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干出AI上市公司,二次创业杀入这个赛道
作者:Metaverse元宇宙实验室创业像在爬山,一直会向往更高的山峰。对话丨王方 邹蔚作者丨李祥
鹰瞳科技,是国内首家医疗AI港股上市公司。鹰瞳科技主业是视网膜影像识别人工智能算法平台,可对50多种体现在眼底的病灶做出早期检测、诊断及风险评估,产品已经在医疗机构、视光中心、保险公司和药房等场所广泛应用。
高斐是鹰瞳科技的联合创始人,曾经分管鹰瞳科技的投资者关系、视光业务和法律事务。而现在,高斐离开了鹰瞳科技,决定自己重新创业。他选择的创业方向,是自己原先并不熟悉,且在一级市场投资中并不热门的功能食品。
高斐说,把鹰瞳做到上市,就像翻过了一座高山,但攀登的热情还没用完。接下来他需要给自己的人生找到新的目标,爬上另一座高峰。他创办了眼部功能食品企业——瞳欣生物。
对于功能食品处于投资低谷期的质疑,高斐同样认为,创业总会面临低谷,但真实的需求永远存在。作为创业者,如果惧怕挑战,就不应该创业。
对于为何选取眼部功能食品赛道,以及如何正确应对市场波动,包括从0到1打造一家受社会尊敬的公司,高斐都有自己的深度思考。
- 01 -
选择创业人生,就是攀登更高的山峰
铅笔道:从0到1参与过一家公司上市,这种经历在人生当中有什么特殊意义?
高斐:意义非常重大,因为鹰瞳真正是我和创业伙伴们一手一脚做到上市的。
创业之前,几位创始成员都是认识多年很好的朋友,当时都在互联网公司工作,大磊(鹰瞳科技创始人兼CEO)还是新浪副总裁,其实各自的小日子过的还不错。只是大家都碰到过同一个问题,就是自己或者亲人在生病就医时有一些很糟糕的经历。做鹰瞳科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几个小伙伴只是单纯地想通过自己的微薄力量,在帮助更多人改善就医体验上做点事情。
鹰瞳科技2015年成立,因为当时创业环境很好,融资也很顺利。一路走来也面临过无数的十字路口,也踩到过很多坑,当然作为一个要生存要发展的商业主体,必须要验证这个新事物的商业化是否成立,自然还经历过几次大的转型。最终命运还是很眷顾我们这个发心淳朴的团队,让鹰瞳站上了新的起点。
我本人是个连续创业者,一直喜欢折腾。鹰瞳科技这段创业对我而言,是走的比较长的一次,要说在人生当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就是通过这次创业让我无论在经历、阅历还是对世界的认知、面对问题时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都有很大获益,为下次创业也打下了通过其他途径无法打出来的“经验值”。
这一点,确实非常感激大磊和团队,还有支持我们的投资人和所有合作伙伴,所有人齐心协力一起搭台让大家都获得了成长。
铅笔道:这次创业踩过哪些坑?你们是怎么走出来的?
高斐:一开始我们和当时很多互联网人做医疗创业一样,由于认知有限,做的是通过几种不同方式帮助患者匹配医生资源、再通过第三方买单变现的探索,但做了几个月发觉这件事行不通。最底层的逻辑在于,商业模式如果建立在大流量基础上,像医疗服务这种低频应用很难做到,所以行不通也不难理解。
之后2016年,以谷歌Alpha go为代表的AI火起来了,团队就看到了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机会。在做了一圈医学图像影像识别、病理识别、甚至医疗单据识别还有决策树等各式各样的方向后,最终将主要精力收敛在了AI做视网膜病变分析。
因为通过视网膜除了可以看到一部分眼病之外,还可以检测到血管、神经有关的慢性病的一些病灶,在科学研究、临床实践上都得到了充分验证。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检查视网膜比较便捷,不受限于特定场景(比如由于设备很大,导致必须在等级医院内检查),是有机会广泛应用在基层医疗甚至眼镜店和多个创新场景的。也就是说,是有机会做成普惠应用的。
但后来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阻碍普惠应用的重要障碍是设备太贵了。为了进一步降低客户使用门槛,提高服务的可及性,干脆就组建了硬件团队按照自己收集来的市场反馈研发了自助拍摄的眼底相机。
不谦虚地说,鹰瞳应该是第一个把眼底相机做成无需操作员的自助式拍摄,同时将硬件成本降低了一个数量级,且实现大规模使用的企业。这都是实践中不断洞察需求打磨出来的创新,像这样的探索鹰瞳还有很多,因为有一群“有思想的战士”先打到那个山头,才能率先看到这样的需求。
铅笔道:和创业伙伴一手一脚把鹰瞳做上市后,为什么选择离开再创业?
