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1-7-24 07:27

7月22日,4500名印军出动,德国态度也有转变,中俄要小心了

作者:LV博士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随着中俄力量的崛起,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嫉妒心的作祟下,成为了“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卑劣角色。既有人害怕霸权不稳,亦有人恐惧西方的余晖被东方的朝阳所掩盖过去。

在这样的情形下,那些抱有虎狼之心的国家是丑态百现,可谓是不扫自家门前雪,倾家荡产来走险。

7月22日,新的考验已经来临。

首先,莫迪正式出演了约翰逊的“大戏”。



22日,印度海军与到访的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舰群在孟加拉湾举行联合军演,据悉,将有4500名印度士兵以及多种类型的军舰参与其中。

不仅如此,印度国防部已于20日宣布,为总值高达5000亿卢布的6艘新型潜艇建造项目招标。在印度媒体看来,此举是为了巩固新德里在印度洋的军事存在,以对抗日益强大的中国海军。

对此,简单谈2点个人看法吧。

1,莫迪的野心藏不住了。
随着疫情形势逐渐“见好”,消停了一段时间的印度又开始蠢蠢欲动了。



一来,在经济情况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新德里依然加大资金投入用于边境的基础建设。

二来,在国内局势混乱不断的前提下,莫迪仍然透露出了想要插手阿富汗事务的信号。

三来,在政治局面尚不明了的背景下,印度还是投入了美国的怀抱,连同英国一起耀武扬威,争当华盛顿的“马前卒”。

说到底,印度不过是想通过这样不自量力的军事行动,来巩固周边的战斗力量,对中国和巴基斯坦等国家造成威慑;而莫迪也是想依靠这样的方式,在白宫的众多“傀儡”当中拔得头筹,以转移注意力,挽救其“监听门”下岌岌可危的政权。

2,印英像极了两个正在探讨股票的“流浪汉”。



现实是,脱离了欧盟的英国,面对着疫情和经济的多重压力,已经沦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二流国家”,日不落帝国的最后光亮正在逐渐暗淡。

而经历了疫情重挫的印度,如今再想成为美国的得力助手,或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从美国的态度也不难发现,给予两个国家的,只有无尽的空头支票和不分敌我的贸易制裁大棒,印度和英国已经沦为了两枚“边缘棋子”。



另一方面,单从军事实力来说,英国的“初次远洋”行动明显是在打肿脸充胖子。由于经验不足,船员大规模感染新冠不说,没钱发展海上作战技术的英国,不过是开来了一堆“纸老虎”。

常规动力航母配备上一些小而精的舰船,放在“用核说话”的当今社会,明显已经构不成当年横行霸道的“日不落威胁”。

再说印度,自产能力尚不成熟的新德里,也只能成为美国军事的“广告牌”。

所以,这场都无法让观众内心波澜起伏的军演,更像是一出印英倾情出演的“喜剧”,内容是两名流浪汉站在金融街上探讨着今日的股市,倾述着昨晚的黄粱一梦。

属实可笑,却也是可悲。



其次,德国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

21日,美国和德国公布了一项关于“北溪二号”的协议,宣称华盛顿和柏林将以制裁为基本手段针对俄罗斯,若“莫斯科将能源作为武器对乌克兰采取进一步侵略”,德国也会采取行动。

要知道,在日前的美德会晤中,默克尔才刚表述出了美国和德国在北溪二号项目上的分歧,可转眼间却和白宫站上了统一对俄的战线,有何用意?

大致有3点。

一,北溪二号项目即将完工,而俄罗斯与欧盟的联系也将变得更为紧密,这就意味着美国的“抢生意行动”很可能泡汤,欧盟将无法对莫斯科起到压制作用。



面对这样的被动关系,默克尔只能削弱其对俄罗斯的依赖感,才能进行有效的制衡。日前,德国向乌克兰保证“天然气会过境基辅”,实际上也是一样的道理,德国乃至欧盟不想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二,默克尔的最后任期已经进入了倒计时阶段,在这个更迭的脆弱时期,德国若是因为一个能源项目和美国闹掰,下一届政府很可能会落得一个出师不利的局面。

所以,默克尔或是想要以这样示好的方式,短暂地缓和美德关系,为下一步政治行动留有弹性的空间。

而且,俄罗斯刚刚宣布了退出《开放天空条约》的决定,这对于北约和欧盟而言,都形成了巨大且未知的威胁。仅是站在区域矛盾的问题上,德国这个“老大哥”也应该带头采取行动。



不过,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只要北溪二号建成,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力自然会受到影响,这样的结局或已注定。

而鉴于利益关系,德国也不太可能会对俄罗斯“大打出手”,那么,美国接下来的行动便成为最关键的部分了。

总之,不论结局如何,新的挑战已经临近,在美国的驱使下,各个国家为了利益都展现出了不堪入目的吃相。
但是,俄罗斯不再是20年前的俄罗斯,中国也早已经脱胎换骨,在这样的阵营下,任何外强中干的攻击都没有任何意义。



面对不断传来的风声,我们既不能忽视也不能畏惧,一定要脚踏实地。如今的东方足够亮堂,那些角落的黑暗终会散去!

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7月22日,4500名印军出动,德国态度也有转变,中俄要小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