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客科技 发表于 2021-2-19 12:28

观察|苹果造车、华为入局,决定未来汽车的是车企还是科技公司?

作者:懂车帝报道
文:懂车帝原创 邢秋鸿

[懂车帝原创 行业] 未来汽车是什么样的?《变形金刚》中,未来的汽车可以自由变幻形态,甚至与人类一样,可以拥有自我意识;《我,机器人》中,奥迪RSQ四个轮子是四个直径18寸的旋转球,车辆可以向任意方向行驶,当然自动驾驶是必须的;《全面回忆》中,配备语音交流的机器人出租车和磁悬浮汽车,都十分让人着迷……



《我,机器人》中的奥迪RSQ



《全面回忆》中的磁悬浮汽车

虽然科幻电影中的汽车有想象的成分,但毫无疑问,改变正从现在开始。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个巨大的变革,影响范围已经超出本身。随着软件等技术的重要性越来越大,科技公司加入汽车行业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让传统车企感到不安的是,现代电动车只有三分之一的零部件与传统汽车一样,这意味着制造领域更为简单。降低了汽车的准入门槛,同时也让传统车企的“护城河”可以轻易被跨越。



汽车行业的话语权,目前看来,仍在这些大型汽车制造企业的手中。只不过,随着新能源化、智能化的发展,苹果造车、华为入局、谷歌等互联网巨头都紧盯着汽车领域,未来这一行业的话语权究竟属于谁,现在需要划一个大大的问号。

苹果造车的订单是个香饽饽?车企说不一定

秘密运行多年的苹果造车,短暂浮出水面之后再次掩藏在一片迷雾之中。

2月8日,韩联社报道,现代汽车集团和起亚汽车公司发布公告称,当前没有与美国苹果公司就合作研发自动驾驶汽车事宜进行谈判。



这与现代第一次传出与苹果合作造车的新闻不过刚过去一个月,事情引发多方讨论,甚至将起亚股价推到历史新高。苹果,富可敌国的一家公司,市值高达2.27万亿美元,仅流动资金就有1541亿美元(数据选取自2020年12月26日报告)。

与苹果公司合作,对于任何公司来说都应该是重大利好。一位熟悉现代起亚战略的消息人士透露,郑义宣已经明确表示,移动出行是公司的未来。现代集团的领导层认为,通过与苹果合作,可以加速公司自动驾驶和电动汽车的开发。但实际上,双方各怀心思。

欧美媒体认为,苹果之所以叫停与现代起亚之间的谈判,是因为现代和起亚三番五次公布合作细节令其不满,违反了苹果公司的保密协定;但韩国媒体则表示,现代起亚集团担忧成为苹果“代工厂”会影响自身的声誉。



车企本质上并不是供应商,“它们也有自己的产品,需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一位不愿具名的汽车业内高管曾向路透社透露,“汽车厂商和苹果合作不一定就会带来好的结果,苹果是‘老板’,现代汽车也是‘老板’,这样的合作恐怕行不通。”

2016年,苹果与戴姆勒、宝马关于汽车项目的合作谈判也以失败告终。据德国《商报》援引知情人士报道称,“没谈拢”的关键在于领导权和所有权的问题,苹果一贯强势的作风可能是症结所在。“由于要在汽车内整合苹果的服务,并放弃车企自有的服务,可能令戴姆勒与宝马不满。”



但凡此种种不足以成为苹果造车的阻碍。汽车——是苹果之父乔布斯未能完成的夙愿之一,早在2008年乔布斯就已经有造车的想法。苹果公司前高级副总裁、iPod之父托尼·法戴尔(Tony Fadell)的记忆中,当时他们的讨论甚至具体到这辆车应该拥有什么功能,以及汽车仪表盘该如何设计。

只不过,因为其它项目,以及金融危机下的全球资金紧缩,苹果不得不搁置iCar的开发计划。2004年“泰坦计划”揭开了其神秘面纱,之后有关苹果为汽车板块招兵买马的新闻不断出现,甚至在湾区流传着这样一句玩笑:如果你认识的哪位汽车相关的高管突然离职,还不更新领英状态,那他多半是去了苹果。

