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lcnews 发表于 2021-2-11 09:33

日本文化的「好色」竟是这个含义?原来我们都错了……

作者:日本通

二次元、小清新、菊与刀、物哀、侘寂、风雅、大唐遗韵……

这些年来,人们提炼出各种各样的关键词来概括包罗万象的日本文化,试图通过只言片语来理解和总结日本精神。



然而精神是文化的精髓,无形,也最难成书,更何况日本的精神史长达千年。

这些年,“日本文化”的确炙手可热,但每当论起日本思想、美学与文明,个中的源与流总是难以被理清。

偏偏有这样一位 “扫地僧”似的学者——长谷川宏,他没有将重心放在浩瀚如烟的史料典籍中,而是花了整整20年构思,在日本国宝中精选出60件具有代表性的珍品,又耗时10年写作,著成《珍宝中的日本精神》(原作名:日本精神史)

这套书用文物连缀起日本从绳文时代到江户时代的2000年精神史,洋洋洒洒五十万字,堪称一部日版的“国家宝藏”。



作者长谷川宏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学院派”,而是自带传奇色彩的“在野学者”。身为东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的他,曾在1968-1969年参加反对学校官僚主义的 “全共斗”。

斗争失败后,他主动放弃进入安稳的“体制内”,立志不在任何大学就职,而是开办学习塾,以“在野”身份继续自己的研究事业,挥洒对日本文化的热爱。



在《珍宝中的日本精神》里,长谷川宏赋予难以捕捉的“精神”以具象,带你直观地去透视日本。书中60件珍宝都是经过他反复斟酌、取舍才被选定的,标准只有两点,首先作品本身要伟大,其次要适合论述时代的精神。



从目录中就可以发现,这些作品跨越了美术、文学和思想领域,涵盖范围非常广,有建筑、书画、佛像,也有文学、诗歌、戏剧,个个都是日本精神的关键样品,并配有数幅精致的四色彩插。



在上下两册书中,你将看到铜铎中凝聚着日本早期的共同体意识,抄写的经书中蕴含着对中国的模仿与自发的创造,美丽的佛像寄托着乱世中人对极乐世界的向往……还有茶道中的侘寂美学、《源氏物语》中的风雅、民间娱乐中的幽默与残酷,等等。



无论你是日本文化爱好者、文艺青年、旅行达人还是学生和研究者,都能从中认识更丰富、更多元、更完整的日本文明。

在精神史中,发现日式审美之源

长谷川宏认为,在日本精神史上,审美意识的发展更加丰富多彩,更具生命力,也更加广泛深入地触及人心。

“日式美学”这一概念近年被炒得大热,从装修风格到日常穿搭,人们对它的推崇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简约的设计和大量的留白,不仅成为日式风格的代名词,还带了些“莫名其妙的高级感”。



近年风靡的“日式极简风”
这样的设计究竟魅力何在?又该如何从精神层面理解日式美学呢?

《珍宝中的日本精神》里,就引用了京都大名鼎鼎的龙安寺枯山水庭园,来阐释造型中蕴含的禅宗思想。

相信不少去过日本的朋友都游览过此地:庭园里没有池塘和绿色的树丛,只有一面用白砂铺成的宽10 米、长25 米的长方形平面,上面有15块大小不一的石头。



庭园采用了不使用水来表现山水的“枯山水”式造园技法。此外,石头周围除了苔藓并无其他草木,风格之寡,配色之淡,简直让人目瞪口呆:

好家伙,这不就是“极简主义”和”性冷淡风”的鼻祖吗!

实际上,“枯山水”这个词早在11 世纪的《作庭记》中就有记载:在没有水池、没有水源的地方,放置石组。此乃枯山水。(岩波 日本思想大系《古代中世艺术论》,第226 页)

话虽如此,像龙安寺石庭那样“极端”地在整个庭园都使用这种技法,就是15世纪之后的事了。

传统造园法往往会对自然之美加以渲染,旨在让人沉浸在与自然共存的喜悦中,而这显然不适用于枯山水的设计。

枯山水的造园者将“空无”的理念与自然联系了起来,想要从自然的树木和岩石中,领会超越传统审美意识的宗教意义,这就是“禅”。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问:不就是15块石头随便摆摆吗,能有什么深意?

