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lcnews 发表于 2021-3-13 17:10

这位日本小姐姐,竟然把独居社畜生活过成了这样

作者:南都周刊





看完单身厨房(Kitchen for Singles)这部短片,你会觉得下班后花点时间做一顿简餐、认真吃完它,好像才是对勤劳奋斗了一天后的自己真正的治愈、补偿和救赎。

文 | 静思 编辑 | 林意欣

当代社畜有多苦?有个段子形容的很贴切:

每天超长上班模式,随时随地待命,以“在么”为信号弹、10段60秒饱和型语音做先导、微信+邮件+电话为主要武器的精准制导战术,对你进行全方位无死角打击。完全无“畜”可逃。

一整天的思绪都在项目、客户、甲方、策划、合同里游荡;加上还要和老板、同事斗智斗勇;稍微摸鱼几分钟还要承受着效率低下带来的负罪感。

好不容易像打仗工作一天后,再通勤一小时到家,别说思考“吃什么?”这样的人生难题了,还能喘气儿就算顽强。

何以解忧,唯有外卖。身边的白领朋友们,对点外卖这件事心怀坦荡。虽然也明白自己做饭更卫生、健康、省钱,但下班累成狗,只想被投喂。



所以,点外卖是上班族的黄金分割点,而外卖小哥则是上班族的续命恩人。

有调研数据显示,85到95年的人群,接近六成都为公司白领,工作日自由可支配的时间受限制。因此,外卖成为单身群体首选,从美团点评公布的外卖数据来看,20到30岁人群贡献了65%的订单量。

的确,一通电话就能搞定一顿晚餐,何必要买菜、做饭、洗涮笼统花两个多小时去解决?

中国社科院曾发布过《休闲绿皮书》,中国人每天平均休闲时间2.27小时,北上广深居民均低于2.27小时。每天的休闲时间只够做一顿饭,何苦为难自己?

但是,看完单身厨房(Kitchen for Singles)这部短片,你会觉得下班后花点时间做一顿简餐、认真吃完它,好像才是对勤劳奋斗了一天后的自己真正的治愈、补偿和救赎。

短片的主演是一位26岁的日本女白领,她每天做着朝八晚六的工作,一个人住在一居室的出租房里,过着和全世界多数上班族一样规律但又乏味的生活。但每天下班后,她会根据当天的心情、家里现有的食材,把想法和感受变成一道简单的一人食晚餐。

女主和很多白领一样,每天都有工作和现实中的烦恼。比如,某一天是辛苦工作一天后,回家的路上被大雨淋湿,更糟糕的是当天她穿了一双新买的、有点贵的鞋子,也被浇透了:



女主心疼又自责,后悔自己应该等到春天天气好转后再穿新鞋,而且被雨淋湿后的她有点着凉,在寒冷的十一月打着喷嚏、饥肠辘辘。

怎么办?像多数下班后独居的职场人一样,是从便利店买份盒饭凑合一下,还是叫个外卖打发了事?女主选择自己做一顿简餐慰藉自己。家里有土豆、青葱、牛奶,那就做一份简易版的芝士焗土豆吧。

做饭前的仪式感很重要,音乐、围裙和头箍一样都不能少。音乐让做饭变得轻松惬意,而后两者则是为了别让自己因为做一顿就弄得脏兮兮。

土豆切条、青葱切丝、倒入牛奶熬煮一会儿,然后加上自己喜欢的调味料,最后倒入盒子里放进小烤箱烤15分钟,搞定。



原本糟糕的心情,在烹饪中被缓解了。

其实,一些人下班后选择自己做饭,不仅是出于对健康和经济的着想,也想在做饭中治愈自己疲倦的心,或者让厨房中的烟火气把房子变得更有家的感觉。

@去往你眼中的远方:90后,每天下班都要去厨房待会儿,忙碌一天然后给自己做点好看又好吃的饭是对辛苦的自己最起码的尊重。

@Flora:很少叫外卖,除非我和老公都很忙。如果只有我忙或者我不想做,老公会做。喜欢做饭,也喜欢在家吃饭,外卖油大还不好吃,自己做饭健康又好吃。总觉得只有充满了烟火气才是真正的一个家。

@油孜孜:做。第一,是因为喜欢做饭爱吃;第二,习惯吧,外卖就是懒得做饭或者忙的时候才去点的。我个人认为厨房是非常重要的地方,不论是放学一回家必定先去跟在厨房忙的妈妈打声招呼还是没事也溜达到厨房摸摸这摸摸哪儿开开冰箱什么的。厨房都是我们家非常重要的场所。

