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立自强“使命在肩、责任重大”,院士专家:全力支持武汉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作者:长江日报长江日报3月29日讯3月29日上午9时,武汉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光谷实验室、珞珈实验室等五个湖北实验室,新型显示喷印制造装备及产业、智能微胶囊等院士引领十大高端产业部分项目签约。
“责任在肩,使命重大。”邵新宇、刘经南等院士专家纷纷表示:“构筑领先优势,提升城市能级,此次大会对武汉有着特殊的意义,将会继续以实际行动支持武汉全力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
将深化合作,为武汉科技创新提供更多更强支撑
29日,武汉市科技创新大会上,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通过视频方式致辞,长期以来,中国工程院与武汉一直保持紧密友好的合作关系,“我们将深化与武汉的合作,加强与武汉科技界、产业界的对接,动员和组织更多的院士开展战略咨询与技术攻关,为武汉科技创新提供更多更强的科技支撑。”
李晓红说,武汉人民众志成城、英勇奋战,为全国战胜疫情作出了重大贡献,彰显了凝心聚力、共克时艰的顽强精神,中国工程院积极动员院士专家投入到武汉疫情防控的主战场,谱写了团结协作、同舟共济的篇章。
李晓红在致辞中说,当前,武汉正以超常的意志、超常的速度再启城市发展的新征程,重振大武汉雄风,武汉市委市政府对高端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必将为武汉科技进步吹响新的进军号角,为城市振兴繁荣再添新的发展动力。“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一定能够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赢得创新发展的新成就。”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涛:
积极争取更多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武汉
29日,武汉市科技创新大会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涛视频致辞。他表示,武汉是我国科教重镇之一,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中科院系统50多家科研机构中的400多项科技成果在武汉转化,一批院士积极运用科研成果和战略思维助推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树立院地合作协同创新的典范。
“多年来,武汉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创新第一动力,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促进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和驱动作用,打造了疫后重振武汉样板。”张涛说,近年来,中国科学院与武汉市深度合作,中科院系统50多家科研机构中的400多项科技成果在武汉转化,一批院士积极运用科研成果和战略思维助推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树立院地合作协同创新的典范。张涛表示,中国科学院愿与武汉市开展更加广泛、多形式、深层次的科技合作,共同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积极争取更多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武汉,协同开展“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积极助力武汉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张涛说:“我相信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中科院与湖北省武汉市的共同努力下,院地合作将必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助推武汉实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宏伟目标。祝福武汉明天更美好!”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邵新宇:
力争把光谷实验室建成世界级实验室
“大科学装置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科学研究非常重要的两个载体和平台。”2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邵新宇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武汉布局大科学装置和实验室群,对武汉加快打造‘五个中心’,争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重要意议。”
29日,华中科技大学与东湖高新区签订光谷实验室共建协议。由华中科技大学领衔、邵新宇担任主任的光谷实验室,将着力提升光电信息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打造我省光电信息领域创新驱动的战略力量。
据悉,光谷实验室将聚焦下一代通信网络器件与芯片等四大任务,建设光电芯片微纳制造及测试平台等三大平台,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邵新宇介绍说,光谷实验室将对标北京、上海和粤港澳等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探索科技创新的新型运行机制,吸纳世界一流人才,产出世界级的重大成果、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实验室,助力湖北省、武汉市做大做强光电子信息产业,打造万亿级“光芯屏端网”及大健康产业集群,为“武汉?中国光谷”迈向“世界光谷”提供战略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副校长李建成:
着力突破空天科技前沿的科学难题
在29日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作为湖北珞珈实验室牵头组建单位,武汉大学与东湖高新区签约。“现在充满了干劲。”武汉大学副校长、珞珈实验室主任李建成院士表示,高校牵头组建实验室,能够有效集中整合优质科研资源,相信能够更好地让高校科研技术、创新成果助推经济发展,“这种积极变化正在发生”。
李建成介绍,武汉大学牵头,将联合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10余家单位共同建设珞珈实验室,着力突破空天科技领域的世界前沿科学难题。
李建成认为,科技支撑需要发挥高校科技创新源头的作用,多产出基础、原创性的科技成果,同时也要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武汉正步履坚定地迈向这一目标。他及团队将继续为中国的科学事业,乃至于世界的科学事业继续做更大的努力和贡献,为武汉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
责任在肩,把先发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
“武汉全力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构筑领先优势,提升城市能级,此次大会有着特殊意义。”武汉大学刘经南院士说,科技自立自强的责任使命在肩,将会继续以行动支持武汉“院士专家引领十大高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刘经南现任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为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专家委员会委员,是我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技术应用和工程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卫星导航定位工程应用领域的开拓者。
刘经南介绍,此次大会后,就将迅速投入“跨安全等级传输的融合应急通信技术项目”中,以科技硬核力量支持城市科技创新发展。该项目将充分发挥北斗二号“通导一体”的导航定位,短报文及国际搜救服务能力,采用自主研发方式,研发了跨安全等级传输的融合应急通信技术,应用前景广阔。“武汉在地理信息测绘技术领域有先发优势,我和我的团队还将持续将这种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
扎根18亿亩耕地,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
种子可谓是农业的“芯片”,关联着农业的发展,也关联着老百姓的饭碗。湖北是我国生物种业产学研重要基地,武汉正着力打造“中国种都”。
洪山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介绍,洪山实验室将主要农作物、主要园艺作物、家畜、水产、微生物纳入研究范围。实验室将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瞄准未来农业,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绿色、优质、高效、健康”的农产品需求为纽带,扎根18亿亩耕地解决“卡脖子”问题,闯进“无人区”解决重大基础问题,引领农业产业创新发展,努力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让中国人的身体更健壮。
自今年2月挂牌以来,在洪山实验室牵头共建单位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稻生殖发育实验室里,经常可以看到师生们繁忙开展科学实验的场景。多年来,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农作物遗传改良持续攻关,研究对象涉及水稻、玉米、油菜、棉花、小麦、大豆等主要农作物,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
(长江日报李金友 李佳 吴曈 邓小龙 陈洁 通讯员范典 高柯夫 蒋朝常)
【编辑:张玲】
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