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实施科技创新“十大行动”,我们这样干
作者:长江日报长江日报3月29日讯争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实施科技创新“十大行动”。29日召开的武汉市科技创新大会上,《武汉科技创新“十大行动”工作方案》(简称《十大行动》)正式发布,为未来五年武汉科技创新工作指明十个主攻方向。
《十大行动》同时为“十四五”期间武汉市科技创新工作定下目标:力争到2025年,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立,热带雨林式创新创业生态全面形成,一批“卡脖子”核心技术得以攻克;东湖科学城建设初具规模,带动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协同发展。武汉市在湖北省“一主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成为推动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国际医学中心建设指挥部指挥长解孝林:
“武汉提出实施创新平台建设行动,让人振奋。位于华科大国际医学中心的高端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正在加紧建设,预计今年6月交付验收。”解孝林说。
解孝林介绍,该设施由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共建,将为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重大疾病的诊疗机理、关键药物研发提供先进的、全方位的观测手段。
解孝林说:“我们将加快重大设施建设,争取早日投用,用更快的速度研发供给国产高端的医疗装备,把老百姓问诊的价格降下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邵新宇:
“华中科技大学一直坚持‘以服务求支持,在贡献中发展’的传统,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积极发挥创新引领支撑作用。” 邵新宇说,学校以“四个面向”为指向,在未来着力打造对外开放的窗口,进一步服务大科研平台建设,力争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解决高精尖缺等“卡脖子”问题,为武汉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作出更大贡献。
邵新宇表示,当前,武汉汇聚了各项创新要素,拥有巨大的创新发展潜力,将形成强大的发展引领力和推动力,“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同命运共进步,将进一步推动创新研发与科技成果在汉转化,力促校地联动再上台阶,更好地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争创世界一流大学。”
武汉经开智造科技企业孵化器负责人翟江岸:
武汉经开智造科技企业孵化器2017年启动,园区总面积30万平方米,已孵化项目93个,累计引进了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智能制造等方向企业226家。
翟江岸介绍,接下来,孵化器将重点围绕经开区现有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未来新兴产业的布局,围绕“数智网端”、下一代汽车、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战略产业以及院士引领高端产业等方向,把专业性孵化器做得“更专、更深、更透”,加速科研成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助推武汉经开区建设产业创新大走廊。
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刘叶青:
锐科激光是国内光纤激光器龙头企业,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带动超过千亿产值终端应用市场。“今年,我们制定了700人的招聘计划。其中200人为专业研发人才。”刘叶青说,科创大会提出要打造国内一流的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并制定多项具有吸引力的政策,让广大在汉科技企业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锐科的招聘面向全国各大专业院校进行,近年来,新招聘应届生中武汉本地毕业生占比不断提升,招聘规模保持稳定增长。”刘叶青介绍,武汉高科技企业发展迅猛,尤其正在建设中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培育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本地就业吸引力正在不断加强。
高德红外董事长黄立:
“武汉的科技创新氛围高涨,这对于我们这些高科技企业来说,是个好消息。”黄立介绍,武汉市科技创新大会上传来的对前沿技术的强烈关注、对攻克“卡脖子”技术的空前重视,都传达了积极的讯息。高德红外作为一家长期自主创新的企业,更将当仁不让全力驱动创新第一动力。
黄立介绍,接下来的一年,高德红外将围绕新技术发展航空航天 、智能驾驶、资源勘探等应用场景,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为中国及武汉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中科院武汉先进院执行院长康翼鸿:
3月29日,武汉市科技创新大会上,作为院士引领十大高端产业项目之一,中科院武汉先进技术研究院与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武汉经开区就Seeram院士智能微胶囊项目现场签约。
康翼鸿说,经过多年的研发,该院在智能微胶囊领域取得突破,形成了智能变色微胶囊、智能控温微胶囊和智能纺织材料三大系列。“下一步,我们将加大研发力度,推动智能微胶囊在柔性显示器、医疗植入设备等领域的应用和产业化。”
康翼鸿表示,中科院武汉先进院将充分利用武汉的人才和科研优势,重点围绕武汉市“光芯屏端网”等产业领域需求,加大高端人才项目引进、“卡脖子”战略关键材料攻关、电子信息材料产业化、中科院系统科技成果转化和高科技企业培育等工作的力度,助力武汉争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合作与管理部长吕玉香:
3月29日,在武汉科技创新大会上,华中科技大学熊有伦院士团队与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协议,校企合作推进新型显示喷印制造装备及产业化项目,院士引领高端产业项目落地提速。
我国显示面板产量已达世界第一,显示产业链制造规模超过3万亿元。武汉市中小尺寸柔性显示面板产能全球第一,汇聚了华星光电、京东方、武汉天马、联想等显示器件龙头企业。
新型显示喷印技术为我国新型显示制造技术“变道赶超”提供了重大机遇。吕玉香介绍,利用高校最优势的科研成果,武汉华星光电将致力于冲破新型显示喷印装备制造的难点和痛点,助力武汉高端装备制造取得新突破。
光谷金融控股集团总经理助理吕世公:
吕世公表示,《十大行动》提出,以光谷金融控股集团为基础,筹建光谷科技银行、光谷科技证券、光谷科技保险和光谷科技租赁等专营机构,建成全牌照的现代科技金融机构体系。
“光谷金控集团将不断强化引领社会资本和金融服务科技产业创新的能力。挖掘企业成长价值,助力科技型企业发展。” 吕世公表示,光谷金控为服务湖北省光谷科创大走廊战略规划、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加快建设国家级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创新科技保险产品和服务,服务高新区并辐射全省全市。
江汉区科技与经信局负责人:
“发挥江汉区服务业优势,打造科技金融、研发设计等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和科技产品应用示范区。布局数字经济,大力发展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江汉区科技与经信局负责人表示,江汉区是“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典型”,是全省唯一千亿级省级金融示范集聚区,拥有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平台基础和丰富的数字经济应用场景。
该负责人介绍,今年江汉区按照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的总体要求,将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接下来,江汉区将大力促进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相融合,通过有效提升各领域的数字化水平,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强劲动力。
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董卫国:
3月29日,武汉市科技创新大会上获得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的董卫国说,武汉提出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制度、为创新企业提供更多财政支持等系列创新举措,科学、有力,必将激发创新活力,形成极具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环境。
董卫国对下一步的创新研究工作充满信心和期待。“‘十大行动’不仅描绘了美好蓝图,更有实实在在的行动举措,未来,政府、高校、企业会有更多联动,创新氛围会更加浓厚,为吸引创新人才、企业扎根武汉,创造更优渥的土壤。”
(长江日报记者吴曈 李佳 李金友 陈洁 邓小龙 通讯员滕宏达 孙方生 余小小 张晨博 王潇潇 )
【编辑:张玲】
https://www.dolc.de/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