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1-5-4 12:32

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怎样打造?

作者:南方日报



4月28日,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举办第二场“云采访”网络直播,党代表热议深圳创新发展。

组织方供图

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深圳吹响高质量发展号角。全新五年,深圳提出争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行示范者,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正在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深圳市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参会代表围绕高质量发展与创新发展展开热议。

4月28日20时,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举办第二场“云采访”网络直播,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助理傅雄飞,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审计监察处党支部书记、总经理谢琼,深圳市明唐通信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冯梓洋,光明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副主任(职员七级)王茹等多位党代表走进直播室,围绕上述主题,结合自身实践同媒体交流,共话落实举措。

统筹:杨磊 曲广宁

采写:戴晓晓 杨溢子

焦点1

基础研究夯实,深圳如何提升创新引领力?

布局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科学阵容”不断壮大

从布局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鹏城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到创设全国首支规模百亿元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再到设立人才日,近年来,深圳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创新体系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构。

基础研究是创新生态链的第一环。深圳以主阵地作为加快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光明科学城建设是前瞻布局之一。王茹说,光明科学城着力打造空间集聚、学科关联、开放共享的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并依托科研机构平台和研究型高校,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前沿引领技术研发。

目前,光明科学城着力建设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包括综合粒子设施、深圳超级计算中心二期、“鹏城云脑Ⅲ”超级智能算力平台等;布局一批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和科技支撑服务平台,包括高端科研仪器研制中心、光明科学城大数据中心等;集聚世界一流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设中山大学(深圳)、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等研究型大学;同时,社会资本联合科研机构,率先发起不少于1亿元的科研慈善基金,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目前深圳光明已布局建设10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科学阵容”不断壮大。“光明科学城要利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优势,支持高水平研究机构在开展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发挥核心引擎作用,以源头创新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王茹说。

焦点2

成果产业化加速,深圳如何提升创新驱动力?

“楼上创新楼下创业”,打破科研和产业“两张皮”

产业转化是创新生态链中重要一环。深圳如何充分发挥政产学研资深度融合优势,打造科技成果产业化最佳地?深圳先进院与光明科学城走出特色路径。傅雄飞说,深圳先进院作为一所新型的研发机构,坚持学术和产业并重,始终坚持“顶天立地”,即学术上和国际接轨,强调面向重大前沿技术的探索,做到“顶天”;研发的成果要和当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接轨,强调社会的需求牵引,做到“立地”。

光明科学城则积极推进科技成果“沿途下蛋”,即打造“科研—转化—产业”的全闭环可持续发展创新生态链。王茹说,光明科学城在体制机制方面充分考虑产业转化,在贴近市场需求的前沿催生创新成果,同时通过大规模产业应用正向回馈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富有生命力的良性循环。

依托深圳良好的产业基础,高效的产业转化助力产业跨界深度融合。傅雄飞说,深圳依托其成熟的IT产业基础,发挥IT与BT融合优势,前瞻布局合成生物学领域。深圳先进院合成所组建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合成生物学前沿交叉研究团队,在产业转化方面首创国内“楼上创新楼下创业”模式,建设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有效解决初创企业缺乏设施和技术平台的瓶颈。

“深圳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体系,有效打破基础科研与产业转化‘两张皮’现象,实现‘科研经济’。”傅雄飞说。

焦点3

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深圳如何提升创新硬实力?

创新土壤孕育“技术鱼池”,打造“深圳制造”全球标杆

作为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深圳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86万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

在深圳活跃的创新氛围下,如何化解重点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仍是深圳提升创新硬实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之一。企业始终站在创新最前沿。近年来,比亚迪不断夯实制造业基础,频频突破“卡脖子”技术。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谢琼表示,专注制造业26年,比亚迪掌握了电动车的电池、电机、电控及芯片等全产业链核心技术,推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云巴,通过电动车治污、云巴治堵,构建城市绿色大交通体系,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如何实现创新链的标杆引领?谢琼介绍了比亚迪的“秘诀”:一是打造“技术鱼池”,通过技术创新,保持行业领先地位,一手抓“硬技术创新”,一手抓“软设计创新”,实现“技术+设计”的双轮驱动;二是通过战略创新,实施“全市场+全产业链”战略、公共交通电动化战略等,造就高速发展;三是通过管理创新,激发创新活力,比亚迪有3.5万名研发人员,目前累计申请专利3.2万件、专利授权2.1万件。比亚迪成立了11大研究机构,多次获得国家专利金奖。

“比亚迪取得的成绩,正是在深圳创新发展平台、完善产业链以及创新链的基础上实现的。我们希望深圳继续支持高端制造业发展,围绕产业链发展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发展产业链,打造更多‘深圳制造’全球标杆。”谢琼说。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以汽车工业为代表的制造业将面临史上最大规模的产业链、创新链重构。谢琼认为,企业必须始终站在创新最前沿。“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只有战略先人一步,跨入高门槛行业,才能赢得竞争发展优势。”

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无疑为新兴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提升,深圳互联网产业也将迎来新发展。深圳市明唐通信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冯梓洋说,5G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将会从消费互联网向着产业互联网发展。5G网络、AR/VR、无人驾驶等技术的突破将开启产业数字化的新征程,而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将成为未来产业数字化的核心驱动。远程医疗会帮助更多的人解决病痛,无人驾驶使出行更加舒适便捷。

焦点4

创新环境优化,深圳如何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

“无论什么成长阶段的企业,在这里都可找到成长路径”

发展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备、市场空间广阔、营商环境好是深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新时期下,深圳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环境,通过一揽子扶持措施助推企业创新发展,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

谈到深圳的创新环境,深圳市明唐通信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冯梓洋坦言,“我觉得深圳的创新氛围和营商环境非常好。政府对于企业大力支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对于企业来说,创新需要的支持,主要是市场化的经济环境和创新的政策氛围。”谢琼举了两个例子,“1995年比亚迪刚创立的时候,没有厂房、没有固定资产,也拿不到银行贷款,发展很困难。当时,深圳就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出台了优惠政策,对有技术、有活力、有创新力的企业实施无抵押贷款,支持我们持续做大做强。十多年前,比亚迪第一批纯电动大巴在深圳上路,走了一条前无古人之路,当时不被看好、饱受质疑。在巨大压力下,深圳敢为人先、鼓励创新、制定标准,给了我们先行先试的机会,率先实现了电动车的规模化和商业化运营。”

“无论什么成长阶段的企业,在这里(光明)都可以找到成长路径。”光明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副主任王茹认为,企业扶持要做到“四有”,企业创新有人才、企业创新有载体、企业创新有资本、企业服务有抓手。光明区推出涉及创新人才、载体、资本、服务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目前,光明区正在探索推行领导干部、人才服务专员、行业专家共同联系服务一位人才的“3+1”模式,全力提高区内高层次人才的归属感。

同时,光明区打造了“众创空间——孵化器——科技园区”全方位全链条企业培育体系。光明区政府还设立工信局企业服务中心和科创局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联合科研机构创立深圳市光明区光明科学城科技创新联合会,为辖区企业提供100余项科技创新服务。

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怎样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