高斐:我觉得创业就像是在爬山,一直会向往更高的山峰。
在鹰瞳的时候,每天的节奏都很紧张,大家都没有时间去补足自己的短板,只能无限拉长自己的长板,努力把公司送上一个又一个的台阶。大家都往那一个目标努力,但从另一个角度,在这个过程中留下的遗憾也越来越多。
尤其在公司上市之后,你会发觉自己还有很多遗憾没有完成。比如,我们每年检测几百万人,这些人里除了马上需要就诊的重大阳性人群我们会做特别提示外,有很多人是亚健康或者某些疾病的潜在高风险人群,其实在早期如果能加以干预,无论从社会角度算公共卫生那本账还是对个人的生活质量而言,都是合算的。就拿叶黄素这个营养补充品类来说,适当补充一些就可以有效抵挡有害光线对眼底的伤害,尤其对长期使用屏幕对人来说,对很多眼部问题都可以起到预防作用。
所以,我觉得应该再做点自己感兴趣的事业,把自己想做但未完成的事情往前再走一步。
铅笔道:那为什么选择了眼部功能食品这个领域,它是红海还是蓝海市场?
高斐:首先我觉得中国不存在绝对的蓝海市场,几乎所有行业都是一个拥挤、内卷的状态。单说功能食品,先不提进口品牌,就国产功能食品品牌比如汤臣倍健、同仁堂、诺特兰德等都做的非常不错,各具特色。
所以我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聚焦在某个领域,先成为专项功能食品供应商。换句话来说,其他功能食品品牌可能有几十几百个品类,那我就先做单个品类——眼部功能食品,把单个品类做到极致,让用户想起眼部营养补充或视觉保健,第一印象就是有一个专业做这个的公司叫瞳欣生物。
在鹰瞳时我们就发现,当前人们的视觉健康问题已经十分严峻,并且保护视觉健康和必须近距离用眼的工作学习需求这一矛盾无法调和,而叶黄素已经被医学界广泛认可。所以我联合合作伙伴创立瞳欣生物,想从以叶黄素产品为代表的功能食品入手,尝试用营养干预的手段预防和改善眼部健康问题。
- 02 -
周期有低谷,有效需求永远高涨
铅笔道:你在鹰瞳科技负责投资者关系,应该很清楚现在一级市场很少人看功能食品了。
高斐:我在制定再创业计划时,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先不拿投资人的钱,我要养成习惯,让公司自己先能活下去。
目前瞳欣生物是多方股东合作的状态。种植技术专家负责培育、种植原料;原料和生物催化技术企业负责原料提取和研发,包括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代工;我主要负责商业化和公司经营管理。
大家都是一个稳步推进的状态,并行打磨产品研发和造血能力,同时如果有机会也不排除会合作孵化一些眼科药、创新医疗器械、数字疗法等科创类项目,择机以一个有造血能力和渠道沉淀的科创公司面貌,再启动资本化换挡进入快车道也不迟。
铅笔道:商业化进展如何,主要在探索哪些方面的商业化?
