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怂了?默克尔接班人:不与中国打冷战!不要高兴,德国另有打算
作者:趣史录现在的国际局势,必须要用“瞬息万变”来形容,才显得贴切。前几天,G7会议刚刚结束,G7集团才刚刚在美国的主导下发表了一通明显针对中国的声明,现在默克尔的“接班人”有表示不要与中国打“冷战”,似乎有意缓和与中国的关系。
不过有学者提出,大家也不要高兴得太早,德国人的背后还有别的打算,也未必是真的对中国“友好”或者认怂了。
默克尔
默克尔即将卸任,德国对华政策会改变吗?
不管我们怎么说,有一点都不得不承认,那就是我们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是非常大的,不管是从思想文化,还是社会制度上来说,中西方几乎都可以说得上是完全不同的了。
正是因为这样,中国与西方的对抗,似乎并不仅仅是地缘政治方面的对抗,更加是文化、思想上的冲突,这也导致了西方对待中国的态度一直显得有些摇摆不定。
德国作为欧洲经济的领头羊,尽管其经济发展离不开与中国的合作,但很显然,德国以及默克尔总理对待中国的态度也一直是摇摆的。
早几年,因为美国对德国的施压,德国对于中国的态度也曾摇摆过,例如德国虽然与华为进行合作,但却拒绝华为进入核心业务层。
而默克尔总理执掌德国16年,其自身对中国的态度也是有所变化的,从最开始对华不太友好、到半推半就与中国合作,再到与华友好,成为了西方国家访问中国次数最多的主要领导人。
默克尔接班人:不要陷入冷战思维
因而,在中欧协定问题上,美国想要捆绑欧盟对抗中国等问题上,默克尔都提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并且表示德国不听从美国的要求,未来德国将更多与中国进行合作而非对抗。
如果默克尔继续执掌德国,那么中德关系显然将会持续向好发展,但问题就在于,现在离德国9月大选已经不到百日,到时候默克尔卸任德国总理,德国的对华政策恐怕将会存在一些变数。
因为默克尔和她所在基民党都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叠加基民党一些议员贪腐事件被曝光的影响,德国现在执政党的支持率一路走低,形势也岌岌可危。
与之相对的是,德国新兴政党绿党突然崛起,成为了默克尔和基民党最大的竞争对手。虽然说绿党的宗旨倾向于环保与和平主义,是西方一个更加“左派”的政党,分析人士认为绿党一旦执政,很可能学习美国政府,搞人权、意识形态那一套,与“和他们完全不同”的中国搞对抗。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默克尔卸任之后,中德关系很有可能会发生变化。不过,默克尔也已经为了应对大选,而提名了下一任执政联盟总理的候选人,那就是来自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州长拉舍特。
默克尔接班人:不要陷入冷战思维
虽然形势没有那么理想,但舆论仍旧认为拉舍特是最有望赢得今年9月德国大选的人选,因而被冠之以“默克尔接班人”的头衔。
日前,拉舍特接受了《金融时报》的专访,传达出了一些假如能够成功当选,那就会延续默克尔的政策的信号。
拉舍特
众所周知,拜登的欧洲之行刚刚结束,在这一趟繁忙的欧洲行程中,拜登不仅参加了G7峰会,还参加了北约峰会和欧盟峰会,而且还明显表示出了拉拢欧洲、遏制中国的意图。
一些欧洲国家明显站在美国这边,替美国“兴风作浪”,但像德国这样更加务实的国家,显然考虑更多的是与中国的合作,因而并不愿意追随美国的脚步。
拉舍特在采访中也表达出了类似的意思,他声称有许多欧洲领导人都在质疑美国对中国的强硬态度,认为“遏制”中国可能会导致新的冲突,而现阶段,欧洲并不需要一个“对手”,他会尽可能努力促进与中国的伙伴关系。
虽然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中国和欧洲也许真的是“对手”,但拉舍特提醒道,即使是在地缘政治的竞争中,西方同样要避免陷入“冷战思维”,欧洲也不能与中国进行“新冷战”。
因为现在的世界格局已经与上世纪完全不同,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多极化的世界,并非只有两大阵营,德国乃至欧洲也应当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中国以及审视与中国的关系。
同时,在西方世界一贯喜欢的人权问题上,拉舍特似乎也给出了更为“温和”地“回答”,他声称虽然德国不应该回避解决“关键问题”,但似乎总是公开谈论一个国家的“人权状况”并不能真正改善这个国家的“人权状况”。
甚至于在对待俄罗斯的态度上,拉舍特也和默克尔持有类似立场,他认为“无视俄罗斯不符合自己的利益”,德国也不能没有“北溪二号”天然气管道,似乎是“继承”了默克尔对待俄罗斯的立场。
不过,这一切当然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支持率的考量。根据媒体报道,德国执政党近期在两地的选举中遭遇了失败,因而,默克尔和拉舍特都需要选择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在经济上为德国谋求更多的利益,来挽回声势和选民的心。
