸦一样思考
3、大科学实验
4、献给未来的科学家们
5、毕达哥拉斯装置 迷你特辑
6、王牌儿童科普节目 TEXICO
01 啊!设计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06a78eacbc9948f0938d4f384dc48368
每集时长:15min
适合年龄:4岁+
NHK的一档经典设计节目,联合多位日本顶尖设计师,将复杂的设计美学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孩子听。
隈研吾、原研哉、深泽直人……还有大名鼎鼎的佐藤卓,日本设计界的半壁江山都在这儿了▽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6f3fd15771174c9c82dc7405a1073202
这个节目把视角聚焦在“生活应用”上,让孩子透过生活物品、活动空间领会设计的基础内涵——设计源于生活,服务生活。
它的小版块很多,每个也就几秒钟,并不固定在每集出现;旁白也很少,主要是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孩子感悟设计之美。
①设计的观察
这个版块用特写和对比的镜头,呈现出了事物本来的样子。
你发现了吗?同样多的水,倒在不同的杯子里,高度却不一样: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49e2e350171d4cd1a4a148d43de4e4bd
不同材质的球,滚动、掉落的速度和样子,也不一样: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365e302527584f958ece5fdfafb1b585
可乐瓶、酱油瓶的设计,是不是很像我们的腰线?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2eb1ec1ce4174a2c8fdd8c0637d3cabe
https://p9.pstatp.com/large/pgc-image/a67197a2b56648179481aeafaebc3e0e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62ed62ab57b44281b566fda10d07edc7
谁说设计很抽象?它明明就在我们周围啊,难道不是吗?
什么材质、形状、大小……统统不管它,我们只要“看”就行了!
设计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②拆解
从吃的到用的,万物皆可“拆”!
但这个版块又和我们平常理解的不一样,它拆得特别彻底,让人叹为观止。
扑克牌被拆解成了可爱的小元素: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51f1372ac2334ee0973247775b384135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9c8e4fa2acb74c28b081bb104ba152fc
铅笔和橡皮被拆解到谁都不认识: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a375fadca88d4be19c6c3b52e0d31c1c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355f90e1fb8140679123c0e2fb40fed1
葡萄君也有些凌乱了:
https://p9.pstatp.com/large/pgc-image/3f48c599a0e54405b04f3919e1329646
如此清奇的视角,孩子看着看着就上瘾了。就连咱们大人,也会折服于这样的思维,对它赞不绝口。
没有孩子不爱拆东西,这正是他们探索和理解事物的方式。
③动线的设计
这个版块用简单的动画讲述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规则,但它不会直接告诉孩子“就是这样”,而是用反证法让孩子理解其中的逻辑。
比如,电话线为什么一圈一圈、卷得跟麻花似的,就不能用直线吗?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c3b3603b6ce8444e821908fc0d3066f4
我们这就来试试看:
哦,线不能太短,不然够不到远处的东西。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4b73e63ff30941aea6d278f1bf73bd00
那就设计长一些,这下子不就解决问题了。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f1cc238fbba940b7a31965ea895f4762
可是线太长,很容易把人绊倒,还会缠在一起。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9c481e1ba6d04ac1815888e23afe8050
所以,还是设计成弹簧圈式的。想拉长拉长,想放着就放着。用起来才方便。
https://p9.pstatp.com/large/pgc-image/b54c99bfd5ca457bb8fa897a54b868bf
孩子学会这种思考方式了吗?这可比我们唠唠叨叨说半天“你要开动脑筋”管用多了。
此外,节目里还有素描版块:让不同人从不同角度,把眼中所见画下来: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b1a649e4f18f45e49843d8b013ae5a7d
设计师访谈:这些设计大师每人聊3个问题,包括最满意的作品、设计工作中最重要的东西、怎样精进设计。
但每个人只能说几句,多了可不行。
原研哉说,多想想“如果这样的话,会怎样”~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8812bfc0971d455d9c0ec6bca320e971
柴田文江说,凡事试着把感受转化成语言。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04a50a15f6494404b896d349c725e46e
……
短短的15分钟,内容却很丰富。不仅孩子看了有收获,对大人来说也会有不少启发,而且看完超减压。
02 像乌鸦一样思考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8cf7d65e328e4109ae56e3a3b681022c
每集时长:10min
适合年龄:5岁+
这部由日本NHK教育频道专门为小朋友打造的科普纪录片,名字取自伊索寓言中“乌鸦喝水”的故事。
节目开篇就播放了一只乌鸦是怎样通过观察、思考,把小石子一个个丢进水里,最后吃到杯子里的食物的过程。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9c16ecd1439c41508a8ef8e35f33f068