高斐:传统的商业化途径,比如线上平台买流量,线下门店铺货自然不必多言,做消费品的企业都在这么做。
瞳欣有自己独特的营销策略,结合产品本身就是零食的定位和产品体验,并不是大多数产品做成胶囊或者药片的样子,所以营销上我们离白领人群走得更近。大多数白领的工作都是伏案工作,用眼强度很高,瞳欣就希望和企业建立合作,让企业把瞳欣枸杞叶黄素酯作为零食引入茶水间,和水果、零食、咖啡、茶叶放在一起,供员工当作休闲零食食用,同时还有保护眼睛的功能。
再往后延展,就像前面提到的,如果有机会也不排除会合作孵化一些眼科药、创新医疗器械、数字疗法等科创类项目,围绕视觉健康做一些纵深布局。当然,很多决策的形成都是天时地利人和多个因素都到位了,更多的应该是市场说了算。
铅笔道:现在业内都在讨论消费降级,当下是功能食品创业的好时期吗?
高斐:坦白来说,我觉得创业并不存在所谓的好时期或不好时期。可能因为我是西北人,天生就有西北人那种执拗、打死不服的性格。我觉得如果害怕挑战,那就不应该选择创业。我是很喜欢每天面对各种不确定和未知状态的。
当然,创业会有低谷期,这个大家都理解。但真实的需求永远高涨,关键在于有没有能力找准消费者痛点。比如我们专注的健康领域,任何时间段消费者都会愿意为健康买单,关键要看产品能否真正满足了某一个特定的需求。
铅笔道:当前创投环境遇冷,主要是哪些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高斐: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机构们普遍看的多出手少或者不出手了,确实相比此前几年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我最近和刚跟一位投资人朋友交流过,我认为现在的商业环境和资本对于创业的态度,也是回归理性和正常的一个态度。
在此前创业热潮下,拿个PPT或者demo就融几千万,甚至从高校刚毕业一天都没工作过就能拿着投资人的钱去创业,这对于社会来说并不是好现象,个别成功故事对年轻人的财富观和世界观也产生了一些误导。所以我认为站在整个社会视角看,当下的环境也挺好啊,让生命力本身不那么强的创始人和没有竞争力的公司自然淘汰掉,也符合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
资产价值本该理性估值,当下的情况也一定会误伤到一些质地还不错的公司,但主流还是回归了正常,资本回归到作为稀缺资源该有的定位上了,这其实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创业者作为第一责任人,应该正确认识或者审时度势利用好经济周期。
铅笔道:你在离开鹰瞳再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高斐:我唯一的担心就是小伙伴们有没有长期耐心。
创业是个长跑,是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存在各种不确定性,每天面对的都是未知世界。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天天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并且很享受这个过程。比如以前寻求融资时要见几十家投资人,每家投资人在打款到公司账户之前都是未知的。但我很喜欢在这种不确定中抽丝剥茧,利用自己的嗅觉去捕捉属于自己的机会。
这个体会此前做商业化探索也有过,每当去开创一个新商业场景落地的时候,前期的调研、需求分析、产品的打磨、模式的验证、标杆的树立、放量复制策略的动态跟踪调整等等,要想真正达成一个交易,需要完成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具体的动作,更何况让这个交易固化为模式规模复制起来,是面对无数个十字路口做的无数个决策最终的结果。
每个细节决策都会直接影响最终的结果。每天面临的都是未知世界,是对决策能力最大的考验,也是对团队耐心的考验。当然了,如果事后验证有很多决策是错的,那就是另一件事了。
铅笔道:对未来有哪些展望?
高斐:先养活公司,沿着有造血能力和渠道沉淀的大健康科创公司的路,坚定地走下去。
对于未来,我觉得首先功能食品海外已流行多年,欧美国家的消费者已经习惯了为功能食品买单,国内消费者的认知也在不断地形成,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
功能食品作为切入口所覆盖的交叉领域也很广,比如原料、医药研发、创新医疗器械、数字疗法、健康管理等等,在未来完全有机会纵深切入医疗大健康科创赛道。只要脚踏实地做正确事,留给我们做健康事业的机会是巨大的。
本文仅为口述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铅笔道立场,亦不构成投资建议。封面图来自微信图库。
欢|迎|联|系想获得调研,请联系:pencil-news想商务合作,请联系:renguozhou2019想加入创业社群,请联系:Pencil-news
想进行市场合作,请联系:Pencil-news文章转载,请联系:Pencil-news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喜欢的话,记得分享、点赞和在看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