而且,因为受到了执政党立场的影响,近期连德国外长马斯都转变了态度。
马斯作为一名投机主义的政治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属于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反华派”中的一员,但他今日公开表态称欧盟选择与中国脱钩是“错误”的。
还在与我国王毅外长的视频磋商中表示,德方愿意以中德建交50周年为契机,为双方合作设计更多的积极议程,并进一步推动中德双边关系的发展。
这与中国积极靠拢的信号太过于明显,西方其他国家也已经看出了端倪,甚至还纷纷向德国“看齐”,主动转变了态度。
目前欧洲大国德国、法国、西班牙都已经表示出了要与中国加强合作的态度,西班牙甚至还表示了如果欧洲不批准中欧协定落地、那么西班牙将会推动协定率先在中南欧落地的想法。
欧洲大国的态度转变,显然是我国逐渐恢复的经济活力、日渐强盛的国力等综合因素的结果,不过,我们也不应该高兴得太早,因为欧洲态度摇摆并不是一回两回,我们当然还得“防欧洲一手”。
尚未尘埃落定,德国还会有小算盘吗?
毕竟,德国大选并没有尘埃落定,现在到底是谁能赢得选举也还是两说。尽管媒体都捧拉舍特作为默克尔的接班人,但选民的心思总是很难猜,假使绿党上台,中德关系陷入僵局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其中更重要的是,即使拉舍特真的能如愿上台,中德关系也不见得就会一帆风顺,因为拉舍特在采访中同样透露出了德国的小算盘。
尽管现在拉舍特承认中国是德国的合作伙伴,但他同样声称中国是一个“系统性的竞争对手”,欧洲对于中国的反应的始终是“谨慎”的。实际上这在我们眼中,就是认为拉舍特在暗示虽然在现阶段,欧洲并不需要一个新的“对手”,可一旦有机会,德国仍将与中国进行“竞争”。
因为拉舍特认为拜登的一些观点是正确的,例如“新技术是我们的最大挑战之一”,再例如西方这些“民主国家”应该加强合作,这显然就说明了拉舍特并没有放弃与中国对抗的想法。
另外,拉舍特在人权问题上,实际上也同样并非是站在中国这一边的,尽管他并不赞成公开谈论别国的人权问题,但他觉得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私下对话”来解决。
而且拉舍特还强调自己并不会在人权问题上对中国“手软”,以此暗示德国可能不仅仅会打打经济牌,同样会把人权牌也拿出来打一打。
从拉舍特的这一系列立场并不太明确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德国的“亲华”立场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坚定的。
不过,从一些角度来上看,这似乎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中国与西方之间,从思想文化的根源上就有着彻底的不同。我们常常说中华文化的特点是“包容并蓄”,就是指中华文化天然就有着包容性,只要对我们有利的、我们就要“为我所用”,这是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的活力源泉所在。
可相对而言,西方思想文化似乎就没有那么包容了,他们从“祖上”就有“排外”的基因,动辄就要烧死“异教徒”。或者说,西方人遇到与自己有点不同的人或者事物都要改造、消灭,更何况是遇到与他们完全不同的中国。
只是尽管他们心中有这样的想法,但只要有国家实力地位的排名在前,那么为了自己的利益考虑,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哪怕背后小算盘打得再响,也是不会拿到台面上来说的。
尤其是媒体还认为拉舍特虽然有着“莱茵式”的快乐和和蔼可亲,但他并没有铁腕领导的才能,可能无法做出一些困难的决定、并真正付诸行动。在这样的情况下,拉舍特当选后,也不会选择与中国对抗,而像他所说的一样,与默克尔保持“基本问题上的一致意见”,并延续默克尔的对华政策。
不过,我们也不应该高兴得太早,很明显,西方国家对待我们的态度,完全是由我们的实力决定的,我们与西方并谈不上什么真正的友谊。
因此,德国或者整个西方是“亲华”也好,是“反华”也好,我们都不应该太过于在意,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努力发展自己,加强自身的社会经济建设,对内继续做好乡村振兴、“双循环”体系;对外继续加强“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让自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到了那时候,美国、德国,或者整个西方,可能也就“不得不”学习我们这一套,等他们变得与我们一样,我们也就不用担心他们背后还有什么样的小算盘了。
https://www.dolc.de/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