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大科技巨头为何纷纷参与造车?
作者:DeepTech深科技昨晚,小米正式宣布,拿出 100 亿启动造车项目,传了几个月的小米造车的传闻,终于尘埃落定。小米总裁雷军说,这是他最后一次重大创业,他愿意赌上自己所有的身家一搏。不过话说回来,汽车到底有什么魅力,全世界各大科技巨头纷纷参与造车?
图 ∣ 小米宣布造车 (来源:weibo)
CB Insights 基于自身大量行业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之后,发布了《移动出行报告:值得关注的投资趋势与领域》(State of Mobility: Investment & Sector Trends To Watch),对该领域各细分赛道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度分析。这篇行业报告或许能帮助我们了解全球造车业的现状。
CB Insights 的报告中指出全球范围内电动汽车发展的深层原因,“* 无论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还是基于环保考虑,电动汽车开始广受关注。目前,中国和欧洲的监管制度对电动汽车市场来说均为利好的,同时,随着电池成本的不断下降,电动汽车的普及使用程度将更高。*”
研究报告指出:“2020 年,科技巨头也开始涉足汽车与移动出行领域,并将于 2021 年展开更深入的布局。”
科技巨头纷纷进一步布局电动汽车领域
例如亚马逊,2020 年在电动汽车领域,对以下企业做了战略投资:Rivian(电动汽车)、Aurora(自动驾驶汽车)、Acko General Insurance(汽车保险)、Deliveroo(按需配送)、Shuttl(出行即服务,mobility-as-a-service)、Redwood Materials(电池回收)。
2021 年 1 月,亚马逊还扩大了与加拿大电动汽车生产商 Lion Electric 的合作伙伴关系,购买并拥有了该公司 15.8% 的股权。除了上面的布局之外,亚马逊还在 2020 年 6 月,收购了自动驾驶独角兽公司 Zoox。
在产品方面,2020 年 10 月,亚马逊与 Rivian 联合发布首款全自动电动货车;2020 年 12 月,Zoox 发布第一款自动驾驶出租车;2021 年 2 月,亚马逊宣布在洛杉矶测试其与 Rivian 共同开发的电动送货车。
谷歌也没有落下,2020 年 5 月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参与了共享滑板车公司 Lime 1.7 亿美元的 E 轮融资;2020 年 3 月,Alphabet 参与旗下子公司 Waymo 22.5 亿美元的融资。除了战略投资上的布局,谷歌还跟多家车企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例如在 2021 年 2 月,与福特达成一项长达 6 年的合作协议,2023 年开始,福特将使用基于安卓的汽车信息娱乐系统,并利用谷歌的云服务来进行数据、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方面的工作。
谷歌在产品服务线上,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2020 年 10 月,Waymo 宣布在凤凰城菲尼克斯向公众开放没有安全员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2021 年 2 月,Waymo 开始在旧金山展开自动驾驶出租车测试。
还有苹果公司,他们计划在 2024 年推出一款电动自动驾驶汽车。有报道称,该公司正在进行电池技术的自主研发。
微软也在电动汽车行业部署了纵深的战略投资,并且将与 Cruise 母公司通用汽车合作,加快实施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汽车数字化战略,简化数字供应链的运营,并将在自动驾驶出租车和最后一公里配送等领域推出新的出行服务。
中国科技巨头络绎不绝地宣布:我们要造车了!华为、阿里巴巴、百度,包括本文开头的小米,全都参与智能汽车制造,无一例外。
电动的智能汽车有何魅力,让科技巨头纷纷入股呢?
华为之前说,绝不造车,但现在联合起造车企业,又是出造车的方案,又是成立汽车品牌 “Hi”,积极参与造车忙得不亦乐乎。从 “打死不造车” 到 “真香”,到底是什么让华为转变了战略布局呢?
不仅科技公司积极参与电动智能汽车的制造,传统的汽车业也纷纷向电动汽车靠拢,当然这不是传统车企一时起兴拍板做出的决定,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战略布局。
例如,3 年前,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参加一档央视节目时,当主持人问他对电动汽车和智能汽车的看法,李书福表示:不看好电动汽车的未来,造电动汽车简直是天方夜谭,跑在路上的电动汽车就像定时炸弹一样危险等等。然而今年,吉利汽车跟百度合作,组建了一家智能汽车公司,全力建造新能源智能汽车。
不管是传统汽车制造商,还是科技巨头华为、百度、阿里巴巴集团等,都不属于电动汽车制造商第一梯队。电动汽车第一梯队的成员是蔚来、小鹏、理想家等公司。
科技公司敢于造车、积极造车,首先跟他们手握智能科技分不开,但是电动汽车第一梯队成员穿越生死线,并成功活下来,还留下了宝贵的 “经验大礼包”,这大概是科技巨头不怕失败的原因之一:新能源造车第一梯队的选手已经证明,新能源汽车市场是一片大蓝海,能赚钱!
造车业的入场券,动辄百亿,门槛实在太高了,所以活下来的蔚来、小鹏和理想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无一不是几经生死,惊心动魄。但是科技巨头可以避免这一难题。
众多科技公司,在参考了 “第一梯队” 里企业的发展之路后,得出宝贵经验:为降低造车失败率,我们可以与汽车公司合作,而不用自己造硬件?传统车企也很欢迎科技公司前来合作,传统车企也急需转型,跟科技公司合作,能避免漫长的技术研发过程,两方一拍即合,合作共赢。
图 ∣ 电动汽车品牌特斯拉 (来源:Pixabay)
电动智能汽车制造,集齐了各方优势:政策的支持,广阔的市场,多样的运营模式。例如蔚来实行定制汽车销售模式,蔚来汽车的买家,可以在蔚来的软件上,按照自己意愿选择车的款式、颜色和服务,选好之后下单,两三个月之后就会收到一辆崭新的理想中的汽车。
电动智能汽车,还有一种新的盈利模式,即付费订阅汽车软件。特斯拉已经在这项服务上盈利了,这也可以成为车企巨大的利润来源。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也许智能汽车会像智能手机一样每人一辆。
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