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lcnews 发表于 2021-7-23 19:25

从德国被水淹,再看青岛下水道

作者:影像大众
去青岛旅游的人一般都会到栈桥,而到栈桥的很多游客都会到选择到一处“神秘”的地方,距离栈桥三四百米的样子,青岛安徽路的排水管道入海口。
它高约2.5米,长约3米,向里延伸大约有两三公里的样子,像是一个长长的山洞。这里,就是传说中德国人建设的青岛下水道。



而最近这一段日子,这个不大的口洞又成了网红打卡地,原因很简单,德国发大水了。1天仅降雨154mm,德国就发大洪水。很多青岛当地人也与外地游客一样,想从这里发现德国的下水道究竟怎样建设的,为什么德国抗灾能力为这么弱?



青岛下水道一直很有名气,但真正让很多人认可应该是在2010年的时候,南方的某个周刊发表了一篇名为《青岛古力:一百年前的远见》的文章。而在此之后,形成了两个被人们广为传说的说法:一个是青岛不怕下大雨,因为德国人百年以前建的下水道;一个是下水道关键设备处,有德国人提前放置的“油布包”,里面是备用零部件。
但是,前几天的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和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的一场大雨,让很多人对德国的下水道技术产生了怀疑:今天的技术尚且不能防洪,百年以前的技术难道会更好?



那么,青岛下水道到底是怎样情况呢?
在青岛参观时候我们了解到,从1899年开始,德国人开始建设青岛下水道工程,当年就铺设了3500米的暗渠,此后的十几年里,陆续建设了80公里排水管道。
随着城市的发展,大部分管线已经老化,陆续翻建整修,如今,只有2.66公里雨水暗渠和污水管线仍在正常使用。游客们在栈桥边上看到的水口,就是唯一保留下来的。



目前,青岛排水管网总长约3000公里,德国人当年建设的这2.66公里,连个零头都不够,在青岛整体排水系统中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了。如果一定要找出其重要的性的话,或许只能从历史印记或者符号本身来探究了。
而关于所谓神秘“油布包”的说法,当地朋友笑着告诉我们,说得太邪乎了,那时候中国工业基础薄弱,铺设下水道的井盖、管线都是从德国进口的,“油布包”里的东西,不过是当时施工随手处理的剩余施工材料而已。



对于青岛不怕下大雨,极少发生严重城市内涝的情况,当地朋友解释说,除了如今完善的地下排水管网系统,和青岛的地形有很大关系。青岛北高南低,德国人当年铺设的下水道集中在老城区沿海一线,本就是顺着山势而建,导水自然顺畅。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德国被水淹,再看青岛下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