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 发表于 2024-10-28 14:26

德媒评论欧盟对中国电动车的惩罚性关税背后的动机

尽管德国政府反对,但欧盟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惩罚性关税的决定仍然落地。此举对德国汽车制造商的影响巨大,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经济影响。那么,这一措施是否也带来了某些积极效果呢?



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曾将德国称为“集体消极情绪的国度”,目前在欧盟委员会决定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征收惩罚性关税一事上,德国的确表现出极大不安。那么,这一决策背后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

根据欧盟委员会的估计,中国品牌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已从2019年不到1%增长到8%,并可能在今年达到15%。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国电动汽车价格较低,平均比同类欧洲车型便宜20%。欧盟委员会指责中国政府对其汽车制造商提供了不正当的补贴,认为这种不公平竞争威胁到欧洲汽车业的生存,进而可能导致工厂关闭和大规模裁员。大众汽车关于取消“神圣”裁员保护和可能关闭两家工厂的公告,更加证实了这一担忧。

所有人都能获得补贴吗?

作为欧洲最高贸易机构,欧盟委员会在关税政策上拥有较大决定权。自2023年10月以来,欧盟委员会对中国的电动汽车行业进行了调查,认为中国政府对其汽车制造商进行了大量“非公平”补贴,例如以低于市场价的贷款、土地或电池原材料提供支持。然而,比亚迪的欧洲负责人斯特拉·李近期表示,政府的补贴面向所有制造商开放,特斯拉在上海也曾利用了这些补贴。至于德国制造商在中国是否同样获得了补贴(所有德国车企均在中国有生产设施,仅大众就拥有39家工厂、雇佣9万员工),目前没有官方信息,但德国车企在该问题上的“沉默”不言自明。

广泛的反对声音

为弥补这种补贴带来的竞争优势,欧盟自11月1日起实施了为期五年的惩罚性关税,针对每个制造商按其推测的补贴规模进行单独计算。在德国,政府和汽车行业协会VDA均反对此举,他们担心此举可能引发与中国的贸易战,进而导致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采取反制措施。

所有德国汽车制造商及其全球供应商巨头也反对此关税。原因显而易见:去年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BEV)数量达13万辆,占德国进口电动汽车的近一半。然而,这其中过半是德国制造商从其中国工厂的自有进口。而这一进口规模还要面临对中国出口的24.1万台德国高端燃油车的风险。

法意反对德

尽管作为欧盟人口最多的国家,德国对关税投了反对票,但反对关税的票数不足。包括法国和意大利在内的十个欧盟国家支持了对中国电动车征收关税。那么,关税的影响有哪些?

欧盟的惩罚性关税对德国汽车制造商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进口的电动车在国内价格大幅上涨,使本已疲软的国内电动车销售更加低迷。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政府可能采取的反制措施,德国制造商在中国燃油车市场(虽该市场已逐渐缩减)中的利润也可能受到威胁。例如,今年8月在中国,电动车销量首次超过了燃油车。中国政府也宣布,若与欧盟的谈判未达成协议,将对进口排量超过2.5升的燃油车征收关税。

一旦贸易战爆发,从经济角度看,德国受影响最大,因为德国在欧洲经济体中对中国的依赖性最强,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方面。

理论上……

这些惩罚性关税似乎完全违反了经典的自由贸易理论,即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只要两国各自生产其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行交换,双方都能受益。

这在18世纪是合理的,但在21世纪则很有限。彼时并没有原材料依赖、国家主导的电动车经济政策,也没有大国企业通过国家支持实施全球市场渗透和排挤战略,以实现几乎相同的技术和质量但大规模经济效益的目标。

可以说,那种葡萄牙生产葡萄酒、英国生产布匹并相互交换的互利时代已经过去了。直接而言,中国如今能够生产几乎所有商品,并且比其他国家更便宜,除了少数商品如香蕉和菠萝。

一个彻底放开的“黄龙”可能会打击竞争对手!因此,今日的欧盟惩罚性关税更应被视作一个信号和保护性关税的典型例子,是一种权宜之计,而非经济学上的福利最优选择。关税的有效期也应有限制。在此期间,欧洲汽车产业获得缓冲期,以适应未来来自中国汽车的竞争。欧洲汽车产业不应长期依赖保护性关税,而中国的汽车制造商也不应依赖“非公平”贸易行为和补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德媒评论欧盟对中国电动车的惩罚性关税背后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