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1-9-1 21:40

阿尔巴尼亚举国被骗,欧洲明灯蒙尘,庞氏骗局厉害,还是国民太蠢

作者:浦江寓客文史
阿尔巴尼亚,一个老一辈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名字,这是一个欧洲小国,但是这个国家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和新中国的关系非常好。



这个国家曾经被誉为欧洲明灯,只不过,当时光流转,如今的人们再次将目光投向这个所谓的“明灯之国”时,却发现这颗明灯早已不再闪烁,充斥其上的满是灰尘,贫穷和落后成了他的代名词,而遍布欧洲的黑帮和犯罪团伙的许多主干力量也出自阿尔巴尼亚。
在富裕的欧洲,阿尔巴尼亚是有名的穷国,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导致阿人民贫穷的最大因素竟然是人们的贪婪、无知和狂热。这也是庞氏骗局的威力,这场声势浩大的拙劣的骗局几乎席卷了阿尔巴尼亚几代人的财富。





那么,到底是庞氏骗局太厉害还是阿国的人民太愚蠢呢?
造成如今局面的背后究竟又有着怎样的复杂人性或人心的启发呢?
一、阿尔巴尼亚的落后现状

上世纪九十年代,因为庞氏骗局,整个国家几乎三分之二的人财富被席卷一空,失去了毕生积蓄的愤怒的人群走上街头进行抗议游行,但是这场抗议行动最终演变成了打砸烧抢的街头动乱,也导致了数千人的死亡使得民不聊生,国家彻底的沉沦不振。



阿尔巴尼亚是位于巴尔干半岛南部的一个小国,人口非常少,只有三百万不到。阿尔巴尼亚也几乎是欧洲唯一没有“欧洲特征”的国家。在人们的意识里,欧洲国家至少有两大特征,其一是基督教氛围较为浓厚,无论是天主教还是东正教或者是新教等总归还是属于基督教范畴的。



欧洲的第二个特征是国家较为发达,尤其是工商业,基本上除了东欧地区因为历史的原因稍微落后外,欧洲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基本上都在世界前列,接近或者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
但是阿尔巴尼亚完全不具备这样的特征,即使是跟东欧的那些相对落后国家对比,阿尔巴尼亚仍然还要贫穷的多。阿尔巴尼亚信奉的是伊斯兰教,是以该教为主体的欧洲国家,全国信仰该教的人口约为百分之六十,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比例了,在阿尔巴尼亚也随处可见清真寺。







除此之外,阿尔巴尼亚非常落后,根据2017年的数据,该国的人均GDP还不到五千美元,这在富裕的欧洲是非常少见的。因为没钱,阿尔巴尼亚的城市建设非常落后,位于首都的地拉那里那斯国际机场既破旧又狭小,设施非常差,飞机跑道也修得很短。机场里甚至连有关登机信息的电子显示屏都没有。



首都的机场是一个国家对外展示的最好的平台,也是外国人到达这个国家的第一站,连入户的门脸都如此的简陋,可见阿尔巴尼亚的落后的确是超出想象的。而在首都地拉那的街头跑得大多是产自西欧的轿车,只不过这些小汽车都是被淘汰的二手货,也是在西欧各国打工的阿尔巴尼亚人带回来的。



由于阿国的失业率较高,许多年轻人根本在本国找不到工作,不得不去国外谋生,这也导致了阿尔巴尼亚几乎有近三分之一的国民前往欧洲的发达国家打工,这也侧面印证了阿国的经济低迷,国民生活水平较差。
毕竟如果家乡生活得好,谁又愿意背井离乡呢?更何况是离开祖国前往未知的异国他乡谋生。那么造成这种悲剧现状的跟当年的庞氏骗局又有怎样的联系?
二、举国被骗的庞氏骗局

1991年,东欧发生剧变,世界震惊,许多国家乃至无数人的命运一夜之间被改变,阿尔巴尼亚也身处剧变的风暴之中。由于国家的变动,执掌国家多年的劳动党也在大选中败给了右翼的民主党。而在民主党的带领下,其经济体制也发生了变化,由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这本无可厚非,只是由于这个初生的政党缺乏经验,也能力不足,在领导经济转向私有化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和挫折。



当阿尔巴尼亚开始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它是欧洲最贫穷、最孤立和最落后的国家。这也使得整个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埋下了祸根,而一些不法分子和投机者则利用人们渴望暴富的心理用 非法的手段来获取了他们的财富。正如同那句广为流传的话:“你贪图对方的高额利息,别人却看中了你手上的本金”。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阿国的三大国有银行垄断了国家的金融业和公众的存款,由于体制的僵化和效率低下,这些国家机构的改革非常缓慢, 甚至还出现了呆账坏账占总贷款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骇人现象,以至于欧洲的权威金融媒体《欧洲货币》将阿尔巴尼亚的第一大国有银行评为了中南欧地区最差的银行。
国家金融机构如此差劲,人们怎么还敢将钱存到银行中去?万一成了坏账那就悲剧了。
不仅如此,阿国的国家银行不但不守信用,人们不敢将钱存进去,而且这些银行也因为一些僵化的制度不敢给老百姓放贷,银行不放贷,这对许多中小企业和民间公司都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没有银行支持的资金,很多商业活动展开就很困难。比如在1994年,银行就只对占合格申请贷款用户的百分之四十五发放了贷款。
整个国家银行既不敢存钱,又无法贷款,那这种金融机构还有什么用呢?相当于是国家金融体系的崩盘。当国家缺位之后,民间金融往来就开始盛行。为了吸引公众存款,许多借贷公司开始以极高的利率吸储。
在整个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前中期,阿尔巴尼亚的人民都主动或被动地卷进了这场狂欢之中,人们似乎不用做什么,只需要将钱存进这些民间的集资公司或者基金会,就会获得丰厚的回报。这就像一场魔鬼的盛宴。



