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终局:确权,确权,确权!(AI终局系列之五)
作者:智侣科技上一篇留下了一个问题:如何让确权的成本大幅下降?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还得先深度理解一个公式:确权收益率=确权收益/确权成本。这个公式对AI产业的重要性,不亚于E=mc2对核能产业的重要性。因此今天重点说清楚这个公式,尤其是确权本身。
首先是要正确理解确权,这个词虽然在汉语词典上还不存在,但它对数据产业至关重要。确权除了明确产权归属外,核心作用是要能实现防范侵害,未经授权就不能使用,否则就要付出更高的代价。没有这个核心作用,就不是真正的确权。
其次,就是必须要确权,而且是要确权给真正的产权人,不能“大锅饭”。目前的数据产业,大量处在无确权的状态,少量已经进入“大锅饭”状态。这让笔者想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农村。1978年从安徽小岗村出现了耕地包产到户的萌芽,1982年中国真正放弃了“大锅饭”,耕地包产到户变成了国家政策,耕地确权大大解放了中国农业生产力,这是中国后来能成功实施改革开放的根基。
目前的国内数据产业,对确权的理解层次还不够,广泛在搞“集体所有制”,就是把大量本该属于用户的数据,都“确权”给某个机构,本质上还处在“大锅饭”阶段。
“大锅饭”的本质是什么呢?白话说就是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不影响个人收益分配,严重地压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该更加生机盎然的经济,其活力在很大程度上未能被激发。提炼一下,“大锅饭”本质上就是没有激励机制,或者缺乏足够匹配的激励机制。
如果要让数据产业真正实现生机盎然蓬勃发展,也得要“包产到户”才行。属于个人的数据,个人能真正掌控,未经授权就不能使用,而且第三方实施侵害的代价远超收益。也就是说,要确权到个人,必须“包产到户”。
有没有数据确权的成功案例呢?
还真有,例如,比特币、NFT等。
在网络上,比特币其实就是一种数据。它真正实现了确权,个人能做到真正掌控。正是因为这个数据最早占领了人们的心智,以及其稀有性,它逐渐被人们当成了网络上的黄金,其价格越来越高,而且围绕它发展出了庞大的产业群。
再展开一个畅想:器官移植配型。众所周知,全世界在器官移植配型方面,供体短缺的矛盾非常严重,长期得不到解决,原因在哪儿?
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器官配型数据没有确权!
医学上,目前检测分析每个人的详细配型数据,是很成熟的技术。如果每个人的配型数据能够确权,那么,只要对每个人来说,检测并确权的收益(也就是每个人的受益,包括必要时的供体供应,给第三方提供供体等)远大于其成本,就很大概率会出现一个全球的在线器官配型市场,这个市场内每一条数据都有明确产权,每个参与者的信用都通过其数据“写在脸上”,这能促使市场始终往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样,供体短缺的问题很大概率会真正得到解决。
其他细分领域,如果建立合适的数据确权机制,同样很大概率会出现一个个细分领域数据市场,也让每个人有最大的机会不仅是受益者,还是贡献者,充分实现自身价值。
数据通过确权“包产到户”而不是继续“大锅饭”,是数据交易市场的正确打开方式,也是AI产业发展能否超速发展,脱颖而出的一个关键。
第三,确权成本必须要在保证核心作用的前提下,成本越低越好。
有一个案例,就是美国在1870年以后,逐步实现了用带刺铁丝网代替栅栏进行土地确权,大幅度降低了确权成本的同时,更有效地防范了牲畜侵害。这是美国发展成世界第一强国很重要的一个历史阶段。可以参阅下边这段话:
“带刺铁丝网在历史上对农户保护土地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有围栏法的存在,但是由于木材的缺乏,农户必须要支付较高的费用建设栅栏以抵御其他牲畜的入侵,有效的农场保护直到带刺铁丝网的作用才得以实现,围栏成本特别高的低林地区在农业发展方面经历了相对大幅度的增长,不仅在作物面积、改良土地面积上有所增加,还提升了高风险作物的种植、提升了土地价值。”1
今年AI产业爆发后,大量的数据,尤其是存在稀缺性的高质量数据,其价值在不断提升的,只要确权成本足够低,那么确权收益率就有可能不仅大于1,而且更可能远大于1,这会非常有利于推广数据确权。
那么,是否有低成本进行数据确权的技术呢?
答案是,有。
首先想到的,还是比特币系统,只是,比特币这些年的发展,走向了投机性主导的金融方向,其交易成本过高,无法用于数据确权。不过,全球有一个共识,就是比特币背后的区块链技术,一定是有用的。只是,用在哪里?
笔者在某次跑步时,突然开悟了:区块链就是用来做数据确权的!而且,区块链的真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用户,并不是人,而是机器! 拿AI来说,AI的三要素都离不开数据确权。算法所需的训练数据,只有确权才能激励人类全员参与,真正解决短缺和质量问题,算法推理的输入是确权的,其输出产权才能更好地界定,让算法和用户都得到激励;传感器和各类设备产生数据后,第一时间确权,这是具备终极竞争力的数据市场的前提条件;算力也离不开数据形式的确权,确权会带来具备终极竞争力的算力市场。
笔者又想到了前边写到的“周航险”。周航险跟各种IT系统一样,靠数据信息来协同,信息可能是系统方发起,也可能是用户发起。每一条互动信息,都要作为可能出险以及理赔的依据,因此都需要确权。
这种互动信息如果经确权变成数据商品,在数据交易市场也许平均每条信息就0.005元。如果确权成本不明显低于0.005元,那这种低价值数据市场就不会存在。
用区块链的话,把数据,连同数据的创建者、创建时间等信息一并做哈希运算,然后把得到的哈希值上链,这就是确权。当然,也可以连同数据本身一并上链。如果上链成本是0.0001元/K,周航险的每条互动信息平均不超过1K的话,上链成本,也就是确权成本只占数据价值的2%,这个很合理。周航险中所有用户给小明的每笔0.025元转账,那么手续费占比为千分之四,这个确权成本也很合理。
如果手续费是0.001元,就占到给小明转账额的4%,还凑合;手续费是0.01元,占到40%,就不太可行了,确权动力会大幅下降。拿这个手续费跟比特币、以太坊等主流公链对照,就知道这些公链手续费太高,完全不可用;跟国内主要联盟链比,手续费也偏高甚至太高。
这样超低上链成本的区块链,能存在吗?下一篇分解。
备注1:段落引用
阮皓雅,公众号:田园诗与狂想曲荆棘丝栅栏:产权与农业发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