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客科技 发表于 2023-11-17 20:09

AI—顶层逻辑

作者:静观风起
免责声明:文章为本人个人的股市投资思考分享,文中所提及的个股不构成投资建议。只是记录个人日常积累,生活点滴。

【顶层逻辑】



年初Chatgpt仅用时2个月用户数量便突破一个亿,哪怕是此前最快破纪录的TikTok也仍需用9个月。这背后是由于ChatGPT拥有超大模型和全网数据训练,实现了生成式AI的现象级突破,而且其应用场景广泛,这也反映了解放大脑的“智能型”生产工具出现了。资金便不由自主预期其与此前的互联网、智能手机等一样,将会引发新一轮技术和行业换代。



本轮ChatGPT引发的AI浪潮之所以备受瞩目,主要还是其能带来生产力提高,进行生产力革命。科技(工业)革命是技术创新集聚产生的时期,三次科技革命都无一例外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并决定了未来一个国家甚至世界经济的可增长性和繁荣程度。

此前人类经历过三次科技(工业)革命,首先第一次科技革命则是以蒸汽机及其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为代表的生产力变革,人类从手工生产转向机器生产,从而走向蒸汽时代。第一次科技革命也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让“日不落”帝国响彻全球(1770-1840年间英国工人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倍)。第二次科技革命主要是内燃机和电气机械为代表,代表了大规模生产的工业时代(电气时代)到来,极大降低了工业生产成本并提高了生产效率(19世纪末的30年中,世界工业总产值增加了2倍多)。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以互联网的出现与广泛应用,以及半导体、计算机等产品的出现,自动化机器设备不仅取代了相当比例的体力劳动,还替代了一定程度的脑力劳动,人类也迎来了信息技术时代。而这一轮AI浪潮则会对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智能替代和功能倍增,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从而有望迎来智能时代。



每一次科技革命也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科技也成为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组成部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已,类似上图近2000年来全球经济总量的变化,直到近200年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背后其实反映的也是生产方式变化(从人力、兽力转变成机器等)。



当下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红利也逐步下滑,全球主要国家互联网渗透率较高,从其他角度而言,想要获新、留存等方式也将愈发困难。随着科技不断创新,产业变革不断演绎,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传统行业,这一块依旧是“红海”状态、“存量”搏杀,互联网+的场景也不断渗透,想要找到新的拓展点也是比较困难的。反观万物皆可AI正在不断上演,互联网科技大厂拥抱AI的声音不断涌现,这种AI时代的浪潮,他们是不能也不会错过的。正如360的“红衣教主”周鸿祎所言,“要看到ChatGPT的无限潜力,搭不上这班车就可能被淘汰”。





目前咱们不断崛起,漂亮国也随之感受到挑战,回顾贸易战、科技卡脖子等事件也是体现了漂亮国想遏制咱们,这里不就展开说了。当下漂亮国现在的科技股市场,当前只有苹果公司,Alphabet(谷歌母公司)、微软公司和亚马逊公司在这个阵营内。其中英伟达是当中唯一的芯片公司。这些巨头都是科技属性范围的公司,背后透露的无一不是资本对科技的重视。总之划时代的科技革命发展背后都离不开大国博弈,类似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就了日不落帝国,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成就了漂亮国全球霸主地位。咱们只有充分把握住这一次以AI为代表的科技浪潮,才有望脱颖而出。



去年11月至今,海内外AI行情的相似性不仅来自概念的映射,更来自于全球人工智能产业趋势的联动性和产业链的协同性加深,从而上演了海内外共振。自从ChatGPT问世后,AI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各国都将其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漂亮国在信息技术领域具有强大优势,其技术更新迭代对 AI产业趋势发展也是具有比较强的指引性。再者随着海外的GPT-4、LLaMA、PaLM2等大模型不断涌现,咱们国内大厂也紧追海外步伐。自3月中旬以来,文心一言(百度)、通义千文(阿里巴巴)、星火(科大讯飞)、盘古(华为)等国产AI大模型相继问世,全球AI产业链进入了良性共振的高速发展阶段。



