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耐人寻味的民间小故事
作者:头条串门小可爱一、得寸进尺
在一个暴雨倾盆的夜里,一位赶路的货郎,走进帐篷准备歇脚,随行的驴突然把嘴伸进帐篷里,对他说:“主人,外面雨太大了,我能把嘴伸进帐篷里避避雨吗?”
好心的货郎说:“可以,没问题。”
于是驴把嘴伸进了帐篷,过了一会儿,驴又央求道,能让我把鼻子也伸进来吗?
货郎想了想,觉得占不了多大地方,就同意了,驴把鼻子也伸了进来。
没过多久驴接着说:“我能把耳朵也伸进帐篷里吗?我的耳朵不占地方。”
货郎说:“那你就把耳朵也放进来吧!”
货郎往旁边挪了挪,给驴腾出些许空间,不一会儿驴又开口了,我这样还是会把雨水带进来,不如我整个脑袋都进来。
虽然帐篷空间有限,但善良的货郎还是说:“虽说地方不大,不过你可以试试挤一挤也行。”
听到主人应允,驴兴奋地把整个脑袋塞进了帐篷,但帐篷一人一驴实在拥挤。
驴说:“看样子这帐篷容不下咱俩,你身量小去外面,这样就不挤了。”
最后驴把货郎挤了出去,独自享受干燥的帐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善良要有尺度,也要有原则,帮助他人要设定底线。
一味的迁就,只会让自己陷入困境,毫无保留的善良,在他人眼中可能就是软弱可欺。
二、本性难移
蝎子要过河,就对河里的乌龟说:我想到河对岸去,可我不会游泳,你能驮我过去吗?”
乌龟说:“我不能驮你过去!”“为啥?”
“因为你有毒钩子,如果我驮你到河中间时,你夹我,我就完了。”
听到乌龟的话,蝎子笑着说:“你驮我到河中时,你出事了,我不也得落水吗?”
乌龟一想,觉得在理,就驮起了蝎子。当他们游到河中心时,乌龟突然感到一阵剧痛,接着就无法游动。
乌龟用尽最后一丝力气问道:“你为何要害我?”蝎子答道:“谁要害你呀?我这纯粹是本能反应。”
说完,两个小家伙就沉入了河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帮助他人之前,一定要认清对方的本质,否则你的善良换来的可能不只是失望,甚至会让自己陷入绝境。
三、学会拒绝
小赵在一家裁缝铺当学徒,每个月工钱寥寥无几。
有一天,同乡的小钱来探望他,晚上吃饭时,小钱选了一家高档的饭馆。
看着饭馆的豪华布置,在瞅瞅菜单上的高价,小赵心里忐忑不安,自己攒了许久的钱恐怕要花个精光,而且未来几个月的生活都没了保障。
但碍于面子,他什么都没说,几杯酒下肚,两人聊得十分畅快,吃完饭小赵叫来伙计结账,伙计说账已经被他的朋友结了。
走出饭馆后,小钱对他说:“我知道这一顿饭若由你付,你那点积蓄就没了,这顿饭不是要让你为难,而是我马上要去远方了。
临走前我送你一句话,超出自身能力的事要懂得拒绝,祝你未来一切顺利!”说完两兄弟紧紧相拥。
这三个故事听起来不长,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不要对贪得无厌的人仁慈,不要帮助可能危害你的人,不要勉强去做力不能及的事。
民间故事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口头流传:民间故事最初是通过口头讲述的方式在民间流传的,因此它们通常具有口语化、简洁明了的特点。
反映民间生活:民间故事往往反映了民间的生活、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想象力丰富:民间故事通常充满了想象力,包含了各种神奇幻想的元素,如神话、传说、魔法等。
教育性:民间故事往往具有教育意义,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传递了一些道德伦理和生活智慧。
地域性:不同地区的民间故事往往具有不同的特色,反映了当地的文化历史和地理环境。
多样性:民间故事的类型非常丰富,包括神话、传说、寓言、童话、笑话等,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贴近生活:尽管民间故事中有不同程度的幻想成分,但其主题、角色与主要情节都符合故事传播时的生活逻辑。
泛指性: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人公姓名往往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注重关键性情节的交代,而不做面面俱到的细节描述。
类型化: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大多是类型化的,同一母题会表现为多种异文,但贯穿于多种异文中的根本要素相同而又定型的故事框架称为“类型”。
民间故事的起源和历史背景:民间故事产生的时代晚于神话与传说,它是人成为客观世界的主宰之后产生并长期存在的文体。
尽管内容中有不同程度的幻想成分,但都着眼于、立足于现实生活。
民间故事的传承方式:民间故事的传承活动是民间自发进行的,没有固定的时间与场所。传承线路主要是家族传承和社会传承,具有民间故事传承人。
图文信息来源网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