乌鸦凭什么做到的?当然是智慧!那智慧是从哪儿来呢?当然是从“思考”中来的。
这部纪录片,就是要通过生动有趣、可视化的形式,告诉孩子“思考什么”“如何思考”。
和大多数科普纪录片不同,它不会给孩子现成的答案,而是会让孩子的小脑瓜一直转个不停,欲罢不能地思考下去。
每集10分钟左右,一共20集。包括“观察中思考、德德尼翁、思考练习”三个主要环节。
透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向孩子解释科学思考的4个步骤:
①观察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值得观察的对象。
比如硬币、笔帽、列车、影子……有一集就带孩子观察了“浮在水面的硬币”:
把一枚一日元硬币放在水上,它会浮在水中央,即便把它推到边缘,过一会它还会回到中央。
https://p9.pstatp.com/large/pgc-image/7503a0be57a94a1d9e029c102b1404e3
作为对比,再放上木片。木片就没有像硬币那样浮在中间,而是跑到了水的边缘。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c4c798ae14ce4d69aa63ceaf9337fe39
再放入一枚同等面值的硬币,两枚硬币紧紧挨着,飘在水中央。木块还是在边缘。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77f607023f33470fa844ff5ee737f6ee
此时,再加入水,情况发生了变化:木块和硬币的位置对调了。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9449567dd04f42bcbfa7e511c801bb63
减少水量又恢复了过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就需要孩子们去思考、找答案了哦~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db8175e07e83472981cea20a4d61e3c9
②假设
正当我们思考前一波神操作时,3个德德尼翁小人儿登场了。
他们看到小水坑前有一条长线,长线的两侧,还有好多小短线。于是开始好奇,大开脑洞假设起来。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cbbb2a98798c400eb77a5f4e6fbd54a4
是恐龙行走留下的痕迹?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701f425657ef4581bc2c15425538b08d
是前面一条蛇,后面跟着个蠢蠢的蜥蜴?
https://p9.pstatp.com/large/pgc-image/34343e3bdb4e4f47a05615b93efa6ea8
正想得热闹时,一个工人推着独轮车来了,留下的轨迹跟之前的一模一样。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b2d759c2be1a4aeebe0135d931ac1146
好吧, 结果来得就是这么干脆。
③实验
德德尼翁的动画结束后,就迎来了真人实验。比如,高低蜡烛:
点燃一高一低两只蜡烛,再罩上玻璃杯。是高的先灭,短的先灭,还是同时熄灭呢?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9e3a2f77ec7845368969be92861936d3
这又会让孩子们主动去思考、找答案。
④研究
实验结果是怎样的呢?原来是:高的会先灭!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56c7157f56384bdda3adc121fc61ed3f
问题来了,为什么呢?
“关键在于二氧化碳,一般来说,二氧化碳是比氧气重的……”实验者还没解释完,节目就戛然而止了。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565fcf4628fa4d6789d5df83afc5938e
此时飘来一句旁白:“接下来请自己思考!今后,大家都是思考的乌鸦。“
想要现成的答案?对不起,这里没有。这部纪录片,让孩子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去思考和探索。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d20e751149d34bcb80910e732382b983
毕竟,孩子不应该只是知识的“存储器”,而应是知识的创造者和利用者。
03 大科学实验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95b62eaaa634435ba68ceb0c716da96
每集时长:10min
适合年龄:5岁+
这是日本NHK电视台从2010年3月开始播放的系列科学实验节目。
它以“不试不知”为主题,通过看似夸张的大型实验对各种科学法则、自然现象进行验证。
“理所当然,就是真的吗?”科学需要质疑和探究精神,孩子们也不能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627ac30e36ff44b5aaa6fa33a99db43d
节目不使用CG特效技术,而是真实呈现实验的每个环节,场面壮观,过程好玩,能让孩子身临其境地感受科学探索的乐趣。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e66bd07327764721873482c290b809bc
每一集都会提出一个“大挑战”,来验证科学原理的正确性,让人看起来会非常上瘾。比如,有一集的主题是挑战“蛋上骆驼”。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a438fd01f3fd4c3d8969d1e11a09c475
在这一集中,先提出这样一个假设:蛋壳只要受力均匀、数量足够,就可以承载一只骆驼。
然后,就开始动手准备材料。
先打孔吸出蛋黄和蛋清,再用橡胶皮把孔封住:
https://p9.pstatp.com/large/pgc-image/c90206425b2a4da1a4d3e6d1f0f4012a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db8484f228184495b20aa946ea98ac1b
可千万别小看蛋宝宝,它在打过孔后可是特别强悍哦~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b699bbf8ea864fba9fc4d4e3623a32ea
现在,让骆驼踩上来试试吧!
