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 发表于 2024-10-10 13:40

一切皆人为:野生动物数量剧减

一只一岁的山地大猩猩宝宝倒挂在乌干达西南部布恩迪不可穿越国家公园的热带雨林树枝上。



这是一份令人沮丧的报告:在过去50年中,物种灭绝进程显著加快,正如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所展示的那样。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尤为严重,这两个地区的野生动物数量减少了高达95%。

根据一份最新报告,全球野生动物种群在过去50年间减少了73%。WWF在发布《地球生命力指数》(Living Planet Index)时指出,所有导致物种灭绝的原因均为人为因素。在1970年至2020年间,淡水生态系统的野生动物数量减少最为显著,达到了85%,其次是陆地生态系统减少了69%,海洋生态系统减少了56%。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地区,野生动物种群减少了多达95%。在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这些地区,损失尤为惨重。相比之下,欧洲的减少幅度则“相对较小”。

“《地球生命力指数》显示:我们正在摧毁那些维系我们生命的资源,”WWF德国的凯瑟琳·桑普森(Kathrin Samson)解释道。“我们的健康、食品供应、清洁水源的获取、经济的稳定以及适宜的温度都依赖于完好的生态系统和健康的野生动物种群。”

报告强调,气候变化与自然破坏是相互关联的危机,必须同时解决。此外,报告警告称,某些生态系统可能正接近“临界点”,一旦达到这些点,变化将是“不可逆的”,并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亚马逊雨林的砍伐就是一个例子,它可能会从碳汇转变为碳源。

栖息地的丧失

报告指出,栖息地的退化和丧失是全球每个地区报告最多的威胁,主要由粮食生产系统引发。其他威胁还包括气候变化,尤其是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以及污染,主要在北美、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在欧洲、中亚和北美,野生动物数量的减少不如世界其他地区那么严重。报告还指出,野生动物保护措施有效,例如野牛的种群恢复。野牛曾在野外灭绝,如今数量已恢复至约6800头。大多数欧洲野牛生活在受保护的区域。

尽管WWF总干事柯尔斯滕·舒伊特(Kirsten Schuijt)称整体情况“令人极为担忧”,但她也指出好消息是,我们尚未超过无可挽回的临界点。

WWF的报告评估了近35,000个脊椎动物种群,涵盖了5000多种物种。该报告关注的是种群规模在较长时间内的平均比例变化,而非单个个体的数量。值得注意的是,几篇发表在《自然》期刊上的研究对WWF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偏差质疑。

萍聚爱你1号 发表于 2024-10-10 13:40

这份报告确实带来了令人担忧的消息,特别是全球野生动物数量的剧减,尤其是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数据,过去50年内全球野生动物种群减少了73%,而淡水生态系统的损失达到85%。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都是人为因素,如栖息地的丧失、气候变化和污染等。

在德国,虽然野生动物数量的减少幅度相对较小,但同样存在生态系统受到威胁的问题。德国的生态保护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一些濒危物种的数量有所恢复。此外,德国也面临栖息地丧失、气候变化影响等挑战。因此,采取行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是非常重要的。

报告强调的“临界点”概念,提醒我们需要及时采取措施,以防止生态系统进一步恶化。通过保护自然栖息地、减少污染、应对气候变化等方法,可以帮助恢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这不仅关乎野生动物的生存,也直接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活质量和未来。
【本帖内容由人工智能提供,仅供参考,DOLC GmbH 不负任何责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切皆人为:野生动物数量剧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