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企业对中国未来增长前景持悲观态度
根据欧盟商会的一项研究,在华经营的欧盟企业对未来在中国的增长机会看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悲观。研究指出了几个原因:疲软的国内需求、高企的债务水平以及对政府信心不足。欧盟企业对中国增长前景的信心降至历史最低
欧盟商会在北京进行的年度商业环境调查显示,23%的受访企业对未来两年在中国的增长前景表示悲观,这是该项调查有史以来的最高比例。而去年同期这一比例仅为9%。同时,对增长前景持积极态度的企业比例则从去年的55%下降到32%,创下历史新低。
欧盟商会表示,过去一年,中国经济“日益不确定”,给在华欧洲企业带来了压力。尽管中国在疫情后重新开放曾引发了一波“乐观情绪”,但“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例如疲软的国内需求、地方政府高企的债务水平以及房地产行业持续的挑战,很快令这种乐观情绪消散。此外,中国政府前后矛盾的政策信号也进一步削弱了企业信心。
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企业目前在华经营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经济增长放缓,其次是全球经济普遍疲软。此外,美中贸易摩擦和其他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也被认为是重要因素。日益加剧的中国本土企业竞争也给欧盟企业带来了压力。
监管障碍依然高企
尽管经济挑战加剧,但其他商业障碍,例如监管要求和不可预知的立法,在中国的门槛依然很高。只有16%的受访者预计监管障碍会降低,这也是该项调查有史以来的最低比例。
投资和扩张意愿下降
这种消极情绪也明显影响了企业的投资决策。目前将中国视为当前和未来投资首选目的地的企业比例降至历史新低的15%和12%。此外,计划明年扩大在华业务的企业比例从去年的48%下降到42%,创下历史新低。许多企业还减少了在中国利润的再投资。
产能过剩加剧
此外,中国许多行业产能过剩也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36%的受访者在其所在行业观察到产能过剩现象,另有10%的受访者预计未来会出现产能过剩。建筑行业报告了产能过剩的最高比例(69%),其次是汽车行业(62%)。
欧盟将继续施压中国
欧盟委员会主席乌苏拉·冯·德莱恩周一在巴黎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之前明确表示,欧盟将不再容忍中国目前的补贴和贸易做法。这位欧盟高级官员表示,由于国内需求疲软,中国目前依靠高额补贴生产超过其销售能力的产品。去年,欧盟委员会曾宣布将审查对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征收反倾销税的可能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