一个蛋,轻而易举就给踩破了: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8cf0e7530a47492aa17478cf065ef5b6
四个蛋,还是行不通: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6e5005181f9e4da78cfd5cfc23455b44
到底多少蛋足够呢?实验者随机取来10个蛋,每个承重都不一样,所以我们可以取其平均值——5kg。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d44ee2e6d5b94738bff4d71ce3bcc47e
那么,孩子可以算算了:骆驼重750kg,多少个蛋能承受它的重量呢?答案是:150个。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dd5523f7583a4d38979cebea6959ffbb
接下来,就要准备实验装置了。计划是这样的: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b167f6db917d4f0e9639bca4a35329b9
因为亚克力板重450kg,加上骆驼的重量将超过1200kg,至少需要240个蛋,实验者准备了500个!
500个,这工程也太浩大了~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00b013588a2d444999847dac26accbbc
当当当~骆驼闪亮登场了。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d62bc7efc76f497caedd5114aa6dbe1b
实验会成功吗?大家都屏住了呼吸,看亚克力板缓缓下降: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2fc51fe485c84e77b541c071140c2781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83f333f01b734d59941f60c6b54ed0e5
最终,蛋壳承载住了1只骆驼的重量!实验成功了。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60664418785f463185f2785c08c70970
这个节目还挑战了“太阳能做饭”: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c89c32b378844ff6b00479a841db8443
用静电作画: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b7f4c1b36fb241ec859b899478dcefce
用食盐做漂亮的婚纱: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7fc84379bafc42d3899082672b88a3f1
不得不说,个个都是大工程!孩子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开阔了眼界。
04 献给未来的科学家们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d6b8af58e9b343f48a4745e9a2f1a813
每集时长:3~6min
适合年龄:6岁+
这部纪录片由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NIMS)监制,从材料的物理性质出发,用一个个创意无限的小实验,向孩子展现材料物质里隐藏的“生命力”。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91b4dad0b3324bf09ec8932b0c586f17
它把科学知识变成一系列可视化的创意,让我们印象中晦涩无趣的科学变得特别有意思,能充分激活孩子的创造力。
比如,第2集讲“形状记忆物质”。这种物质长什么样?记性很好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bb1cabb1755146f98764dc003b10a790
实验者拿出一根用记忆合金做的金属丝,把它折得弯弯曲曲: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cdeed7231b4242dda3be93dc0cde7ae7
然后放到60度以上的水里,金属丝立马恢复了原样!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b3f960c3bb02450c940c174608b00610
吃惊吧?还没等咱合拢嘴,实验者又拿来一个质地坚硬的紫色小薄片,怎么都撕不开: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6566e0deabf8400f8c6516701c651bbc
但热水是它的克星。放水里轻轻一泡,不费力就拉开了: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b076406bbc3e47b39c9c5de442b3bc43
那要是再放回热水里呢?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拉伸变形的小薄片,恢复如初。
https://p9.pstatp.com/large/pgc-image/b63d9c2491754366a69c1f918f14b83b
现在,你知道“形状记忆物质”的厉害了吧?它们都是用形状记忆材料做成的,只要遇上高温就可以恢复原状。
既然如此,你能猜到一根记忆弹簧被拉伸后,遇高温会发生什么吗?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c3141aafc7ce4d38beb384efd0ec0535
答对了,弹簧会恢复原状。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b26eecadea5b4b0e966953a62101966a
https://p9.pstatp.com/large/pgc-image/e190bb05cf074d05a18ffca2df92f2f1
那么,脑洞时刻到了。
做一个“蜡烛车”装置:用两根记忆弹簧架起轨道,把蜡烛车放在上面。轨道两端加挡块,防止小车跑出去。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d07665db9a4c4055a849d7647266e96a
这个时候,点燃蜡烛,会发生什么?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e53a3cfb72714aaea3796e8c15c3cab4
弹簧遇火会向上收缩,这个你肯定猜到了。之后呢?
