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科技话题:“万里穿针”神技、6月天象、古基因组研究、废弃燃料混合物、新型有机阴极材料
作者:科协身边事1
精准对接!太空再现“万里穿针”神技
5月30日5时01分,在成功发射约8小时后,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以下简称五院)抓总研制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了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万里穿针”技术再现太空。
空间交会对接是载人航天活动的三大基本技术之一,是实现空间站和空间运输系统的装配、回收、补给、维修、航天员交换及营救等在轨服务的先决条件,复杂度高、精准度高、自主性要求高、安全性要求高。为掌握该项技术,五院502所研制人员接续奋斗了近30年。
——《科技日报》
2
6月:“日环食”等一大波天象来袭
▲ 南京天文爱好者协会会员许军2012年5月21日在厦门拍摄的日环食照片。(许军供图)
天文科普专家介绍,6月的天宇,“婚神星冲日”“日环食”“金星合月”等一大波天象来袭,感兴趣的公众不要错过。
有着“送子女神”之称的3号小行星婚神星将于6月7日上演“冲日”表演。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史志成介绍,“冲日”期间,婚神星亮度达10.1等,是一年中观测它的最佳时机。感兴趣的公众可尝试在当日天黑以后,使用双筒望远镜在蛇夫座寻觅它的踪迹。
——《科技日报》
3
我国科学家开展东亚时间跨度最长的古基因组研究
考古证据显示,冰河时期,尤其是末次盛冰期的气候变化影响了人群的迁徙和种群的大小变化,但一直缺少相关的遗传学证据和针对性研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团队与云南大学张虎才研究组合作,对东亚北部人群的古基因组开展了研究,系统绘制出四万年来东亚北部人群的群体动态演化图谱,为探究东亚北部人群的适应性遗传变异情况及相关基因的选择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证据。
这一成果于北京时间5月27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上。
——《光明日报》
4
废弃燃料混合物可作火力发电厂原料
▲ 图文来源: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整编:本报驻俄罗斯记者董映璧
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和乌拉尔联邦大学的科学家们研究了不同类型废弃燃料混合物的生态效率,认为其可作为火电厂原料。据研究人员介绍,用这种燃料混合物代替煤炭,可将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氧化物减少70%。相关研究发表在《整体环境科学》上。
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研究人员指出,在全球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的背景下,使用化石燃料会导致大量的气体和固体废弃物被排放到环境中。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化石燃料的燃烧占全球硫和氮的氧化物污染(会导致人类,动物和植物的急性疾病)的90%以上,其中60%来自煤炭。
——《科技日报》
5
研究人员开发新型有机阴极材料 用于新一代储能设备
现代世界越来越依赖储能设备时,实施可持续电池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这种技术对环境更友好,易于处置,只依赖丰富的元素,而且价格便宜。Skoltech研究人员一份新报告描述了一种用于新一代储能设备的有机材料 ,其结构遵循优雅的分子设计原则。该报告最近发表在《ACS能源应用材料》杂志上,并成为该杂志的封面报道。
——环球网
6
无创荧光显微技术能为大脑深度成像
▲ 活体小鼠大脑深处血管成像图。截图来源:Eurekalert网站
来自瑞士苏黎世大学和苏黎世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称为漫反射光学定位成像(DOLI)的新技术,利用它可以高分辨率、无创观察活体小鼠大脑深部的微血管。该技术具有卓越的分辨率,可看到深层组织,为观察大脑功能提供了强大的光学工具,在研究神经活动、微循环、神经血管耦合和神经退化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相关研究发表在近日的美国光学学会期刊《光学》上。
这种技术利用了1000—1700纳米之间的第二近红外(NIR-Ⅱ)光谱,这一范围光谱的散射较少,可使显微荧光成像的深度达到光扩散深度极限的4倍。
——《科技日报》
来源:今日科协微信公众号
中国科协各级组织要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接长手臂,扎根基层,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组织开展创新争先行动,促进科技繁荣发展,促进科学普及和推广,真正成为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习近平
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