从1992年开始,阿尔巴尼亚开始出现了集资公司,这些公司的利率高的吓人,有的公司甚至月利率高达60%,将一笔钱存进这样的公司,两个月就能翻倍,这简直就是钱生钱,是印钞机,是摇钱树。
在这样的狂热之下,许多人开始失去理智,或许有人还会存疑,这些民间机构或公司究竟是靠着什么来维持这样根本不可能的高利率,但是在看到周围人拿到可观的利息回报后,再理智的人也难以克制了。
或许有人会问,民间如此疯狂的集资行为,国家就不出面干预吗?恰恰相反,当时的阿政府看到这些公司对经济做出的表面贡献,反而态度比较宽容。而由于获得了巨额本金的借贷公司收买了大量的政府官员,进行官商勾结,政府也对此事睁只眼闭只眼。



在阿尔巴尼亚中央银行准备出手查处一些违规的公司时,当时的阿国首席检察官和司法部却在法律上为其开脱。甚至连阿国的议长都为这些借贷公司站台宣传。在这样的局面下, 整个国家犹如在开着一辆破车行走在悬崖边上,还拼命地踩着油门。
当时的阿尔巴尼亚人们夸张到什么程度呢?面对超高的利率,工厂的许多工人开始不上班,整天研究着如何存钱才能获得最大利率,而农民们则把家里的牲畜宰杀后换钱,只为了换取更多的本钱好存进这些民间“银行”。还有更疯狂的人甚至卖掉房子投入到这场举国狂欢中,这可比卖房炒股还要疯狂。
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一种不劳而获的情绪,人们无心生产,也不关心国家命运,每天盯着的就是利率的升降和兑现。当时的阿尔巴尼亚全国人口不过三百二十万人,却又超过一百万人都参与了这场集资活动,投入了二十多亿美元。
然而,魔鬼的盛宴,吃掉的是人们的血汗,虚妄的狂欢终究有泡沫破灭的时候,正所谓“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甚至在人们的梦想崩塌之前,就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都善意地提醒过阿国政府局势的严峻。但当时的阿总统贝里沙却置若罔闻,甚至还在为这些公司进行辩护。
三、曲终散场,一地鸡毛

1997年初,Sude和Gjallical两家基金会突然宣告破产,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终于落下。这引起了连锁反应,当一家公司开始不能提现之后,很快就有第二家公司开始效仿,人们开始恐慌,一些大的基金会或者公司的老板携非法集资的巨款潜逃到国外,阿尔巴尼亚开始出现挤兑风潮。



很快,悲剧就全面爆发。太多的人本金被那些借贷公司或者基金会所席卷,人们也根本无法提现。不仅无法再获得高额利息,就连自己的本金都拿不回来了,许多人为此破产。有人绝望得一病不起甚至是自杀,但是悲剧已经发生,再也不可避免,而且这还是全国性的悲剧。



愤怒的人群将矛头对准了政府,从1997年3月开始,一场全国性的暴乱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阿尔巴尼亚陷入混乱,政府失去了对南方的控制,军队和警察中的许多人已经逃跑了,军械库中的 100 万件武器被洗劫一空。
这场暴乱导致了三千多人死亡,两万多人受伤,对于人口仅有三百万的阿国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剖析这场举国参与的巨大骗局,为什么阿尔巴尼亚会出现可怖的庞氏骗局呢?
贪婪是一切罪恶的源头,在许多老一辈人的回忆里,阿尔巴尼亚是一个非常贪婪的国家,中国曾经是阿国的友好国家,两国的关系一度非常亲密,而中国也尽己所能的援助阿尔巴尼亚。但是贪婪的阿国人民只知道索取,还肆意地挥霍中国的援助。



这是一种民族的劣根性,阿国人似乎永远不知道满足,中国提供给阿尔巴尼亚的水泥使其修建了无数的碉堡,以至于有了“碉堡之国”这样可笑的称号。他们将中国还在穷弱之时勉力援助的宝贵建筑资源就这样随意的修地堡暗碉,根本不懂得珍惜和心疼。
不仅如此,他们还将中国等各国的援助视为理所当然,这样不劳而获的思想也使得他们根本不想归还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的无息贷款。而这种从上到下都弥漫的贪婪的气息最终还是反噬了阿国人民,给他们深刻地上了一课。



除了贪婪之外,阿尔巴尼亚的人们也比较的懒惰,可以阿国的地理环境还算不错,距离西欧也近,背靠大树好乘凉,只要好好的利用本国资源和便利的地理位置,通过勤劳吃苦,很快就能使得国家富裕起来。
但是,或许是生性懒惰,也或者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中国等国的无私帮助使他们养成了饭来张口的习惯,也就养成了不愿意吃苦耐劳的恶习,总希望一夜暴富和天上掉馅饼。这种思想是不可能有好结果的。



阿尔巴尼亚的教训告诉世人,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想要不劳而获是不可能的事情,幸福的生活也只能靠勤劳的双手去努力争取,否则就可能是万劫不复。

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阿尔巴尼亚举国被骗,欧洲明灯蒙尘,庞氏骗局厉害,还是国民太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