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lcnews 发表于 2021-3-17 10:42

头条寻人:科技的底色应是善意

作者:瞭望东方
文丨徐童

走失的老人,被拐卖的孩童,被战争冲散的亲人……街巷里,网络中,寻人启事无时不在诉说着一桩桩让人揪心的悲剧事件。

一个人的失踪,背后是一个家庭的解体乃至命运的巨大流转。人口走失,也作为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成为社会治理所关心的重点。

据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与“头条寻人”项目组近日发布的《中国走失人口白皮书(2020)》(下简称《白皮书》)测算,去年我国每天约有2739人次走失,全年走失达100万人次。《白皮书》提出,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家庭为单元的协同生活方式随社会变革产生变化,以监护缺失、自我意识迷失或丧失、流动风险等因素所带来的人口走失风险逐渐成为家庭风险的要素,也成为社会治理所要关注的重要对象。

寻人,急不可待。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利用科技高效寻人,是减少悲剧化解风险的关键。一条借着社交网络、媒体平台,广被转发的消息,远胜于人们过去在街上奔走,到处张贴寻人启事的效果。如“团圆”系统、“头条寻人”“跨年龄人像识别技术”这类运用AI、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科技手段形成的方案,更是大大提升了寻人的效率。

在寻人这件事上,科技的正向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总结下来,就是高效率、大规模、可持续。

来看一个数据:60秒。这是“头条寻人”找回一位走失者,所用的最短时间。走失者是北京市朝阳区一位赌气离家的15岁女孩,头条接到线索并核实后,以女孩走失地为圆心,将寻人启事推送给了周边5公里范围内的头条用户,北京城建北苑大酒店的安保人员先看到了女孩,紧接着看到推送,整个过程不到60秒。

这样的反馈速度,在移动互联网兴起之前,人们无法想象。精准、快速的信息分发,遵从的逻辑与在电线杆上张贴寻人启事无异——人在哪里走丢了,就在那附近把信息传播出去。不过如今的传播量级,已然是几何倍数了。

再来看科技影响下的寻人规模。大规模,戳中的是寻人的痛点难点。信息若不畅通,传播圈子大小有限,寻人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平台型互联网公司的作用应在此时体现,用自身庞大的用户基数、成熟的技术手段,使寻人成为一件有组织、有纪律、大规模的事。

在诞生以来的五年里,头条寻人收到了全国各地22万余条寻人线索,弹窗推送超13万条,找回了15000人,由此,也建立了一个企业级的走失人口数据库。

当然,不仅仅是上面这些数据,公益的核心和背后,始终是人,科技不能喧宾夺主。

据我们以往的印象,儿童是最易走失的人群之一,而《白皮书》根据民政部救助服务公开数据和头条寻人提供的样本数据分析提出,走失者主体为成年人,这一比例高达56.38%。另外,走失男性人数多于女性,精神疾病是人口走失主因,抑郁症、阿尔兹海默症等患者,找到他们的迫切性远高于其他人群。

这些结论出自实打实的数据,也与寻人团队的实际工作互为支撑。从筛选用户提交的各种线索,到联系当事人一一核实,从补充具体资料和细节,到按照规范格式发布寻人启事,从根据走失时间估算活动范围,再到精准弹窗推送,这些动作,头条寻人的团队重复做了几十万次,每次之后,还会定期对当事人回访,了解他们的近况。

可以说,除了技术能力,以耐心和爱心发动更多人一起寻人,促进了这项公益的可持续性。

科技的底色应是善意,信息分发效率的提高能够创造社会价值,提升公益效率,降低公益成本。互联网平台尤其是大平台在构建自身技术体系的过程中,应把社会价值内容纳入发展的重要部分,用平台和技术赋能公益,这才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体现。(结束)

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头条寻人:科技的底色应是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