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1-6-16 12:32

粤港澳大湾区为何有潜力成为“科技引擎”?

作者:财经郎眼GDTV



文/貌貌狼(微信公众号:财经郎眼daily)

王牧笛:今天的《财经郎眼》是一期特别节目,我们聚焦的是科技抗疫。五位嘉宾和他们的团队凭借着“黑科技”,助力我们这座城市的抗疫。讲一讲自己和自己的团队为这次战疫做了什么?



吕召彪:我们公司主要是做产业互联网这一块。这次就利用这些新的信息技术推出了很多抗疫的科技产品。包括智能无人车、智能的人工外呼、流调的一些语义识别的产品。大幅度提升了我们抗疫的一个效果,迅速地摸清现在疫情的情况,让有关部门和我们的百姓之间建立一个有效的关联。



李睿:我们主要是给医院、隔离点、疫苗注射的点提供我们的智能配送机器人、感控消杀机器人。主要是去帮助我们的医护人员,降低他们的劳动强度。尽可能减少医护人员跟可能的患者去接触,减少交叉感染的一个可能性。



莫璐怡:我们小马智行在疫情来临了之后,快速地派出了我们的无人驾驶乘用车、重卡车,参与到了广州抗疫的物资运输保障的工作当中。



徐华翔:在这次抗疫行动当中,我们投入我们最新的亿航216载人版和亿航216物流版,以及我们的天鹰支援荔湾疫区。从隔离区以内和隔离区以外,搭建一条跨越珠江的空中防疫通道。使得物资能够迅速地从疫区以外送达疫区以内。



李岩:我们主要是致力于L4级别的无人驾驶技术。这次疫情出现之后,我们第一时间派出了我们的车队,包括数十辆的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四辆无人驾驶的小巴前往荔湾抗疫前线。第一时间采集了荔湾内部一些高精地图,完成了从早9点到晚10点全天候物资的派放,先后派放上千个快递的订单、运送了数10吨的生活物资。

王牧笛:在疫情期间有两种逆行者,一个是医护人员为代表的白衣天使;另一类是我们尤其在广东、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工作者。这种逆行让我们感受到了科技的温度、科技的力量和科技的这种智慧。但是我注意到一点,很少有一个城市做节目能够有这么多路的科技工作者来。这里面背后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和广州一道独特的风景,叫做产业集群。自动驾驶、人工智能5G+这些技术在粤港澳大湾区,在整个全球的横向比较当中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吕召彪:其实整个产业互联网这个集群在广东的发展在国内还是很领先的。我大概知道南沙、琶洲都是人工智能的聚集区。包括我们自己公司所在的生物岛,也就是我们智慧医疗的一个高地。



王牧笛:我们说5G搭台,大家唱戏。我们听听唱戏者说,尤其是我们听一听机器人这个领域 。人工智能这个领域从您的观察角度讲,现在发展到一个什么程度?接下来机器人再往后发展,现在文艺工作者和影视工作者已经先行了,非常担心机器人剥夺我们的就业机会,会担心人跟机器谈恋爱。

李睿:其实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包括这两年疫情的发生。大家对机器人、无人设备的应用有非常大的促进。在疫情发生之前在医疗这个领域,做相关机器人的厂家相对来说比较少。随着疫情发生以后,特别在咱们大湾区这边,应用其实是越来越多。而且我们在大湾区会有非常好的一个点,我们现在的整个供应链、而且政府这个层面来说会非常重视,给予大力的一个政策的支持。所以我们其实在大湾区能够充分地感受到大湾区的不同。



王牧笛:好,谢谢您。说到这个,我们要聊到一个事情了,就是无人驾驶未来的一个方向。真真正正的无人驾驶离我们还有多远?第二个话题,很多巨头、很多大的资本在进入这个领域,这个江湖未来会发生点啥?

莫璐怡:首先先聊聊我们整个技术的发展,在过去这几年,其实在中美多地核心的城区都在进行大规模的自动驾驶道路的测试。我们的车辆完全不需要人类的一个驾驶的操作,其实是整个技术的稳定性、泛化性能力的一个要求。在疫情来临之前,我们的车辆在广州南沙区全区的覆盖都已经做到了。给南沙居民提供了千次的这个自动驾驶的出行服务。随着整个政策的进一步开放、进一步的突破,大家会非常快地就可以在多地看到整个全无人的车队走入我们的日常的一个生活当中。



李岩:我觉得无人驾驶肯定逐步落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夜之间大街小巷全是无人驾驶的车辆。整个技术的挑战性还是非常严峻的。包括对一些很稀少的这种场景处理、大数据的一些积累,特别是无人驾驶也有不同产品的形态。包括无人驾驶出租车、无人驾驶小巴、货车、包括“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以后整个城市会有一种立体交通的形态。从物流、货运、客运打造整个的一个产品链。现在的技术发展还是非常快的,中美、包括整个世界无人驾驶技术的竞争非常激烈。我非常自豪地说,中国在这方面还是非常领先的特别是在大湾区聚集了中国可能最优秀的自动驾驶公司。



2019年11月份在我们广州黄埔区大概144平方公里的这个范围内进行了无人驾驶出租车的试运营。黄埔的居民打开一个手机的APP,选择上下车的地点,然后无人驾驶出租车会带从A点到B点。

王牧笛:听君一席话,我就做出了一个决定,回去我就不再考科目二了,因为这个倒车入库实在是太难了。以后就是无人驾驶遍地开花。最后我们说说亿航,亿航是广州的明星企业,我们在珠江经常看到你们的各种展示城市力量的表演。这样一个时代,无人机未来的方向会怎样?

徐华翔:这点刚才李总也谈到了,城市交通的发展未来一定是一个立体的空间。地面的交通是一个一维或者二维的一个交通。空中的交通它是一个三维的交通。把城市的交通从地面升到一个三维的空间,真正实现一个立体的交通,是我们要做的事情。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个词是由美国NASA最先引起的,叫Urban Air Mobility(UAM)。这个主要就是指的城市空中交通,在日本、韩国还有美国已经把发展UAM列为了国家战略。去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一个通告里面,也希望中国把UAM尽快上升为咱们的国家战略。因为我们看到城市的拥堵仍然是困扰着大多数城市的一个难题。解决这个难题的相对完备的方案就是把目光投向空中。



疫情之后我们还会看到什么呢?比如说出了交通事故危重病人急需的及时转运、发生火灾,消防车因为拥堵而困在路上,不能第一时间的到达这个场景,我们可以第一时间通过空中的一个通道来采取行动。可能大家觉得地面的无人交通还没有实施,怎么空中就来了?但是实际上空中的无人驾驶的现实可能来得会比大家想的更快一点。

或登录爱奇艺搜索“财经郎眼”



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粤港澳大湾区为何有潜力成为“科技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