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兰风笛 发表于 2005-10-20 02:10

西安传统文化ZT

唐诗:


   【唐诗】唐长安城是唐代全国文化中心,也是唐代诗歌的中心。唐诗中开宗立派的知名诗人,无一不是从长安走向全国或从各地来到长安。李白、杜甫、白居易、陈子昂、孟浩然、王昌龄、王维、高适、岑参、元结、韦应物、孟郊、李贺、元稹、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贾岛、杜牧、李商隐等,都是闪耀在唐都长安诗坛上的璀璨明星。他们的不少诗篇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描绘了长安这座世界名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这些诗篇犹如一幅唐代长安的瑰丽画卷,成为长安的"史诗"。初唐四杰中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等是早期代表作。王维一直在长安做官,晚年退隐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悠闲生活。他的《渭川田家》、《终南山》、《过香积寺》和田园组诗《辋川集》等诗中有画,真切描绘了长安郊区的风土人情。杜甫因久居长安南郊少陵原故称"杜少陵"。其诗结集为《杜少陵集》,反映了唐代长安由盛而衰的社会面貌。"诗仙"李白也曾被召来长安,供奉翰林。曾在兴庆宫沉香亭前为杨贵妃挥笔写下"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等3篇《清平调》。中唐诗人白居易的诗歌更像是一幅长安的全息摄影作品,如《长恨歌》、《卖炭翁》等。另外还有不少描述长安人文景观的诗作,如高适的《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岑参的《登总持阁》、李贺的《过华清宫》、刘禹锡的《曲江春望》等等。

苏格兰风笛 发表于 2005-10-20 02:10

长安乐舞:

【长安乐舞】早在周代,今西安地区就出现了规模宏大的宫廷乐舞机构。西汉时期,随着经济发展,艺术繁荣,宫廷和民间舞蹈蓬勃兴起,中外乐舞汇集长安。汉武帝时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官方音乐机构--乐府,由著名作曲家李延年负责。他结合由张骞出使西域带回长安的胡乐谱写了28支名曲,现存下来的有《黄鹤行》等10支。当时使用的乐器有传统的打击乐器、管弦乐器和西域传来的箜篌、羌笛等乐器。随着西域音乐大量传入长安,伴之而来的是西域舞蹈在长安的流行,并开始与原来的宫廷舞蹈糅合在一起。十六国战乱和北朝民族大融合客观上给中原的音乐舞蹈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再加上边疆各族和西域艺人的大量流入,传统与外来因素得以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形式的唐代乐舞。唐代宫廷舞有两大类:健舞矫健刚劲,有剑器、胡旋、胡腾、柘枝、阿辽、大渭州、大摩支等;软舞优美柔婉,有六幺、凉州、乌夜啼、回波乐、兰陵王、借席等。长安城民间流行"曲子"、"变文"和"踏歌"。"曲子"等是可以单唱也可以器乐伴奏的"胡夷里巷之曲",由乡间民歌或边地胡曲加工提炼配以新词而形成。长安城的佛教寺院,还是说唱音乐--"俗讲"的发源地。"俗讲"又称"变文"。"踏歌"则是一种民间集体舞蹈。长安里坊之间,每逢正月十五、八月十五之夜,妇女们挽手结队,口唱曲子,踏地为节,且歌且舞。近年来,西安地区的艺术家们创作了许多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的优秀舞蹈作品,其代表作是陕西省歌舞团创作的《唐长安乐舞》和《仿唐乐舞》,后者便是移植周至县独有的民间古乐--集贤古乐而成。长安县的何家营鼓乐也是西安地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演奏曲目有唐、宋、元、明、清各代曲牌。

苏格兰风笛 发表于 2005-10-20 02:11

秦腔:

