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 发表于 2024-9-11 09:30

"长新冠"对经济的影响? 欧盟企业对中国失去信心

欧盟商会担心外国公司将不再在中国投资,并将其生产迁移到其他地方。



不透明的法规、进入市场的难度增加以及疲弱的需求:外国公司在中国面临巨大的挑战。中国是否仍然是一个良好的投资地点?欧洲商会发出了警告。

根据一份报告,由于未能完成的改革和日益增多的问题,中国市场对欧洲企业的吸引力正在下降。“我们看到,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的吸引力有所下降。”欧盟中国商会会长Jens Eskelund在北京表示。根据商会的年度立场文件,一些公司已经开始认为在中国投资的风险超过了回报。如果企业的主要关注点得不到解决,这一趋势将会加剧。“因此,需要采取具体行动来扭转局势。”这家拥有超过1700名成员的商会代表这样呼吁。

企业的担忧清单很长,导致它们对中国的信任降至历史最低点:经济没有起色,市场准入依然困难,国内消费疲弱。此外,执政的共产党以国家安全的名义制定的不透明法律,常常让许多公司感到不安。结果,企业不得不在法律咨询方面增加支出。

中国经济的“长期新冠”?

该文件指出,“吸引外资企业的可预见性、可靠性和效率正在下降,商业环境变得更加政治化。” Eskelund还提到,当前中国的经济状况正在恶化。“感觉有点像中国经济患上了长期新冠。”他说,在新冠疫情之后,中国经济尚未完全恢复。

因此,前景不容乐观。Eskelund解释道,在中国赚钱变得更加困难,国外的利润率有时更好,这种趋势可能会在未来加剧。许多公司感受到自己正处于一个“转折点”,它们必须决定是继续加大对中国业务的投资,还是寻找其他长期更有利可图的地点。Eskelund估计,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欧盟企业正在观望,等待经济走势的明朗化,并可能重新评估它们在中国的战略。Eskelund强调,北京必须向这部分企业证明,中国仍然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投资地点。

没有撤退的迹象

尽管存在问题,商会没有看到其成员打算撤离的迹象。对于汽车或化工行业来说,中国依然至关重要。Eskelund表示,全球近三分之一的集装箱出口来自中国。“如果你不在中国,或者不继续在这里投资,那么你就不再是一家全球公司了。”他补充道。尽管如此,大约四分之一的商会成员正在重新审视其供应链对中国的依赖,原因是从新冠疫情中吸取的教训以及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解决办法可能是将部分生产转移到印度或越南。

德国工业界也越来越关注在中国的成本和风险。德国工业联合会(BDI)驻中国代表Elisa Hörhager指出,尽管中国市场仍有“机会、潜力和活力”,但总体来看,外国企业的前景正在恶化。

许多公司仍然持怀疑态度。欧盟商会在五月份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512家受访会员企业中,44%的公司对其业务前景持悲观态度,创下历史新高。Eskelund认为,如果北京不采取措施,这一趋势可能会持续下去。汽车行业、金融服务业和医疗器械领域的公司特别悲观。相比之下,化妆品和制药公司则略显乐观。

与欧盟的紧张关系可能加剧

此外,一些观察者对中共中央高层罕见的经济会议结果感到失望。欧盟商会在其报告中指出,此次“第三次全会”重申了制造业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然而,北京试图提升那些已经过度生产但需求不足的技术产能,这导致了与主要贸易伙伴的紧张关系。

例如,太阳能电池板在中国国内找不到买家,因此被以低价倾销到欧盟和美国市场。尽管中国声称正在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需求体系,但欧盟商会批评说,政府并没有明确如何刺激消费。如果中国未能进行重大经济改革,欧盟和中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可能会加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新冠"对经济的影响? 欧盟企业对中国失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