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lcnews 发表于 2021-5-23 19:28

百米长廊浓缩百年科技 从主题展览看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之路

作者:成都日报锦观
今日,2021四川省科技活动周暨蓉城科学之夜启动。



今年,科技活动周的主题是“百年回望: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发展”。百年回望,是为更好地再出发。现场,“初心与使命——建党100周年科技时光印记”主题展览格外醒目。从“初心·东方破晓”到“征途·风雨兼程”,再到“拓新·浪涌帆劲”,最后来到“奋进·伟大复兴”,展现了百年来的科技记忆。





百年科技奋斗史
创新支撑能力再上新台阶
走进百米长廊,触摸百年历史。100年科技发展历程,浓缩在每一帧图文中。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发展,中国科技事业在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之路;
建国初期,国家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造出“两弹一星”的奇迹,取得了青蒿素、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重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的部署,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1世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进入快车道,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科技创新的整体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格局发生历史性转变;科技创新加速突破应用,推动新动能不断成长,促进传统动能改造提升,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加强前瞻布局,强化系统部署,以宏伟的创新事业和高水平创新载体加速创新要素聚集,推动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开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筚路蓝缕到风华正茂,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重要支撑。
国家使命在肩,成都担当作为,创新千帆尽举。本次主题展览还以“创新使命 城市作为”“创新策源 赋能发展”“创新创造 动能澎湃”三个板块,展现成都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持续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
拥有高等院校64所,纳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8所;拥有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平台121家;在蓉“两院”院士31名;科技类双创载体251家,孵化面积达到618万平方米……成都不断激活创新资源策源力、汇聚创新创业源动力。
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技术国际首创;成都超算中心投入试运行,10亿亿次/秒运算速度,填补西部空白,成为城市“最强大脑”……一个个源自四川、来自成都的创新成果、一个个引领前沿的硬核科技加速涌现,成为助力中国创造崛起的创新力量。



吸引市民广泛参与
在心中埋下科学种子
为更加生动呈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展览还将把10余件“重量级”的展品搬到现场,原子弹和氢弹模型、歼-10战斗机模型、导弹模型、核电机组“玲龙一号”和“华龙一号”模型展示着“国之重器”的魅力;成都牌黑白电视机、显像管等展品工业文明展品反映着成都人生活的变迁和工业文明历程;成渝铁路开通时使用的火车头3D打印模型——通过3D打印技术,还原了国内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及开通时使用的火车头。



此外,“百年·科学人生”展览将集中展示20位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学术泰斗的事迹,让大家感受科学巨匠的人格魅力。
“正好周五有短暂假期,就带着孩子过来看看,虽然不要求她能成为大科学家,但也希望能启发她对科学的兴趣,埋下科学种子。”家住温江区七彩花都小区的张先生下班后专程带着读初三的女儿张媛参与活动。



当记者询问张媛对哪位科学家了解最深刻时,她指着展板上国家最高科技技术奖获奖者之一的袁隆平说道:“我对袁爷爷最熟悉,不仅是他对杂交水稻的发明让人们远离饥饿,也因为他几十年都奔波在实验室和田间地头,我觉得这种精神值得我们青少年学习。”



在大型展品区,许多市民都举起手机拍下中国科技创新史上的“重量级元老”,“对国家的认同和自豪油然而生,希望科技发展水平越来越高,作为成都本地人,我也希望能有更多成都自主研发的科技产品走向世界。”市民徐女士说道。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吴怡霏 实习记者 李菲菲 摄影 胡大田 编辑 王鹃 校对 王戬

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百米长廊浓缩百年科技 从主题展览看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