这个过程中AI产业链的协同性也有所加深,类似光模块等。其对微软、英伟达等海外科技企业出口较多,截至2022年底,光模块的海外业务收入为227.63 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超40%。咱们凭借成本和技术优势,部分国内AI产业链相关公司承接了大量海外科技龙头的订单,进而也开启了剑桥科技、联特科技、中际旭创、新易盛等相关品种波澜壮阔的走势。因此跟踪海外科技龙头的需求也有助于厘清国内AI上游企业的业绩。

【中层逻辑】



从双循环政策提出来看,主要为了能达到“行稳致远”目的。此前咱们主动金融去杠杆,也是因为经济变动内部需要稳定状态(攘外必先安内),因此诞生了注册制、科创板等。当下咱们不以负债驱动,而是以创新驱动,产业驱动进行经济转型,不再依靠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而是要转型向高附加值的产业升级。因此只要企业有能力、能创新,上层愿意给你资本、给你扶持。进而让咱们环境变好(产业升级后,人们用的产品变好,体验感变好,进而带动消费增长),提升产业竞争能力,通过循环整体变迁达到行稳致远的目的。

拿科创板举例,自从贸易战之后,咱们和漂亮国的本质诉求不在贸易,而在科技领域的角力,不然漂亮国也不会总是卡脖子。当时漂亮国贸易谈判中提出的“结构性改革”指向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工业补贴、二是强制性技术转让、三是市场导向问题。这里也让咱们看到科技自主的重要性。科技企业融资自主化,让科技产业的发展将由依靠补贴等政策,转向更多依靠市场化的直接融资。而且因为“卡脖子”等因素,技术获取已经不再跟之前那么容易了(全球供应链存在不稳定性,全球化逐步变成逆全球化),因此咱们科技企业也需要创新自主化。



再则过去二十多年来,地方政府对于土地开发、基础设施投资和扩大地方建设规模的热情空前高涨,使得土地财政创造性地发展出一套以土地为信用基础的制度,因此房价暴涨也是近二十多年的事情。根据中泰证券研究所统计,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超过了30%,也侧面说明了咱们的经济跟房地产捆绑较深,但由于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随着房地产不断开发,很容易引发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长失去保障的问题。



目前地产信用深度衰退期,“房住不炒”和 2023年5%的GDP目标约束地产“加杠杆”空间,2021、2022年土地出让金占比已出现显著下降迹象。土地相关税收这一块,受到政策收紧、疫情影响及行业暴雷等因素,2021、2022年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税 收占比逐年下降,土地财政持续承压。叠加2022年我国出生人口共956万人,相比去年少出生106万人,总人口减少85万人,这是自62年以来我国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的情况。以及近期居民存款增速、青年失业率依然巨高不下(毕竟三年疫情让大家更在乎的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人们也不敢贸然出手购置地产。作为中国长期经济增长动能的地产投资,在人口长周期下行的背景下增速开始回落。再结合当前各地方债务水平高企的背景下,地方政府还本付息压力较大,往往需要用借新还旧的方式来维持财政入不敷出的局面,这就需要新的来源弥补土地财政的缺口。因此股权财政、数字财政被资金认为有望接棒土地财政的方式。





股权财政这里就不展开,简单唠一唠数字财政。数据资源相较于土地资源有非消耗性、共享性、衍生 性三大优势,就是数字资源可以循环利用、多方共享之后也不会削减价值,而且数据资产还可以进一步创新开发利用。据中国信通院测算,我国数字经济全要素生产率 从 2012 年的 1.66 上升至 2022 年的 1.75,提升幅度为 0.09,同期国民经济全要素 生产率从 1.29 提升至 1.35,仅提升 0.06,数字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对国民经济生产 效率起到了明显的支撑拉动作用。因此传统生产要素面临约束,而数据要素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其全要素生产率处于稳步提升之中,数字财政也被认为有望接棒土地财政的方式之一。







半导体联盟Chip 4虎视眈眈,漂亮国成立芯片联盟之后,就一直撺掇日本、韩国等国家进行进一步限制,类似限制荷兰光刻机出口不是目的,限制我国的高科技领域发展才是最终目的。芯片是一切科技发展的底层基础,芯片不能突围的话,人工智能、智能汽车、6G这些高科技方向都是空中楼阁。再则咱们机构改革最新方案提出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并强调“加强科学技术部推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优化科技创新全链条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这是自主可控进入攻关阶段最强烈的信号。



