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科技话题:新型微波激射器、“奋斗者”号交付、超高能宇宙线、氢化硼烯、史前人类骨骼
作者:科协身边事1我国科学家实现新型微波激射器
近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彭新华教授研究组及其合作者首次在弗罗凯量子体系上实现微波激射器,为超高精度超低频磁场测量以及暗物质搜寻等研究提供全新途径。该成果日前发表于《科学进展》。
微波激射器是利用电磁波与原子或分子等量子系统的共振相互作用,在微波波段获得放大或振荡的量子器件。迄今只有少数物质能实现微波激射器,目前仅在静态体系上实现过。对于含时周期变化的体系(即弗罗凯体系),此前未有任何理论和实验报道。
——《人民日报》
2“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在三亚交付 向全球科学家开放
▲ 视频:“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在三亚正式交付来源:中国新闻网
3月16日,“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交付活动在三亚举行。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下称“深海所”)签署《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交付备忘录》,标志着后者将正式负责“奋斗者”号的后续运维与管理。
“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是中国“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的核心科研任务。2020年11月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海域,“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完成全部万米海试任务,并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
——中国新闻网
3超高能宇宙线从哪来?这个世纪之谜现破解曙光
▲ 登陆的早期脊椎动物复原图 刘野绘
▲ 进行ASγ实验的相关仪器 受访单位供图
超高能宇宙线从哪儿来?这是一个世纪之谜。
利用我国西藏羊八井的ASγ实验阵列,中日两国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距地球2600光年的超新星遗迹SNR G106.3+2.7,发射出了超过100万亿电子伏特的伽马射线。这些伽马射线可能是被超新星遗迹中的激波加速到拍电子伏特(1000万亿电子伏特)的宇宙射线与附近的分子云碰撞产生的。因此,该超新星遗迹成为银河系中一个候选的“拍电子伏特宇宙线加速器”,为解开超高能宇宙射线的起源之谜打开了重要窗口。相关观测结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天文》上。
——《科技日报》
4科学家驯服“新材料之王”:氢化硼烯
▲ 氢化硼烯(艺术绘图)是一种由硼原子(灰色)和氢原子(红色)组成的强而轻的材料。图片来源:Mark Hersam
材料科学家已经创造出氢化硼烯(borophane),这是第一个稳定的二维硼。美国西北大学的Mark Hersam和合作者将原子氢沉积在硼硅表面,创造了稳定的硼硅。研究小组还表明,这一过程可以逆转。加热硼氟烷——这可以在它被涂上惰性化合物以永久与空气隔绝之后完成——驱走氢,生成一种涂层形式的硼氟,这种涂层在真空环境下是稳定的。
作者表示,硼烯或氢化硼烯是强而柔韧的优良导体,这使得它们在显示屏幕技术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科技日报》
5西班牙北部发现史前人类骨骼:距今已有11700多年
当地时间2021年3月12日,西班牙北部纳瓦拉省Loizu,当地发现一具史前骨架。这具名为 "el hombre de Loizu"(意为:来自Loizu的男人)的骨架是在纳瓦拉省埃罗镇附近的一个山洞中被发现的。专家称,这具男性遗骸死时年龄在17岁至21岁之间,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保存最完好的史前骨骼之一。
——环球网
6科学家力图解密“第一台计算机”
《参考消息》3月15日刊登英国《卫报》网站报道《科学家或许解开了“第一台计算机”的古老谜团》。从一个多世纪前被发现开始,安迪基西拉机械装置就一直让学者们冥思苦想。这是一台从古代留存至今的非凡且令人困惑的天文计算器。
现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认为,他们已经解开了这个谜团——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并开始着手重建该装置,包括齿轮和其他部分,以测试他们的理论是否站得住脚。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团队在《科学报告》杂志上发表文章,描述了他们是如何找到能以正确方式移动行星和其他天体的全新齿轮排列方式的。他们吸收了赖特和其他人的研究成果,还利用了装置上的铭文和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描述过的一种数学方法。
——新华网
来源:今日科协微信公众号
中国科协各级组织要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接长手臂,扎根基层,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组织开展创新争先行动,促进科技繁荣发展,促进科学普及和推广,真正成为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习近平
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