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 发表于 2024-10-7 09:17

德国濒临经济衰退,为什么无法解决其生产力问题

尽管科技不断发展,德国的所谓每小时生产率却在下降。这与员工的懒惰关系不大。



人工智能、数字化、机器人技术——这些工作环境中的技术进步本应大幅推动德国经济的生产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为什么?为了让工作环境更加高效并使经济重新增长,需要做些什么改变?

机器人组装汽车并在生产线上自动运行。员工通过Slack、Zoom和Teams与全球各地的同事进行沟通。德国人只需点击几下,第二天就能将他们喜欢的商品送到家门口,而不必亲自去超市。许多人认为我们变得越来越高效,德国在国际上也以生产力冠军闻名。

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德国经济顾问委员会的成员马丁·韦尔丁在今年6月的一次会议上指出,德国的中期增长前景正处于“历史低谷”,并且“生产力增长不足”。在2000年,生产力增长率接近1%,到2010年下降到0.6%,而今年仅为0.3%。因此,即使全球经济不断起伏波动,德国经济几乎也不会增长。

为什么生产力增长至关重要
这些数据为德国经济未来的前景描绘了一幅悲观的图景。那么,为什么在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家之一,尽管有不断涌现的新发明,生产力却不再增长?是否还有办法扭转局面?

首先必须明白:没有生产力的提高,德国经济就不会增长。根据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索洛的模型,经济增长与生产要素的增加有关。简单来说,每增加一个工作小时或一台帮助工作的机器,经济就会增长。或者,国内生产总值(GDP)可以通过同样的时间内人们与机器生产更多产品来增长,即提高生产力。由于德国的资本投资几乎没有增长,未来劳动人口还会减少,因此提高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唯一途径。

技术飞跃与活力的终结
过去,生产力增长还相对容易。二战后,德国一度一蹶不振。随着大众甲壳虫的生产线启动,更多人接受了更好的教育,五十年代的住房开发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增长。

生产力增长的潜力取决于一个国家在此之前的经济状况——就像房屋经纪人会宣传一座“充满潜力”的破旧房子一样,生产力较低的国家通常拥有更多增长空间。

技术飞跃也是生产力增长的动力之一。1990年代,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极大简化了通信,从而带来了显著的生产力提升。

应优先保障员工而非岗位
然而,2016年,随着生产力增长在整个欧盟已连续多年处于低谷,欧盟要求各成员国成立专门委员会,以提升生产力。此后,经济学家而非工程师开始调整政策,以促进生产力增长。每年,欧洲各地的经济学教授、企业代表和政治家都会聚在一起讨论生产力为何如此低迷,以及如何提高生产力。

“在金融危机和新冠疫情期间,许多德国企业成功地保留了技术人员,以便在需求回升或供应链恢复正常时能立即重新开始生产,”韦尔丁教授表示。然而,这种“人力储备”让其他行业无法获得这些劳动力,而这些劳动力本可以在更具生产力的领域发挥作用。

有时,问题还在于当地缺乏能够大幅提高生产力的行业。韦尔丁表示:“过去生产力增长较快的行业如机械制造和汽车制造仍然存在,但发展不如从前那么有活力。”此外,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加剧了这一现象。“年龄多样化的团队往往更加高效,”韦尔丁说,老员工拥有经验知识,年轻员工则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但随着人口老龄化,越来越多有经验的员工选择提前退休,而年轻员工则难以找到。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合伙人简·米施克也研究了多个国家生产力停滞的问题。他认为应该更容易将员工转移到最具生产力的岗位和行业中去。他说:“重点应放在帮助员工进行再培训和寻找新工作,而不是维持那些长期无法竞争的岗位。”

“目前的投资疲软是可以理解的”
米施克认为,德国需要更多地关注那些增长和生产力更高的经济领域,比如机器人技术和生物技术。此外,人工智能也应应用于各个行业,提升那些生产效率较低的领域的生产力。他表示:“为此,德国需要为国内外投资者创造更具吸引力的回报前景。”

然而,这需要德国的政策框架发生改变。德国的投资不足,工资附加成本不断上升,原因是老龄化人口推高了社会保险费用。此外,关于能源供应和能源价格的未来不确定性也抑制了创新投资。韦尔丁教授指出:“当前的投资疲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所有这些提升生产力的策略,经济专家们多年来已经耳熟能详。他们在生产力对话中反复提出,并在新的研究中重申:人力和机器需要在正确的岗位和行业中发挥作用,员工需要良好的教育,政治家需要让德国对未来投资更具吸引力。然而,尽管这些问题和解决方案多年来一直存在,未来似乎依然如此:讨论生产力比让整个国家更具生产力要容易得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德国濒临经济衰退,为什么无法解决其生产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