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刊文章:别让全球供应链“搁浅”
作者:参考消息英国《经济学人》周刊4月3日一期刊载题为《全球供应链仍是力量之源,而非弱点;复原力不是来自自给自足,而是来自多样化的供应来源》的文章,文章认为,要让供应链更加强健,全球企业也将适应长期风险。全文摘编如下:
在一周的大部分时间里,苏伊士运河被20万吨的“长赐”号堵塞。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船之一,还是指责全球化走得太远的强烈抵制情绪的象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供应链的运作一直是为了实现效率最大化。然而,越来越多的人担心,就像一艘大得无法驾驭的船一样,供应链已经成为脆弱之源。
半导体短缺正迫使汽车制造商在世界各地的工厂停产。欧盟和印度限制疫苗出口,破坏了全球疫苗接种行动。在抗击疫情和面对不断加剧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之际,各国政府正在从追求效率转向自力更生的新口号。
让供应链更加强健是有道理的。当国家安全处于危险之中时,政府可以发挥作用,使供应链更加安全。但世界必须避免盲目退出全球化。
苹果手机依靠遍及49个国家的制造网络。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拥有5000多家供应商。但对效率的不懈追求导致了低库存和供应瓶颈。当地缘政治变得更具对抗性时,这种依赖就尤其具有威胁性。在疫情期间,各国通过了140多项特殊贸易限制措施,许多国家悄悄加强了对外国投资的审查。在特朗普领导下,美国破坏了全球贸易体系,而拜登也不大可能把大量政治资本花在重建这一体系上。
风险在于,各国超越了最小限度的干预。2月24日,拜登下令对美国供应链进行为期100天的安全审查。3月9日,欧盟说,到2030年,它将使其在世界芯片制造业中所占的份额增加一倍,达到20%。
如此突然的转向是不合理的。政府管理的国内供应链比全球供应链更缺乏弹性。随着疫情期间需求的激增,中国的口罩产量增长了9倍。规模达8万亿美元的全球食品供应链迅速调整,使大多数超市都有货。全球今年将提供100亿剂疫苗。自力更生听起来很安全,但人们必须记住,他们的食物、手机、衣服和疫苗都是全球供应链的产物。
对自力更生的呼吁也曲解了相互依存的代价与好处之间的平衡。复制相同的生产链所造成的效率损失将是毁灭性的。成本的增加是对消费者隐性征税。
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逐步改变新的投资方向,全球企业将适应长期风险,包括美中紧张关系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化是几十年的成果,不要让它搁浅。
来源:参考消息网
https://www.dolc.de/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