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lcnews 发表于 2021-6-13 13:50

深圳科技抗疫“硬核实力”的背后:生物医药产业逆势增长

作者:南方都市报



从医疗设备,到核酸检测,再到疫苗接种……

自疫情暴发,尤其是此次疫情反复以来,深圳“硬核”抗疫的背后是本土生物医药企业强势崛起的身影。

在生物医药产业上,深圳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成为备受瞩目的“后起之秀”。它的发展何以如此迅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地的创新非常活跃。

从长远来看,疫情后大众的疾病防控意识还会进一步提升,加上老龄化趋势加重等因素,医药行业或将迎来黄金发展期。那么,深圳的生物医药行业该如何更好地发力?

有业内人士认为,深圳生物医药行业基础较好,应该坚持原始创新;也有声音称,原始创新耗时久,资金投入大,未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企业在仿创结合的创新药上发力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疫情期间,逆势增长

生物医药产业可谓目前最富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也是全球未来产业竞争的热点领域。2017年年初,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涉及基因检测、细胞治疗、免疫治疗、基因编辑、产前筛查等多个热门概念。

在深圳,作为当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近年来也受到多个政策的加持。2020年,深圳接连发布《深圳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3份配套文件。文件中提出,建设深圳生物医药“一核多中心”新格局,而这个“核”,就是指以坪山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主园区为核心。

事实上,自2005年全国首批、深圳唯一的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落户坪山区后,当地的生物医药产业就迎来了快速发展。2018年,时任坪山区代区长的李勇在一场生物医药峰会上表示,经过多年的积累,坪山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达到30%以上,2017年增速更是高达46%,进入了爆发式增长期。

公开信息也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坪山区生物医药重点企业产值近100亿元,逆势增长33.4%。如今,坪山已经形成了以生物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和生物技术三大细分领域为核心的生物产业集群。

新冠疫情暴发后,深圳生物医药企业积极参与“抗疫”,在为全球提供医疗物资的同时,自身的业绩也屡创新高。此次疫情反复以来,深圳生物医药企业的表现更外界瞩目。6月1日,广东省首个由本土企业研发生产的新冠疫苗——康泰生物“可维克”新冠灭活疫苗首批52万剂正式在深圳320个接种点启动接种。

康泰生物相关人士对南都记者介绍:“在新冠灭活疫苗之外,康泰生物还积极推进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针对变异毒株的灭活新冠疫苗、mRNA疫苗多条技术路线,为疫情防控尤其是变异毒株应对做出更多贡献。”

在其他方面,深圳的众多生物医药企业也在发力。就拿核酸检测来说,深圳市疾控中心病原生物研究所所长张仁利几天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目前深圳市可以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机构多达88家。

政策导向鼓励创新

深圳并非传统的生物医药行业发展代表区域。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形成了以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其中,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处于领先地位。

不过,深圳近年来在生物医药上的创新氛围非常浓厚。在政策导向上,政府大力鼓励创新,容错性较强。长期关注生物医药领域投资的东方富海合伙人王培俊对南都记者表示:“医药是资本密集型的投资,从漫长的临床前阶段到临床是个里程碑,要跨越这个里程碑比较难,这个时候如果有资金的助推,可能就突破了。”

在深圳,这个突破的助力可能来自政府。如果企业有足够好的发展前景,政府可能会给予高达数千万元的资金来支持。王培俊说:“这个金额要远远高出很多城市。而企业一旦出现了阶段性的成果,资本当然就愿意跟进投资。 ”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有风投对南都记者表示,他们所投资的几家企业其实在国外已经将研发完成得差不多了,回国之后特意选择深圳作为项目的落地点,目前发展前景喜人。

与长三角相比,深圳的人才短板也常受诟病,但深圳正在加速引进人才,并在积极打通学术和产业的通道,鼓励学科带头人创业。据南都记者了解,有些在国外深造过的高端人才一回国就被吸引到了深圳的学术机构,边做课题边做产业化。不过值得警惕的是,深圳的生活成本一路攀高,成为横亘在众多人才面前的一道拦路虎。

此外,在粤港澳大湾区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深圳可以引进香港资源,甚至可以通过香港,引进全球的高端人才。南都记者也注意到,越来越多的香港人来深圳创业,他们中的不少人选择将产业化环节放到深圳,研发岗位则留在香港,以充分利用香港和全球丰富的科研资源。

自主创新还是仿创结合?

后疫情时代,有人说生物医药行业即将迎来重大机遇期,也有人说企业急需转型。那么,深圳的生物医药产业应该如何发力?

深圳市医药行业协会秘书长周二吉认为,生物医药作为典型的智力密集型产业,具有很强的集聚发展特性。而深圳作为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起步早,基础较好,应着重于创新。

他对南都记者说:“生物医药企业应该在创新及相关的前沿科技发力,真正做到深圳的原创,比如说赛诺生拥有全球首个基因治疗药物的产业化平台及病毒载体CDMO,微芯生物专长于小分子药物的原创研发。”

但对更多的企业来说,要真正做创新药,并非易事。南都记者采访中,有企业感慨,未来十年对传统医药企业来说可能是艰难蜕变的十年,做好了就在,做不好就消失了,“仿制药虽利薄,但我们计划在已有优势的品种上,继续发力。在创新药上,还要继续探索。”也有企业彷徨,仿制药是仿别人,至少有对标,但创新药能否找到市场真正的需求,是个难题。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创新正从仿创结合迈向自主创新。不过从资本的角度来看,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在仿创结合上发力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原始创新时间长,耗资多,从资本投资的视角来看,未必能接受这种纯创新。仿创是比较安全的方向, 但是企业也不能落后太多,企业至少要比在国内其他地方领先,比如说能抢先注册,抢先获批。”王培俊说。

采写:南都记者 王玉凤

https://www.dolc.de/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深圳科技抗疫“硬核实力”的背后:生物医药产业逆势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