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3·11”大地震十周年祭|31万亿重建资金,仍有3万多难民,五十多具遗体未确认…
作者:红星新闻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附近海域发生了里氏9.0级特大地震,由此引发的特大海啸袭击了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造成了人类历史上的又一场核灾难。据统计,日本“3·11”大地震一共造成了1.6万余人死亡,其中约3500人被认为与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有关。
2011年3月11日,强震和海啸侵袭过后的日本宫城县灾区。(图据 新华社/路透)
如今,日本将迎来“3·11”大地震及海啸发生10周年,但灾后重建工作因为各种因素的制约进行得非常缓慢。截至目前,当地依然有3万多居民无法回家,处于避难状态。另外,还有不少遇难者因DNA采样困难而无法确认身份。
仍有3万多居民处于避难状态
据韩国《中央日报》报道,2011年3月11日大地震发生后,当时共有约16.4万当地居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其他地方避难。根据福岛县政府2021年1月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一共有36192人依然处于福岛县内、县外的避难状态。这还仅仅是根据日本政府的搬迁命令统计出来的数据,并不包括那些自行搬离危险区域的当地居民。
根据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3月4日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为鼓励人们从危险地区搬迁出来,日本政府从2011年12月开始向那些避险搬迁的居民提供部分援助资金,其中包括那些不在危险区域但愿意主动搬迁的居民。
到2017年日本政府已经终止了所有援助资金,而且官方统计的避难者人数也出现了大幅减少的现象。根据2017年的最后统计显示,“自发避难”的家庭一共有10524户,共计26601人。
“绿色和平”的报告里还提到: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和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标准,普通人在一年内能够接受的最大辐射量为1毫西弗(mSv),但是日本政府将这个标准提高到了20毫西弗(mSv),并以此为基准解除了之前制定的避难命令。
日本政府根据辐射的严重程度把辐射最严重的地区指定为“归还困难地区”。即便是到现在,依然有许多居民生活在“归还困难地区”。福岛县的江浪町和伊达町就是日本政府指定的“归还困难地区”,根据日本政府的规划,这些地方要到2023年才能彻底解封。根据江浪町2021年1月的统计显示,该町的登记人口为16681人,其中有1579人生活仍然在当地,没有去其他地方避难。伊达町的登记人口为6509人,其中有1255人仍生活在当地。
核污染清理作业人数超3000万人次
据海外网消息,当地时间10日,日本原子力委员会当天发布报告称,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内部发现了新的污染场所,严重程度远超预期,原本的废炉拆除计划可能需要重新考虑。此外,1号和3号机组核反应堆压力容器排出的部分气体发生了倒流,有可能再次引发爆炸。
根据日本政府的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日本政府为了处理福岛第一核电站以及其周围地区的核污染问题,投入的清理作业人员累计超过了3000万人次。由于工作环境的辐射量非常高,一个人没有办法在这样的环境下长时间工作,所以福岛第一核电站及其周围地区的核污染清理作业需要大量的人手。
去年,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特别报告官对福岛核污染清理作业表示了担忧,“参与清理作业的基本上都是东京电力公司旗下承包方的工人。不少工人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防辐射培训,甚至缺少专业的保护工具,他们遭受核辐射的风险非常高。”
2011年3月12日下午,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发生爆炸,产生巨大的白烟。(图据《中央日报》)
根据“绿色和平”的报告显示,在江浪町进行核污染清理作业的工人已经被确认遭到了很高剂量的核辐射。如果日本政府把清理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的话,将会有很多的工人被投入到危险的地方。
另据日本《读卖新闻》此前的报道显示,福岛第一核电站修复工程,具有一定危险性。因此,东京电力公司高薪雇用志愿者参加,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日本警方很早就提高了警惕,担心有黑社会组织趁机谋取暴利,但最终还是未能阻止黑帮的渗入。
日本新潟县警方在调查中发现,日本著名黑社会组织稻川会,利用福岛第一核电站修复工程敛财。
31万亿日元重建预算却无法解决一些难题
据美国《新闻周刊》报道,在过去10年里,日本政府投入的灾后重建预算达到了约31万亿日元,是之前阪神淡路大地震灾后重建预算的2倍。但有质疑声音称,庞大的预算在投入之前,日本政府没有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效果进行提前验证,这可能会导致预算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另一方面,灾后重建也面临日本社会整体的一些沉疴痼疾。比如,人口减少、老龄化问题等在地方层面非常严重,这导致日本的灾后重建面临严重的人才不足问题。
宫城县的气仙沼市在“3·11”大地震中遭到了特大海啸的侵袭,损失严重。为了抵御灾害的再次发生,气仙沼市提出了一个涉及104个点位的防波堤修建计划。该市议员今川悟对这个计划提出了质疑,他表示,“其中的好几个点位的陆地一侧既没有商店也没有企业和住宅,修建这样的防波堤仅仅是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安慰。”
“3·11”大地震发生之后,日本开始了大规模的防波堤建造计划,总长度为432公里。(图据《新闻周刊》)
在“3·11”大地震中受灾的6个县,计划建造总长度为432公里的防波堤,总费用达到了1.4万亿日元。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该计划的80%。其中,气仙沼市的防波堤建造费用为2200亿日元。
东京大学公共政策学院对其中气仙沼市小泉地区防波堤的方案进行了费用对效果的分析评估。分析评估报告显示,该防波堤的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将远大于建成之后的保护收益,将会给当地增加207亿日元的财政负担。东京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最后给出的建议是:“重修修改计划。”
人口老龄化问题也严重影响着日本灾后重建计划的速度。据统计,气仙沼地区的老龄化比例为38%,10年前为30%。陆前高田的老龄化比例为39.6%。这两个地方的老龄化比例远远高于日本全国的平均值(28%)。老龄化问题越严重的地区,房贷审查的通过率就越低。
劳动人口的减少也制约着灾后重建计划的速度。据统计,地震发生之前的2010年到2019年,日本东北3县的人口减少率为5.4%,远远高于日本全国的平均值(1.5%)。特别是像三陆海岸地区这样远离城市的街区,由于基本上没有年轻人,根本无法吸引企业和大学在当地培育新的产业。
五十多具遗体目前依然身份不明
据《日经新闻》报道,“3·11”大地震遇难者身份确认问题是一个巨大的困难。随着时间的流逝,每新确认一个遇难者的身份都需要花费数年的时间。目前还有50多具遇难者遗体没有办法完成身份确认,最大的困扰是DNA的提取。
岩手县警方还在搜索失踪者。(图据《日经新闻》)
根据日本警察厅的统计显示,在地震发生之后的1年里,日本警方对15331名遇难者进行了身份确认。其中一大半的确认工作都是根据手术痕迹等身体特征或随身携带物品、牙齿治疗痕迹等渠道来完成的。通过DNA来完成的身份确认只占整体的17%。在过去1年里,日本警察厅只完成了三具遇难者遗体的身份确认。
据介绍,从地震发生之后的第2年开始,遇难者身份核实的工作就变得异常艰难,主要都是依靠DNA鉴定来完成的。DNA鉴定时需要本人使用过的一些生活用品,比如牙刷、梳子等。随着时间的流逝,DNA鉴定工作面临越来越大的问题。比如,遇难者亲人老龄化或者已经去世,导致这项工作无法在开展下去。到目前为止,宫城县、福岛县以及岩手县一共还有54具遇难者遗体无法完成身份识别。
红星新闻记者 罗天
编辑 郭宇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