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lcnews 发表于 2021-4-18 21:28

“十四五”智能制造规划征求意见 未来将强化科技支撑

作者:中国经济网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据工信部网站昨日发布消息,为加快推动智能制造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起草了《“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提出,鼓励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及各类社会资本加大对智能制造领域投资力度。

专家表示,5G+工业互联网是现阶段发展智能制造的一个重要抓手,未来3年是5G工业应用布局黄金窗口期,将进入爆发阶段。此外,当前各国不约而同地将智能制造视作全球制造业新一轮竞争的主攻方向,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中国制造在发展阶段上参差不齐,“十四五”时期的中国智能制造一方面需要在数字化甚至自动化普及上“补课”,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快智能化转型,抢占技术制高点。

智能制造征求意见稿发布 数字化普及将提速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工业和信息化部14日公开对《“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鼓励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及各类社会资本加大对智能制造领域投资力度。

根据征求意见稿的定义,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自学习等特征,旨在提高制造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先进生产方式。

工业和信息化部认为,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关乎我国未来制造业的全球地位,对于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数字中国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一项持续演进、迭代提升的系统工程,智能制造需要长期坚持,分步实施。为此,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分阶段的具体目标,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普及数字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转型。

为实现以上目标,征求意见稿要求,强化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推动跨学科、跨领域融合创新,打好关键核心和系统集成技术攻坚战,构建完善创新网络,持续提升创新效能。

征求意见稿还要求,夯实基础支撑,构筑智能制造新保障。加快工业互联网、物联网、5G、千兆光网等新型网络基础设施规模化部署,鼓励企业开展内外网升级改造,提升现场感知和数据传输能力。加强工业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支持大型集团企业、工业园区,围绕内部资源整合、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中小企业服务,建立各具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数据的有效集成和管理。

博览财经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对上海证券报表示:“从这些表述来看,‘5G+工业互联网’是现阶段发展智能制造的一个重要抓手。‘5G+工业互联网’对生产制造的赋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将使装备、产线、车间、工厂发生革命性大变革。”

李宏图认为,当前5G工业应用处于探索和导入期。随着智能制造产业的健康发展,未来3年是5G工业应用布局黄金窗口期,进入爆发阶段。

安全也不容忽视。5G使封闭的工业互联网环境被打开,带来了更大的威胁。征求意见稿提出,围绕智能制造安全需求,协同推进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和功能安全建设,推动密码技术深入应用。强化网络安全和工业数据分类分级管理,推进工业数据治理。

征求意见稿还提出了全面的保障措施。在财税金融方面,征求意见稿提出,加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专项等对智能制造领域的支持。优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和激励政策,促进智能制造装备推广应用。引导金融机构为企业智能化改造提供中长期贷款支持,开发符合智能制造特点的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等金融产品。

加大技术攻关拓宽应用场景 让智能制造助企业降本增效提质

21世纪经济报道称,《意见稿》提出,“十四五”期间,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达2级及以上的企业超过50%,重点行业、区域达3级及以上的企业分别超过20%和15%。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国内市场满足率分别超过70%和50%。中国将建成120个以上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多位专家指出,当前各国不约而同地将智能制造视作全球制造业新一轮竞争的主攻方向,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中国制造在发展阶段上参差不齐,“十四五”时期的中国智能制造一方面需要在数字化甚至自动化普及上“补课”,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快智能化转型,抢占技术制高点。

在此过程中,核心技术攻关被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中国将突破设计仿真、混合建模等基础技术,开发应用增材制造、超精密加工等先进工艺,攻克智能感知、人机协作、精益管控等共性技术,突破一批“卡脖子”基础零部件和装置。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指出,中国工业门类很齐全,但地区间、行业间和企业间差距很大,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水平千差万别,中国发展智能制造必须解决布局工业4.0、推广工业3.0、“补课”工业2.0并联推进的问题。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政策规划处处长左世全指出,中国的智能制造在传感器、控制系统等方面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意见稿》希望通过加大技术攻关来提升智能制造的供给能力,增强产业的安全可控。

他介绍,近几年,中国智能制造核心装备和工业软件取得重要突破,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仍比较薄弱,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亟待提升,制约着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

比如,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约60%由外资品牌把持,90%的高档数控系统、高性能传感器和85%以上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依赖进口。国内的工业软件综合实力较弱,研发设计软件、嵌入式软件与信息咨询服务也基本被国外垄断。

在中国科技自动化联盟秘书长、智慧工厂研究院院长王健看来,目前中国的智能制造在重点行业和大型企业取得不少突破,但对广大中小型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而言,其对智能制造仍较为迷茫,“一方面不知道从何做起,另一方面,智能化改造需要投入,而它们面临着更严苛的预算约束。”

原工信部总工程师、中企联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朱宏任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企业的智能制造必须找准能创造价值的应用场景,“找不到应用场景,再高级的技术也是纸上谈兵。这些应用场景可以着眼产业链、供应链,也可以面向客户与供应商,还可以针对企业内部的组织与管理。智能制造应围绕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等深化应用。”

朱宏任认为,这一方面需要企业与服务商之间的融合创新,打破不同企业间的边界,培育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另一方面需要企业调整内部的机制、组织、流程、制度。

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十四五”智能制造规划征求意见 未来将强化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