在做饭中,时不时跟着音乐摇摆一会儿;想想成年人的世界里,虽然艰难,但多数都是过得去的坎儿,何至于为一点小事难受太久。



温馨的小窝、温暖的食物,就成了庇护自己的城堡。

最终,在艰难的一天即将结束时,食物和家让自己释怀,明白不是所有的错都该归咎于自己。

单身厨房( Kitchen for Singles)由四个小短片组成,每集不到十分钟。就是在普通、狭小但归置整洁的一居室出租屋里,用最家常的食材给自己做一顿新鲜出炉的、原创饭菜。

可以是用黄瓜、青椒、胡萝卜和红薯做成的既健康又减肥的素春卷;或者在休息日的早晨,睡醒后,给自己来一顿元气满满的早餐。一碗豆浆蔬菜味增汤、一片烤吐司、一杯咖啡。不用20分钟,就能让一个疲惫了一周的社畜放松下来,重新爱上生活的美好。



日本书商、作家松浦弥太郎说过:吃饭是人生大事。将忙碌作为借口,总是以机器做的食物果腹的人,都让人觉得很可怜。

也许有人认为,能说出这样话的人,是因为有闲时。就像女主,有心情做饭,也是因为她能六点准时下班。对不少上班族来说,八点到家是常有的事,煮好饭九点了,再等等可以连宵夜一起吃了。

其实不是要逼着自己天天做饭,短片想要传达的思想是:独居的上班族,生活也是可以有温度的。

温馨整齐的小屋、简单食材加上随心所欲发挥而成的一餐、美妙的音乐、一张记录下美好的拍立得、一段想要告诉自己的话……这些虽小但“专属定制”的事物,会让我们更容易恢复元气、蓬勃前行。

除了寄情做饭,还有一些方法也能提升独居上班族的生活质量。

比如,着手实现“自我改造”。

@Lighthouse_t :打卡21天自我改造,开始养花!

@蹦蹦跳跳的大橙子:练字第一天,羞愧,临摹的时候不知道怎么下手;一周后终于看到点变化,为写一手工整的字加油加油!

“自我改造”不需要从事那些特别高大上的项目,像考托福、CFA、学一门新的语言之类的。能够在生活上的一些小事情上提升自己就算自我改造成功了。

如果你喜欢喝咖啡,不妨深入了解一下咖啡豆、不同品牌咖啡的区别,学学如何制作手冲咖啡;如果你对茶感兴趣,那就研究一下如何泡出更美味的花草茶;如果你喜欢好看的衣服,不如自己买来布料试试裁剪,会比只看时尚杂志更让自己开心。



“自我改造”就是松浦弥太郎所说的“自己发现问题、思考答案的一门‘独学’,是一种保持学习新鲜事物的心境”。

再比如,可以试着研究自己所在地的历史。

我有个朋友,对老宅情有独钟。每次出去旅行住民宿都喜欢预定老房子住,从上海70年的老弄堂、日本百年老宅、到伦敦300年的老洋房,他说自己住的不是格调,而是对历史的怀念。因为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就特别喜欢打听与老宅有关的故事和历史。

电视剧《三十而已》里,王漫妮花8500元租住在一居室这个剧情引发大家热议。我们不讨论花过半工资租房值不值得,且来说说为什么她住的这间“老破小”竟然要这么贵?

王漫妮租的这间房被称为远东第一公寓楼,位于上海北苏州路400号,靠近苏州河口。这座公寓守着苏州河目睹上海变迁已经84载了。

当年,公寓落成后,来居住的大部分是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外侨;美国环球、哥伦比亚、联美等影片公司还曾在大楼内设立上海分公司;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也曾在这里设立办公室;建国后,不少史学、画家和文人也曾入住这幢公寓;而且远东第一公寓楼当年还曾是犹太难民来沪避难的第一落脚点。

有了这些历史和名人的加持,是不是觉得一居室的公寓要价八千五也能理解了。

如果你愿意研究一番自己脚下这片土地昔日的模样,它曾经历过什么、有什么精彩的故事,成就一场小小的探究,能让自己与住所之间多一些牵连和归属感,既有乐趣、又涨知识。

松浦弥太郎说:“我们都是‘自己’这间公司的经营者,习惯了用各种工具来追求效率和便利。但想要活得快乐、幸福,就不能怕麻烦。”下班,那个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才刚开始,值得用心经营和享受。
(作者:静思,独立撰稿人)
来源|南都周刊
END





https://www.dolc.de/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位日本小姐姐,竟然把独居社畜生活过成了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