之后,轨道的一侧被抬起,小车会滑向另一边。另一边弹簧收缩后,小车又会滑回来。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d79e6a5f2d2c4420b80b418f72bbb425
如此循环往复,直到两根弹簧都恢复如初。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67b77ac3e6304e998f44c1818cb8628b
原来这就是“形状记忆物质”。节目中没有过多解释这种物质的概念、性质,它只让孩子跟着“看”,但孩子却懂了。
除此之外,节目里还讲了“超导体物质”: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709efa7a136942d78d7640c813f63d04
“隐形的玻璃”:
https://p9.pstatp.com/large/pgc-image/62f7a4ff71bd4b149944eaff72523b19
“超疏水材料”: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01fea5e3a3bd42a6813c3011467cf77d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755ec8d580c0436aab24eb5a7745ecc7
……
节目组曾表达过制作这档节目的初衷,他们不奢求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科学家,但希望大家能够把“看不见的科学”和“看得见的生活”联系起来。
希望孩子们都对这个世界多一些了解,也能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永葆好奇的心。
05 毕达哥拉斯装置(迷你特辑)
https://p9.pstatp.com/large/pgc-image/0aac159b915646babfc050556040dcc4
每集时长:5min
适合年龄:4~7岁
这部科普片同样由日本NHK教育频道制作,它很擅长挖掘日常生活创意,涉及物理、数学等有趣现象,利用生活化的场景和脑洞大开的设计,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
自打2015年推出以来,它一直都在重播,深受小朋友喜爱~里面设置了很多巧妙的小版块,绝对能让孩子们尖叫起来~
①毕达哥拉斯装置
在片头和片尾,都会有一个“毕达哥拉斯装置”。它用精密而复杂的机械组合,迂回曲折地完成一些非常简单的工作。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a055d00600ea4d2e8c53d5724c2dffb1
每次看到关键之处,都会不自觉屏住呼吸,生怕它会出什么差错。同时又会忍不住叹服节目组别具匠心的巧思和巧手。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4f333ccf9c224a9985b0c4d7ff9ec738
②圆圈和三角形
大家来看看在站台上等车的这些人,他们被划分成了两组,并且头上被标注了不同的记号,有的是“圆圈”,有的是“三角形”。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cae4398931a8490a81e8227b7bd263d3
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呢?性别?高矮?衣服颜色?好像都不是。
当一辆列车疾驰而过,他们的不同才一目了然。不知道你看懂了没?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a47c418fb36b48db89755cbfdeadf186
生活中像这样的科学现象数不胜数,这部纪录片可以帮孩子去发现它们。
③会说话的黑盒子
这次的主角是一个会说话的黑盒子。很多工厂的生产线都会应用这种装置。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6617719b3fd045dd9539dc68e1f7de2d
在计算机、机械工程、脑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也会研究“黑盒问题”。即,向某个系统输入A后,会得到B,但中间变化的过程无从而知,就像被装在黑盒子里一样。
有一期研究“螺柱零件”。当它朝上进入黑盒子时,是立着出来的。
https://p9.pstatp.com/large/pgc-image/0d505be2241740b3b0cebaf15bbcdea1
朝下进入黑盒子,也是立着出来的。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e868d71b714a423cb84d005be13ec8ed
即使是侧着,出来的时候也是立着的。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9fb0b40447f54fd5a800ffe2ed8484f2
这个零件在黑盒子里经历了什么?揭秘时刻到了——
上、下两个边框装置将不同方向的零件立了起来。
https://p9.pstatp.com/large/pgc-image/f11e7578c7e84d249350762ea86316dd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c701ea93c3f54031bfb2f1747bf15028
侧着的零件,在通过小柱子时就改变了方向。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a0f2a8c7775f4e60b183e5794839f86e
④这是什么动物
全黑的幕布下,一个白点在移动,接着出现两个点、三个点……
你能猜出来,这是什么动物吗?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2a57ab1310d14537a1b1907a763daf79
通过捕捉运动轨迹,让孩子换个角度看小动物,特别有趣,又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
此外,还有很多“突发奇想”的版块:
定格动画。看起来不可思议的现象,其实都有理可循。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ef5d5d8ffb9748749b72162963a68b50
只要拍几张朝不同方向转圈跳起来的照片,就可以做出悬浮效果了。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5196c8d1b3024295997d84a773c9ca99
空间透视。“这究竟是什么东西”,换个角度看,你就知道了!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659dd7eefd5640c1b170207941e14f5c
