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客科技 发表于 2021-4-13 15:36

美国风向悄悄在变,有人正视中国了,有人自我反思了

作者:躬耕牛
美国媒体开始出现对中国的客观报道

这几天,关注媒体的人可能都注意到了,美国人的话风正在悄悄变化,一向对中国不是造谣抹黑就是唱衰贬损的美国媒体,开始出现客观评价中国、认可中国成就的文章,美国人开始从盲目地自傲转向在对比中思考,开始换个方式看中国,或者说重新认真地打量中国、审视中国,并且从这种观察、思考中开始反思自我了。
还是先看两个例子,感受一下:
例一:“中国不是我们的问题,我们自己才是问题。”
据上观新闻4月3日报道,知名记者和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最近为《纽约时报》撰写的一篇文章,掀起了一场围绕中国的大辩论。作者明确提出“中国不是我们的问题,我们自己才是问题。”时报在留言区放出的评论数多达2018条。
例二:“中国只用一代人时间,把贫穷国家变成美国对手。"
据中国青年网4月4日报道,美国《华尔街日报》本是对中国“最坚定的批评者”,近日却惊叹中国的桥梁、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并且提出“美国能从中国的基建热中学到什么?”感叹中国人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就把一个贫穷国家变成了美国的主要战略和竞技对手。
因为不是一家媒体在这样做,也不是所有的媒体都这样做,所以对这种话风的转变和网友讨论的话语,眼下还不好简单地做结论。但是我们可以继续跟踪观察,观察这种苗头,把握这种动向,判断并捕捉这种动向对美国高层和政策会不会带来影响。
虽然美国媒体对中国的客观报道数量不是很多,但是开始有了,而不像以前只是一味抹黑;
虽然这些报道还都是站在美国立场,但是开始肯定中国的努力和成就,也能正视自身的不足和问题;
虽然美国网民讨论中国话题的话语我们见到不多,但是从中能够明显感觉到美国网民开始理性思考美国与中国、美国与世界、中国在世界的地位等重要而又敏感的问题了。
躬耕牛觉得,这些都是具有正面意义、积极作用的,我们应当肯定。凡事都有一个过程,尤其是在这些年中国关系跌到深谷,美国对中国持续无底线打压的情况下,美国媒体能够出现对中国客观理性的报道,美国民众能够发出认可中国成就和地位的声音,是难能可贵的,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们要多加关注,我们要因势利导,我们要乐见其成,我们要积极评价。
那么,美国媒体最近为什么会出现对中国客观理性的声音呢?



四川凉山:金阳特大桥建设
阿拉斯加对话对美国上下触动太大

美国人长期以高人一等的态度傲视世界,其实他们自己往往很封闭,并不清楚美国以外的世界。在更多的美国人眼里,中国依然是非常原始的、非常落后的。在他们的眼中,只有中国人往美国移民,只有美国人欺负打压中国,只有美国人制裁、退群、毁约,中国人只能无奈地表示抗议、反对,中国人绝对不能反制裁,更没有中国人掀桌子敢说不吃这一套。
一旦发生这种现象了,美国人在惊讶之余,必定会有所思考。
在阿拉斯加,当中国人当着全世界的面,公然喊出凭实力说话,我们不吃这一套,还有美国的老毛病该改一改时,对美国上下、美国各界都触动非常大。这一百多年来,只有美国想收拾谁就收拾谁;这一百多年来,没有哪个国家敢跟美国这样说话。
这风声传到机场,正在登机的拜登老头腿脚都不稳了,连摔三个跟头;
这消息传给媒体,媒体都惊诧了,连呼美国这是怎么了,中国这是怎么了;
这信息传回国内,美国民众都讶异了,我们这么多年一直不都是老大吗,哪个小子敢这样不抬举大哥?待我出去收拾他去。结果出来一看,嗯,这个世界跟我印象中的世界不一样呀!
这猛一看不一样,仔细一看更不一样。这一下,美国民众觉醒了、觉悟了,原来我们都被政客、媒体和网络给装进套中去了!



