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性的后果”即将到来:美国企业准备迎接关税大战
数月来,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在竞选中频繁提到全方位加征关税。经济学家警告称,这将导致通货膨胀和就业减少。企业则纷纷采取措施,试图应对即将到来的冲击。在一段大选日前广泛传播的视频中,一位特朗普支持者向记者解释了他为何支持关税。他表示自己卖T恤,征收关税后就不会再有廉价进口商品了。“企业支付关税,而不是我们。”记者对此反驳称:不是中国承担关税,而是“我们在商品抵达美国后承担”。该支持者明显感到惊讶。当被问及如果成本上升是否会保持价格不变时,他犹豫了一下,回答说:“消费者会承担这个费用。”
共和党的竞选纲领对此描述得不同。纲领称“对外国商品加征关税,同时降低工人、家庭和企业的税收”。然而,经济学家几个月来一直警告称,如果特朗普在任期内实施其计划,这将相当于一项间接的消费税,而这可以通过行政命令发布,无需国会批准。其结果是价格上涨,即通货膨胀。而上周大选失利的民主党候选人、副总统卡玛拉·哈里斯已深知,选民对价格上涨极为敏感,即便反应有所滞后。
特朗普之所以获胜,部分原因在于他的核心竞选口号承认许多美国人面临“负担危机”。一些美国企业主在共和党获胜的消息传出后立即着手应对。例如,有些企业尽可能从国外下单并囤货,以避免将未来的关税费用直接转嫁给消费者。
“我们要尽量多买”
一家鞋业公司的老板告诉《纽约时报》,他立刻联系了中国的供应商,并额外订购了3万双鞋:“他们生产多少我们就要多少。”其他公司则探讨了将生产转移至中国以外国家的可能性,或已开始实施此类计划。据报道,无论是柬埔寨、越南、巴西,还是其他国家,只要特朗普实施他的承诺,这些国家的进口关税都会低于中国。
目前,美国已对进口商品征收大约2%的关税。但这与共和党在竞选中提出的关税相比微不足道。特朗普将于1月20日宣誓就职,他宣布计划对所有进口商品征收10%到20%的关税,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60%的关税,对墨西哥进口商品征收25%到100%的关税,甚至对将生产转移到墨西哥的公司征收200%的关税。
这听起来像是历史的重演。通过关税为国家提供收入并减少个人税收,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做法,当时美国尚未征收所得税,国家收入大部分依靠进口税。然而那时的政府开支也远少于现在。
此外,还存在其他国家采取报复性关税的风险,例如欧盟、印度、墨西哥或中国。这在特朗普的首个任期内就曾发生过。当时,美国对钢铁和铝征税,中国则对美国的农产品加征关税。由于农民收入下降,美国政府不得不为其提供财政补助。而钢铁和铝的产量几乎没有变化。
尽管如此,当选总统特朗普仍对此表示热情。他在选前的一个经济论坛上表示:“对我而言,关税是字典中最美妙的词汇。”他承诺将实施“史上最高的关税”。根据他的理论,这样可以一举数得:首先,减少税收负担;其次,保护甚至扶持本国工业;第三,施压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
特朗普与经济学家对立
经济学家对此持反对意见。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在《外交事务》上撰文称,“特朗普的激进政策将对美国企业、工人和消费者产生灾难性影响。”根据该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收入较低的一半人群的购买力将下降约3.5%。除了通胀,其他后果包括工业和农业领域的生产和就业减少。对于2018年和2019年的正面预期已“被证实为错误”。美国经济将遭受“重大附带损害”。
此外,多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选举前也曾警告特朗普的计划。尤其是大型企业将受到影响,包括分析师列举的Nike、连锁超市Walmart、家居建材连锁Home Depot和Lowe's、Target、Starbucks,特别是Apple和Microsoft。对于科技公司来说,将生产迁出中国是一项漫长的过程。未来美国政府可能对某些企业网开一面,尤其是那些在特朗普青睐下的公司。
来自共和党首个任期的对华进口商品关税依然有效。总统拜登还对电动车征收100%的关税,以保护本土汽车产业,同时要求其转向非内燃机生产。这一临时保护措施旨在帮助美国汽车制造商转型,不被中国竞争者挤出市场。如果特朗普的未来政府如承诺般取消这些要求,将继续保留扭曲的保护主义竞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