结合此前对美光公司产品进行网络安全审查,目的是防范产品网络安全问题危害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要措施。随着AI浪潮的演进,国内存储安全重要性凸显。这次咱们主动审查美光也体现出态度的变化,在高度重视安全的背景下,存储这类涉及到数据安全的芯片领域的审查可能是刚刚开始,而这类审查叠加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的创新驱动,将促进国内芯片产业新一轮国产替代开启。因此自主可控不可逆转,国产替代大势所趋。

【底层逻辑】

本轮AI的炒作其实可以套用新能源汽车炒作路径,大框架则是第一轮炒概念,第二轮炒订单和业绩,第三轮炒行业竞争、行业格局、行业龙头,以及最后谁会把这个行业大部分利润吃掉。

最开始炒作算法(如训练模型、NLP等)、算力(如CPO、AI服务器、AI芯片等),主要基于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逻辑,资金也喜欢炒作上游硬件端,类似互联网+。接下来则是炒作数据(应用文字→图片→视觉→视频→虚拟世界构建),这里也是从算力需求少到算力需求大的炒作过程。虽然大A的炒作很明显,但是资金每一步路径演绎是很聪明的,从ChatGPT→图片→影视公司→IP这个过程其实体现就是AI训练从文字→图片→视频→IP训练演进过程,因此资金不是瞎炒的,这个过程还顺势让出版、影视等分支的估值有所拔高。

再到后来炒作大模型(与各大巨头合作,如微软OpenAI、百度、华为等),最后则是应用端爆发,如游戏、传媒、电商、医药、教育等,其中游戏、传媒、教育等细分领域都是比较早可以实现AI落地,可以实锤的方向。后续随着应用端不断渗透,AI带来芯片用量上升,从训练→推理→边缘侧→万物互联,最终边缘侧、AIOT、serdes,MR工业向的东西会到来的,毕竟AI真正进入工业领域,其对实体经济效率的提升才能体现。AI安全、AI监管则是在这个过程中穿插,毕竟新行业的出现,百花齐放、混乱时代会刺激出新的监管需求。这背后的逻辑则是AI产业趋势的演绎。

近期则是随着英伟达历史新高(英伟达成为第九支市值超过1万亿美元的股票),部分资金预期,英伟达这一波行情将会对标此前的特斯拉产业链炒作,认为英伟达的历史新高会带动和英伟达有实锤合作的产业链上的公司爆发。因此近期盘面上资金都是顺着全球龙头的逻辑来(映射)交易的。类似智能手机时期围绕苹果,电动车汽车是围绕特斯拉。

这段时间市场强势方向无非是chatGPT、算力、机器人与脑机接口,其实分别对应的不就是微软(openAI)、英伟达、特斯拉这三“科技”巨头。微软代表算法,英伟达代表算力,特斯拉代表产品化的落地和应用。A股的炒作其实就是围绕这三个巨头展开的,按照海外映射去挖掘的,配合消息刺激去炒作,英伟达概念不正是如此。再往一步深入,其实近期市场炒作也是围绕有把握的方向,不管是相关产业链供应商有把握的传导(比如英伟达概念股、AMD概念股),还是营业收入带来的传导(海外巨头说明某些环节营收有收入,以及几个能看到营收的应用),因此市场都在朝着有把握的方向走。因此从终局思维的角度来看,最终拥有数据壁垒,流量入口,应用落地能力的核心品种将会脱颖而出。

其实AI分支很大,后面还是轮涨为主,主要是AI的容量也大,分支也多,基于万物皆可AI+的逻辑,就延伸出多个分支,如AI+游戏、AI+传媒、中文语料,AI芯片等等,以至于资金会继续聚焦这一块,不断挖掘新分支,而不是一波炒作之后,转身其他方向。再者注册制新规下,资金对于逻辑(正宗)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大容量的趋势行情会更多,因此对于AI的炒作更多是震荡趋势向上为主,而不是游资的玩法(快速将预期打满,然后上演A杀剧本)。其实AI和20年的锂电池没啥不同。唯一的区别在于锂电池后面有业绩支撑,很多股票越涨越高。因此AI第一波是普涨,后面有实质性的品种也会备受资金青睐。

本文写于2023年6月2日左右,当前仅是上传存稿,不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为本人个人的股市投资思考分享,文中所提及的个股不构成投资建议。只是记录个人日常积累,生活点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顶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