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1-2-9 17:17

拼多多之后,电商的未来之路在何方?

作者:纸谈局




拼多多之后,电商的未来之路在何方?

按照传统的购物电商发展理论,曾经人们都以为,市场上有了阿里和京东之后就再也不会有新的大机会了,直到现在又神奇的崛起了个拼多多。

于是许多人又开始有了新的野望,购物电商的商业模式真的发展到尽头了吗,是不是还能再有第二个、第三个拼多多出现?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与看法。笔者曾经在2017年与一个做电商的朋友有过类似的交流,为此还专门写过一点东西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今天再翻看当时写的东西,个人觉得对于回答这个问题,可能会有一些参考意义。所以,就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出来供感兴趣的朋友们笑阅。

一、阿里、京东、拼多多等购物电商为什么能够崛起?

网上关于购物电商为什么能够崛起的分析有很多,在笔者看来,购物电商能够崛起的根本原因,就是“便宜”。

阿里和京东能崛起,是因为他们比线下“便宜”。拼多多能够在阿里和京东之后崛起,是因为拼多多比他们“更便宜”。

至于说其他原因有没有,当然有。但其他所有原因,几乎全部都是建立在“便宜”之上的,如果没有最初的“便宜”,其他的一切都是扯淡。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生意的本质是人性,是经济规律,万古不变——普通大众图便宜,高端人士为装×。

当然,购物电商发展到今天,已经完全不是一个“便宜”所能概括了。任何事物一旦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就会产生强大的裹挟性。不管是购物电商,还是服务电商,亦或是社交软件,一旦其在社会构成主体的中下层形成规模,就会形成对整体社会的裹挟性。所谓“得屌丝者得天下”,就是这种裹挟性的一种体现,是量战胜质的“蚁吃象”。

二、现有购物电商模式有什么痛点?

任何一种商业模式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都是有利有弊的。

在笔者看来,现有购物电商模式的痛点主要在于以下四点:
1、对于国家大局而言,这种“纯”压榨上游式的“便宜”,并不利于国家经济与产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说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有点过分,但凡事走向极端都绝不是什么好事。

2、随着平台上同质化产品的增多,导致商家推广费用快速上升,“便宜”的优势正在不断削弱。“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句话,正在越来越成为一个笑话。如果有一天,购物电商平台上的商户开始正规缴税,这一根稻草所压死的商户骆驼一定不是一家两家。

3、平台上的同类商品太多,且在质量上鱼龙混杂,严重影响了有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即使有什么多少天无理由退货和运费险之类的措施,但都不解决问题的根本——货虽然可以随便退,但退货过程也是一种精神与精力上的麻烦。

4、平台对于产品既没有基于消费水平的产品分级机制,也没有可信任的评价体系。所以不仅影响购物体验,也不能很好的满足分层化的消费需求。这也是“种草”与“严选”之所以出现的原因之一。

三、未来的购物电商之路在何方?

既然现有购物电商模式不是完美无缺的,既然是有痛点存在的,那未来就必然会有新的购物电商模式崛起的可能。当然,这种崛起未必会造成现有电商模式的溃败,更多的可能应该是各种电商模式并存,共同形成新的电商生态与秩序。

笔者认为,未来可能出现的购物电商模式,或许会有下面所描述的两种电商模式的一些特征:

1、以“更便宜”为核心竞争力,由平台式电商,向产业链整合式电商发展。

当网购的流量发展到尽头,几无新流量可扩,只是存量争夺。新电商要想立足,便只能是通过“更便宜”来实现破局,拼多多的成功实质上便是如此。

而实现“更便宜”的方式之一,就是纵向的产业链整合,尤其是对生产厂家的整合。
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平台与生产厂家不再是简单的销售商与供应商关系(京东),或房东与租户关系(阿里、拼多多)。而是利益一体化的结盟关系——任何一类产品,平台都是只和有限的几个生产厂家合作,生产厂家在平台选定的产品上也只和平台合作,甚至是所有产品都只和平台合作。并且平台的收入只来源产品销售分成,而不再从生产厂家身上赚取各种推广费用。

在这种模式下,由于选择的有限性与收入的唯一性,使得平台与生产厂家的利益高度一致。最终,通过产品上量的规模优势,与推广费用浪费的减少,以及销售客服的统一整合等,而实现产品价格的“更便宜”。

同时,在这种模式下,可能还会出现一个由平台投资主导但又独立于平台和生产厂家之外的独立“第三方”——选品方。选品方负责具体的选品与产品营销事务,还可能负责产品的研发与设计等整合事务。

如果一类产品在平台上有三个生产厂家,那与之对应的可能是三个独立的选品团队。当然,如果一个选品团队有能力,是可以负责多种产品的选品工作的。

平台的整体营销工作肯定由平台负责,但具体产品的营销工作则由对应的选品团队负责,如产品卖点挖掘、宣传页面制作之类的宣传工作,以充分发挥“专业的人专业做专业的事”之优势(看看现在一般店铺的产品介绍,与产品众筹的商家所作的产品介绍,就知道专业和非专业的差别在哪里)。

并且,选品团队对产品的营销宣传可能不仅止于平台之上,而是可以利用各种自媒体,从选品或研发的过程就开始进行宣传与引流,甚至是打造“明星”团队品牌。

至于选品团队负责整合研发与设计的话题,这里就不多啰嗦了,否则就扯的太细、太远了。

同时,在这种模式下,可能还会出现产品分级销售的概念,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分层化的市场需求。所谓分级销售,即不是一味追求所有产品的销售价格全网最低化,而是在追求产品性价比全网最优化的基础上,推出不同销售价格的同一类产品——这些产品之间的区别,可能是在用料上,也可能是在做工上,亦或可能是在款式是不是由知名设计师设计上,等等。比如,同样一件T恤,上面有没有某个设计师专门设计的印花图案,价格可能就会不一样。

最后,在这种模式下,很难形成一个平台垄断市场的局面,这符合国家的反垄断需求。同时,平台、生产厂家、选品团队三方利益的“正向”一体化,也符合社会对平台的责任期盼,因为其更能创造“真”价值,而不是内卷博弈。

2、以“更便利”为导向,由纯线上模式,向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发展。

当线上的市场份额被瓜分殆尽,拓展线下市场就是必然的选择。虽然目前各线上巨头也在布局线下,但均未能探索出成功模式。

购物电商要想在线下竞争中取胜,必须要洞悉线下商业的运营规律及未来商业格局之方向,找到线上与线下的最佳结合点,然后再以资本、品牌、资源之优势进行相关整合。

笔者认为,购物电商做线下,最适合的不是做城市综合体,也不是做大超,而是做以“便利”为最主要特征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至于为什么是以“便利”为导向,而不是以“便宜”为导向?为什么是做社区市场,而不是做其他市场?为什么是综合服务中心,而不仅仅是购物?咱们在下一篇文章中讨论生鲜电商与社区团购的时候再进行详细阐述,此处就不多聊了。

有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朋友,欢迎关注明天的更新。




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拼多多之后,电商的未来之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