殊不知,石头的配置可是打造庭园“抽象感”的关键所在。如果石头数量过多,就会削弱统一感和清爽感,如果太少,又会扩大空旷感。

人所站位置的不同,对石头的观感也会不同。从不同的方向踏入走廊,便能欣赏到目之所及之处,石头表面的变化、石与石的重叠与连接起伏,仿佛享受着一场几何之美的盛宴,同时能感受到置于抽象世界的乐趣。



在长谷川宏眼中,龙安寺的枯山水庭园,没有大自然五彩缤纷的丰富和趣味,而是一种排除一切有形之物、达到“无为、无我”境地的抽象之美:

“排除杂念,背离自然,追问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甚至追问佛的真理,这也是思考的一种形式。”

行云流水,一部文字与物的交响曲

说到底,大众读者还是会对这部作品的阅读门槛感到担心:

一位研究西方哲学的学者,用日本国宝去写“精神史”,我能看懂吗?

《珍宝中的日本精神》正是一部结合了好读与优美的作品。它跨越了国家间所谓的“文化壁垒”、“文化屏障”,能够让你真切地产生“明月何曾是两乡”的情感共鸣。



比如,书中有一节讲到日本的《万叶集》,其开篇描写男子对女子爱慕之情的和歌,就与《关雎》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异曲同工之处:

来此山岗上,采菜少女忙,

家住在何处,赶忙与我讲。

辽阔大和国,一切全由我执掌,放声对我讲,家住何处名哪样。

“好色”也是日本美学思想的关键词之一,但它在日本文学史上的经典文章《徒然草》里,可全然没有如今的“歧义”。

再优秀的男子,若不解风情,

就如同没有杯底的玉杯,中看不中用。

——《徒然草》

长谷川宏这样解释“好色”:

“在王朝的贵族社会里,好色被认为是美的典型,与季节变迁之美一起构成了“典雅”美学的核心内容……好色之心情与行动,在物语、和歌的世界里,被赋予了典雅的、有深度的、复杂微妙的色彩,同时也在被不断叙说、吟咏的过程中加深了洗炼程度。”



不仅如此,你还可以在书中发现,日文与汉字的渊源其实是从7—8世纪日本社会风靡的“抄经”行动中开启的:

“古代的抄经行为不仅由尊崇汉字的感情支撑,而且加深了这种感情。在抄经过程中,不仅所抄写的汉字是尊崇的对象,用汉字写成的也是不平凡的经文,这种想法使得眼前的汉字更加熠熠生辉。……竖线、横线、斜线的形状背后隐藏着某种严肃、庄严的东西——当人们如此感受时,眼前的汉字就变得更加不平凡。”



长谷川宏生于历史悠久、以出云大社闻名的出云市,日本的文明古迹浸入了他的成长,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他对日本古典作品的感受力。他一直以阅读日本古典作品为兴趣,并每年抽出时间前往奈良欣赏文物,这一习惯延续了四十年之久。

正因如此,这些国宝在他的笔下才能丝毫没有生硬晦涩之感,而是被赋予了情感与灵魂,仿佛向你徐徐介绍着一位熟识多年的老友,又带给你回望自身的思考,而这也是我们推出这部书的初衷之一。

如长谷川宏所说,“精神”是个人、共同体生存的力量与姿态,也是一个民族的行动根源和文化基因。

通过阅读这部书,我们希望大众再去谈论日本时,少了些微妙的眼神或先入为主的评价,多了些意愿去了解这个与中国一衣带水的国家,在差异中寻找共通与共情,用另一种方式和视角去认知自我,找寻与“灵”互溶的自己。

最后,这部书的颜值也非常能打!

精装封面,采用奢华的渐变印金工艺。



内封是带着细腻纹路的特种纸,上下册文前均有彩插。



恰到好处地诠释日式美学,呈现一场纸上的文化深度游。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思THINKR(ID:thinkrlab),日本通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点击下图,下单立省40元



《珍宝中的日本精神》

[日] 长谷川宏

宏大的日本文化史

跨越美术、文学与思想领域

精选60种代表性的珍品

透视日本2000年精神史

铜铎中凝聚着日本早期的共同体意识,抄写的经书堪称书法杰作,其中还蕴含着对中国的模仿与自发的创造,美丽的佛像寄托着乱世中人对极乐世界的向往……还有茶道中的寻禅之心、贵族文学中的风雅、民间娱乐中的幽默与残酷等等。

学者长谷川宏承接龟井胜一郎、加藤周一等学人的方法,辅以多年研究、翻译西方哲学的知识背景,以20年构思,又以10年写作,写就这部集大成之作,用积淀着历史的美丽珍宝,为我们呈现一个更丰富、更多元、更完整的日本文明。

推荐给你。

小通书屋 限时特惠

下单 立省 40元

?点击下图即可购买?



- 完 -

欢迎留言,和小通瞎扯

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日本文化的「好色」竟是这个含义?原来我们都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