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1-10 18:17

AI是一种态度

作者:微信文章
使用AI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了,课堂讨论,平时作业,期末结课,毕业论文,到处都有学生使用AI的痕迹。只需要输入指令,一键生成,复制粘贴,作业搞定。

学习不再是一个过程,而是一个只需要输入指令得到的结果。

作为AI作业的重灾区,理论和文字类课程真的是首当其冲。我对于AI的态度一开始也是开放式的,可以用,但别太狠。框架可以有批判性地使用,内容细节需要自己填充——后来才觉得这是多么理想的观念。

在有些学生的眼里,“可以用”就代表了“畅通无阻”,复制粘贴,连一个AI的分隔符都懒得删去。甚至是老师告诉了你回答框架是什么,学生的答案直接挪过来的还有这样的字眼:“根据您的提问,以下答案是……”

国外包括美国以及澳大利亚等大学课堂对于AI的使用要求是:明令禁止。大学教授让学生提交的论文,必须自带AI检测报告。或者教授一旦疑心学生论文有AI嫌疑,直接驳回。当然学生也苦不堪言,因为所谓的AI检测软件并不能特别准确地检查出这篇论文是否使用AI,有学生自己写作的反而被检测出是AI,只是因为逻辑规范,语言流畅。

但有趣的是,我们的作业还没到用AI检测的地步,只能靠“我的眼睛就是尺”,作业里的AI味真的非常明显。



在毕业论文中,我的要求从“AI可以适当使用和参考”变成了“AI痕迹较重打回重写”,但是在课堂教学里,情况就复杂得多。

如果是作业允许AI使用,那么使用标准是什么?界限是什么?每个学科甚至每个课程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际上在我们理论和文字类课程中,最常出现的是问答题,框架基本就是知识理论框架,并不存在还需要AI搭框架。

而案例分析的部分,本来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过程,如果连这部分都需要借助AI来回答,这个练习就属于白费。作业最宝贵的是思考,能展现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但是如果人允许最宝贵的地方用AI生成,就是放弃脑力锻炼过程。所以这么一来,开放式问答题就应该是AI使用的禁区。

当然,如果采访、通讯、文案类作业用AI,基本上属于妥妥的欺骗了。它像毒品一样,不用也罢,用起来可能比有些文笔差的学生自己写的还顺畅。这些文体和体裁直接输入就能得到结果,1分钟生成,老师还得花10分钟给你看。

但是对文字敏感的人来说,这些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机器感十足。人写出来的东西,是有情感有态度也有风格的,但是丢给人工智能,它只能告诉你正确,却非常生硬、尖锐和冷漠。

这么看来,标准和界限在现实中,还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总有人会越过界限,寻找捷径。




如果是作业不允许用AI,也只会威慑一部分认真的学生,剩下的一些本来就准备浑水摸鱼的学生也有投机取巧的心理,作业可以交,依然交AI作业,假装是自己写的。现实中老师的许与不许都只是个表象,反正最后都是AI老师说了算。

作业允许不允许学生用AI,都会回到理想化和现实剧烈冲突的无奈中,甚至反观到学生个人本身对作业、对课堂和对老师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中。它并不是简单的“AI使用问题”了。

过度使用AI根源恐怕还得做个问卷调查分析一下了。我的假设是动机问题,学生使用AI的程度和他自身对课程和作业的感兴趣程度是非常相关的。他认为这个课程对他未来就业有帮助,作业非常重要,他自然会用尽一切办法做好作业。反之,他则会敷衍了事,Ai生成一个作业便罢了。

但我的假设也仅仅是假设。说不定学生在互联网大浪潮的影响下摆烂躺平,没那么复杂的原因,仅仅是懒罢了。毕竟短视频短剧游戏等等都能提供更高的情绪价值,这些艰深复杂抽象的题目丢给AI两分钟搞定以后,又潜入虚假欢乐的互联网世界里去了。谁也别想把我叫醒。

往深了挖,更多的是技术加持和大环境低迷的影响。但话说回来,如果有学生用AI敷衍课堂和作业,但是他空闲的时间是在往创新创业方向发展,并有所成就和获益,时间是没有浪费的。我是尊重这样的选择的。

听钱婧老师的播客,她说互联网的东西太浮躁太焦虑了,我们是不是应该受这些风气的影响,整天就在焦虑愤怒浮躁中想太多而什么都不做,还是说我们就脚踏实地一步步把自己想做的、当下的事情做好。




课堂管理中,我并没有想到更好的办法。老师的个体是薄弱的。对于一眼假,过度使用Ai的同学,我只能以低质量作业来对待。而有认真思考如何利用AI把作业变得更完整,并加入自己思考的同学,我才能用高质量作业的态度来对待。

可惜的是,现在学生用AI,大部分都是复制粘贴。

有老师会用AI示范答案生成,然后把它和标准答案对比,让学生分析两者的差异。这种方法也许适用于优秀学生,但并不适用于中等以及以下的学生。对于后者来说,这简直就是为他们递了一把有用的万能钥匙。因为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批判能力是有限的,在他们眼里,生成的答案已经八九不离十了,“工具我拿走了”,而往往并不会抓住老师良苦用心的重点在“对比差异”上。




用不用AI,用多少AI,是每一个个体的决定。我们常说成年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选择了无节制地使用AI而代替了思考,同时也把自己未来发展的更多可能性丢掉。在及时行乐的短视频直播时代,可以选择和时代一起沉沦,也可以选择清醒自持地做点什么,如果感到迷茫,那么把当下的一个作业做好,一堂课上好,也是一种微小的成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是一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