一种新生物。赋予某些小东西生命后,会发生什么?橡皮恐龙、吸管蚯蚓、锡箔变形怪......它们的故事有梗又有趣~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b44869d12a8344cf8cda412ca8d8f5eb
五秒理解。科普小知识怎么都不理解?那要是直接“上手”呢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335756369a35464da336cd54e895954c
?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66992cd5dd1b456b9ca0462ef3355075
这个纪录片版块很多,并不会固定在每一集都出现。但这脑洞,开起来真心不怕孩子不喜欢。
06 王牌儿童科普节目 TEXICO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cf1f2d2eb5094199b2de811b762d7a45
每集时长:10min
适合年龄:6岁+
这是2020年NHK全新的王牌科教节目,可以培养孩子的程序性思考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很简单,就是做某件事前,先在脑子里过一遍步骤,把时间分配最优化。
程序性思维的本质,包括5个要素:分解、组合、概括、抽象、模拟。节目的每一集,都会通过好玩的小装置和生活现象,探讨其中的2~3个要素。
这里给大家说说我印象特别深的几个:
①发现规律(概括)
生活中有很多看起来很神奇的事,其实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比如,一个简单的逻辑小魔术。
魔术师先让参与者把一张纸平均分成9份。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546bd6b85e1c4cd1bd05d43c7d1bbd63
然后,他随机选出一张纸,让参与者在上面写1-9中的任意一个数字。参与者写的时候,魔术师会转过身。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294a8654745b463894088c7d8e07dd46
参与者写好心仪数字8后,再把其余数字写到其他纸片上。之后全部翻转,并打乱顺序。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42ce34aefd084a018c0f1ddcf57a4a67
最后,魔术师转过身,大展神威。一下子就找到了参与者心仪的数字。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9份小纸片,只有最中间的那张四周都是撕痕,其余则不是。魔术师看似随意选中的,其实早有预谋。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3c160cf344704147a9e74811153920bf
②组合(流程最优)
这个节目里有一个版块叫“分步小兵”,我特别喜欢。它简单直观,又特别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是可以拆解为几个步骤的,但不同的排列组合,效率却不大一样。
有一集,小兵和主管一起清理垃圾。一开始,他们用了3个步骤: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c0ba3b8b39664b24bddf6311f5151b0a
但主管觉得效率太低。小兵们经过思考,改变了清理顺序——先横着推,再纵着推。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9aab371b7a4b4120bfd6a9de93d97190
这样只要两步就够了,效率立马提升了。
③在脑海中过一遍流程(模拟)
这个版块会准备一些小道具,让孩子主动思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有一集,实验者先准备好轨道和门挡,再把玩具车放到轨道上。
https://p9.pstatp.com/large/pgc-image/455e649fdb3e4eaa81bb003970d3ced3
小车遇门挡停下后,轨道开始移动,直到尽头。
https://p9.pstatp.com/large/pgc-image/b5f0e76e07d84bae8af94dda6afe93a3
根据这个规律,场景升级。在一个圆形轨道上,有门档,还有一个三角形。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92d98fe1bade4c2c96ed1893ad060840
移动三角形,轨道也会跟着动。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53968fae42df494eb465d7e452153297
那么,此时放上小车会发生什么呢?请孩子们自己在脑海里过一遍。
https://p9.pstatp.com/large/pgc-image/609e87f66baf4144a37742677ad904ca
终于,实验者松开小车。发生的情景和你想的一样吗?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74e2ae8b773c4e258a9126591dc1afa8
三角形木块很难进入想象吧?但孩子经过这样的练习,思路一定会更清晰。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d275f1c8c5a94973886bdf231e75b80b
好啦,这6部纪录片就先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
我们再回头看看文章最开始的问题,日本的科学教育到底厉害在哪里?
我想,那就是注重激发孩子对科学的热爱,鼓励孩子自己去思考、探索和创新。
从一些诺奖获得者的感言里,我们也能看出日本科学教育的这一“精髓”:
对不起,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能够获得诺贝尔奖,但是我能够确信的是,我对大自然非常感兴趣。
——白川英树(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我做研究不是为了应用或其他任何利益,只是想弄明白水母为什么会发光。
——下村脩(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让孩子们爱上自然、爱上科学,对世界抱有宝贵的好奇心,是一切研究的起点。
——大隅良典(2016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推荐阅读
第一次见这么爆笑的纪录片,娃看到停不下来,还好每集只有5分钟
mom看世界:跟着二胎博士妈妈一起学育儿、看世界;这儿既有我所崇尚的自然生活分享,还有独家的科学课程、阅读课程;来吧,养娃路上永远缺个好朋友!对啦,目前我在“头条号、公众号”两个平台发布文章,名字均为【mom看世界】,欢迎关注。
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