【秦腔】戏曲剧种。一般认为是出自陕西、甘肃的民歌小曲,由民间流行的弦索调演变而成,起源于唐、宋年间,经明、清两代发展,演变成现在的表现形式。陕西、甘肃一带,古称秦地,故称秦腔。秦腔以"慷慨激昂,苍劲悲壮,宽音大嗓,直起直落"为特征。秦腔在陕西境内,根据不同语言特色和生活习惯,又分为东、中、西、南4路。东路秦腔又称东府(同州府)秦腔、东路戏、同州梆子,道光咸丰时期,达到全盛,到民国时几乎绝迹。同州梆子流行于华县、华阴、潼关、合阳、大荔(同州)等地,唱腔具有"直起直落又复婉转"特点,分欢音、苦音,板路有塌(慢板)、滚(滚白)、代(紧打慢唱)、尖、摇等5类。1979年,成立同州梆子剧团。西部秦腔又称西府(凤翔府)秦腔、西路戏,流行于凤翔、宝鸡、岐山、眉县、陇县一带,唱腔分欢音和苦音两种,具有感情丰富、表演细腻的特色,唱腔板路同中路秦腔没有分别。秦腔流入陕南,受到川戏和汉二簧的影响,演变为汉调桄桄,流行于汉中、安康地区,也称南路秦腔。它既有高亢激越,又有柔和婉转的特色,唱腔板路有二流、慢板、尖板等多种,又有软、硬、快、慢之分。现有南郑县桄桄剧团。中路秦腔又称西安梆子、西安乱弹。现在东西两路戏基本上已被西安乱弹所代替。清初秦腔传到北京。乾隆年间,秦腔达到鼎盛,当时西安有36个秦腔班社。1912年,李桐轩、孙仁玉等人在西安创办易俗伶学社,开创了秦腔发展史上的新纪元。1916年创办的有长庆社、三意社,1938年创办的有集义社、尚友社,它们演出《还我河山》、《三滴血》、《鸦片战记》、《大烟魔》等宣扬爱国主义精神、针砭时弊的剧目。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不少秦腔剧作者和演出团体,创作、改编和演出了大量现代戏和历史剧。1949年后,整理改编的剧目有《游龟山》、《游西湖》、《赵氏孤儿》、《三滴血》、《打柴劝弟》,现代戏《西安事变》。西安秦腔吸取东、西两路秦腔的长处和京剧等外来剧种的优点,唱腔从高亢激越趋于柔和清丽,身段表情由粗犷豪放趋于精致细腻,既保持原有风格,又融入新的格调。秦腔的唱腔分为欢音和苦音两类,各自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欢音长于表现喜悦、爽快的情绪;苦音长于表现悲伤、凄凉的情感,可依据戏剧情节和人物的需要加以运用。秦腔音乐属于板腔体音乐,主要有三部分:唱腔的板腔体、伴奏性的曲牌音乐、打击音乐。板腔是秦腔在音乐上的最主要标志。秦腔唱腔的板式节奏基本上有四种: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无眼、无板无眼。三眼板的速度较慢,多用于抒情性的场面;一眼板的速度较快,适用于对话和叙事;有板无眼的节奏,更多用在情节紧张、冲突激烈的场面;无板无眼是用在情节特别激动不受任何音乐约束时的散板形式。另有花腔(或叫彩腔),用一种假声的"二音"演唱,"衣"字拖腔。在苦音唱腔中用的有"软连三环"、"苦中乐"、"哭腔子",在欢音中用的有"硬连三环"、"麻鞋底"、"十三腔"(或称十三梆子)等。秦腔的伴奏乐队分文武场。文场乐器以呼 胡(或称板胡)为主乐器,还有三弦、月琴(四弦)、京胡、唢呐、笛、大号等;武场为打击乐,有指板、干鼓、暴鼓、战鼓、钩锣(大锣)、手锣(小锣)、马锣、大煽子(大钹)、小煽子(小钹)等。秦腔的脚色分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又称"十三头网子"。秦腔演员不只重唱,也重工架、特技,如趟马、拉架子、担柴、担水、喷火、扑跌等表演也都十分考究。经常演出的剧目有《玉虎坠》、《火焰驹》、《铡美案》、《蝴蝶杯》、《三滴血》、《游西湖》、《双锦衣》、《庚娘传》、《周仁回府》等。现在西安市有市属四个秦腔剧团和县属六个秦腔剧团,市属剧团为西安市秦腔一团(尚友社)、西安市秦腔二团(三意社)、西安易俗社、西安市五一剧团。

苏格兰风笛 发表于 2005-10-20 02:12

长安画派:

【长安画派】国画艺术流派。50年代,西安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石鲁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主张。在他的倡导下,一批优秀的国画作品相继问世,赢得了画坛重视,被誉为"长安画派"。该画派写生活感受,特别是把黄土高原的景色、普通人民的生活深入细致地刻画了出来。重笔墨情趣,作品体现北方民族粗犷、豪放、古拙、质朴的性格风貌。代表画家有赵望云、石鲁、何海霞、方济众等,在艺术创作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所建树,形成了颇有实力的画家群体。长安画派的新一代画家也人才济济。


户县农民画:


      【户县农民画】1958年,活跃在甘峪水库和太平炼铁厂工地的一些爱好美术的户县农民,一边劳动一边绘画,逐步形成一支有组织的农民画家队伍。1981年成立户县农民画协会。到1983年底,农民画作者发展到1906人,其中骨干作者有200多人,遍及400多个村,有45名农民画家被吸收为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1990年户县农民画作者发展到2112人,其中骨干作者300余人。30多年来,创作美术作品18870余幅,在国内外报刊发表15000余幅,出版画册六七种,拍摄新闻记录片六七部,并在国内23个省(市)及美、英、法、日、德、瑞典、瑞士、澳大利亚、新加坡、荷兰、马来西亚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展出。农民画作者有10人出国访问,有9000多幅作品被外宾购买,价值40多万元。1988年文化部命名户县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户县农民画清新、自然、明快、烂漫,多用写意、夸张、变形的技法,想像力丰富,有着与专业画家迥然不同的独特的构图和情趣。

artigpp 发表于 2005-10-20 13:02

感谢斑竹弄到这么多好东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安传统文化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