阿拉斯加对话经典语录
中美对比给美国民众带来巨大落差

美媒罗列了一系列中国基建数据,比如:
中国拥有至少100万座桥梁,包括大多数的世界最高桥梁。
在100座世界最高摩天大楼中,有49座位于中国。
比尔·盖茨2014年公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统计数据:中国过去三年的水泥使用量,超过了美国在整个20世纪的使用量。
自2009年以来,中国的汽车销量超过了美国。另一方面,中国的汽车拥有率仍远不及美国,但铁路是可行的出行选项之一。
中国98%的主要城市地区都有高铁,许多城市还有地铁。中国23550英里的高速铁路,是横穿美国、从纽约到洛杉矶距离的8倍有余。



中国的高铁
上海到杭州的高铁路线长约100英里,全程大约65分钟。但差不多的距离,坐火车从拜登老家威明顿到华盛顿需要一个半小时不止。
美国媒体在报道中还不忘提醒拜登,要好好学习中国搞基建的做法和经验。
这些数字,特别是有对比的数字,是美国民众平时不关心的,也不知道的。
正是因为阿拉斯加的冲撞,正是因为中美博弈的加剧,让美国民众开始关心起政治,尤其是关心起对手的情况看,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我们喊了那么多年的民主,都是假的,原来中国被指责几十年的问题,全是成就!
心中有落差,肯定会找原因;内心有不平,肯定要找借口。于是,当有人抛出关于中国的话题时,许多人便不管不顾地把强烈的对比、心中的疑问、自己的思考撂出来了。


深入思考有助中美各方找准定位

“我们凭什么被尊重?”是作者弗里德曼提出的尖锐问题,围绕这一问题的讨论,在《纽约时报》网站引发强烈共鸣。网友更是直接抛出反问:美国凭什么受别国尊重?
推荐数量最高、留言榜置顶一条写道:“为什么中国要尊重美国?当一半美国人认为科学是一种阴谋论时,这充分表明美国公民已不是最好的人民。美国不需要担心中国,它需要担心自己,并且永远不要想到或说出‘我们是第一’这句空洞的口号。”
有的网友对美国自身品格提出质疑:“我们正在因毫无缘由地骄傲和傲慢窒息。不仅仅是在中国,包括在全世界,我们作为一个群体被视为自私、不诚实、不尊重、不值得信任的吹牛者。我们的品格比我们的基础设施崩溃得更快。”
一位加拿大网友的观点也很深刻。他建议美国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不要再去贬低共产党,共产主义成为一个无意义的咒语,中国政府是为中国人服务的。第二件事是不要再搞霸权,中国不是美国衰落的替罪羊。美国很久以前就失去世界领导角色,但这不是不光彩的事情,而是世界人口和经济发生转移的结果。
讨论很热烈,讨论很尖锐,从网站放出来的2000多条留言看,讨论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民生、基建、体制、管理、疫情、人格、品德等等各个方面。至于到底有多少人参加了这个话题的讨论,还有多少条讨论意见没有放出来,没有放出来的留下又会说些什么、说到什么程度,那我们就无法猜测了。
认真阅读这些讨论,躬耕牛有三个感想:
一是在中国的强硬触动下,美国人终于开始思考了,这是一个好现象,这比他们孤傲地坐在高处不胜寒的象牙塔里有意义得多。在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下,这场大辩论,或许也是变化的一个注脚。
二是美国下层民众都开始思考了,美国上层社会也不会不去认真思考。美国下层民众都能在思考中看到对方的长处,看到自己的不足,难道美国的白宫、议会和所有上层决策机构不去思考这些问题?
三是美国上层决策机构的思考与最终决策可能会走向两个极端:要么看到中美实力对比发生的巨大变化,焦虑感更强,紧迫感更紧,打压中国的手段更加极端,遏制中国的做法更加没有底线;要么面对这一不得不面对、不得不承认的现实,顺应中美实力对比发生的巨大变化,相应调整自己的内政外交政策,特别是对中国的对策。
我们不能期待美国决策层短期内快速调整对中国的打压和遏制政策,但是我们要看到坚冰开始消融、固化思维开始转变这一积极的、有利的趋势;
我们必须以最坏的打算,力争最好的结果。要立足于防范、抵制和化解美国对中国的全面围堵、极限打压和全面遏制政策,充分利用坚冰开始消融、固化思维开始转变这一积极的、有利的趋势,适时适度地调整斗争方略,有张有弛地把控斗争节奏。
美国如冰,开始消融,一发而不可收;中国如日,蓬勃方升,跃起便霞光万道。
我们一定要敏锐地把握这一趋势,合理地顺应这一趋势,因势利导,竞争合作,把中国自身的事情办好,把中美博弈的节奏和力度把控好,同步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


平民看天下,村头说时事。我是躬耕牛,欢迎关注。

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美国风向悄悄在变,有人正视中国了,有人自我反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