虽然一直以来,苹果对造车一事闭口不言,但没有人怀疑苹果的造车实力。即使短期之内,造车无法自我造血,与被资金扼住咽喉的新造车企业不同,手握1541亿现金的苹果公司,比任何玩家都可能登上赛场。



就在苹果与现代汽车合作的传闻盛行的当下,和苹果有着革命友谊的富士康,正在加速冲击汽车圈,力争在万亿市场中分得一杯羹。今年1月,富士康先是“雪中送炭”,和拜腾汽车达成了合作协议;短短几天后,为了促成和吉利的合作,许久不出山的郭台铭更是亲自站台。

苹果似乎不想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2月5日,日本经济新闻也援引一家供应商的高管消息称,苹果正与至少6家汽车制造商推进谈判,其中也包括日本企业。

只不过,车企不想丢失自主权,沦为代工厂,而苹果的强势也不会轻易改变。这也是合作最终能否达成的关键所在。

“我负责生,你负责养”——汽车代工模式的兴起

汽车这个江湖越来越热闹。一年多之前,这个赛道最活跃的企业有12家:其中三家具有央企背景,分别是一汽、东风和长安;三家地方国企分别为上汽、广汽和北汽;三家民营企业分别为吉利、长城、比亚迪;若说新势力,能够排上号的大概也就蔚来、小鹏、理想三家。

根据王兴的说法,目前中国车企格局基本是“3+3+3+3”角逐下两轮。但一年时间,完全变了样子。



特斯拉仅用一年时间成为新能源市场中的领头羊,市值更是一骑绝尘。华为虽然坚称自己不造车,但进军汽车智能化领域已是板上钉钉的实施;百度决定与吉利合作造车;富士康也进军汽车制造领域;苹果、索尼的计划也浮出水面……玩家没有变少,反而更多了。其中最难以忽视的势力,就是以苹果为首的科技公司的造车计划。

过去100年里,全世界的汽车工业,都是大众、通用、福特、丰田这些传统车企巨头的天下,它们掌控着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技术,瓜分了全球市场,创业公司没有任何机会。但到了新能源时代,模块化生产使得造车的成本变得更低,市场更关注设计、智能化、体验感,“软件定义汽车”越来越成为一项真命题。在此号召之下,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投身其中。

但这些科技企业距离成功造车,差的不过是生产线及上游零部件体系,代工是此时最方便的解决方案。我有技术,你有产能,双方合作,两全其美。



凯翼汽车在国内首提代工模式,蔚来将这种模式真正实践并广为人知,而后,吉利和富士康的合作似乎准备再度强化这种制造模式。

根据吉利和富士康的说法,合资公司将导入ICT分工模式,帮助客户企业超越现有的汽车产业模式,向创新高效的制造供应链体系和商业模式加速转型。简单来理解就是,它们要用给苹果手机代工的方法来给汽车主机厂代工。

曾经的汽车行业,谁掌握了汽车制造,谁就拥有话语权,但现在却完全不同。尤其是出现了像吉利和富士康一样有“保障”的代工企业,同时有各种科技巨头手中握着智能化的各项技术,正在寻找合作方,想解决最为重要的生产问题,那么汽车产业链各环节的价值将被重塑。



对于市场来说,汽车的迭代更新速度会更快,产品的设计及智能化将成为重点,发展历程或许可以参考手机。但这种情况下,受伤最大的,莫过于手里握着生产线和工厂的传统车企们。

写在最后:

就像吉利和富士康一样的代工汽车生产企业出现,似乎在向整个行业宣告:你有造车的梦想?我来帮你实现,只要带上你的创意和图纸。来的是新人还好,要是来的是像苹果一样的科技巨头,对于传统车企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

如果有一天,汽车变得像手机一样,没人关心它产自哪里,由哪家企业代工,而是关心上面的LOGO,它的性能、品质以及能否充电几分钟续航几百公里。这是科技公司的理想,却也是车企的噩梦。

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观察|苹果造车、华为入局,决定未来汽车的是车企还是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