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一夜闪崩4%,巨头财报暴雷第一响来了!
作者:微信文章打脸来得如此之快,前一个交易日还在大喊我已经踏空科技股暴涨的小黑粉,昨天再次遭到了迎头痛击,而银行则继续表现极其稳健。纳指即使在台积电财报的带动下,开盘也就涨了0.09%,然后就上演了单边跳水,几大巨头普遍收跌,AAPL更是暴跌4%。下半个月第一个交易日,科技股就给出了警告信号。
我们一直强调,美股真正的风险在下半个月,而且是存在三大风险:特朗普入住白宫、美联储议息会议和巨头财报。这三大风险很早就开始提醒了,结果因为指数暴跌7%之后,反抽了2%,竟然就涌现出了一群大喊踏空的朋友,甚至还有人说,「银行股过去一个月涨的比科技股好,这只是踏空科技股后的狡辩」。
很多人是只喜欢看一天涨跌的,最典型的应该就是TSLA,在前天暴涨8.04%后,有人说TSLA过去一个月天天都在暴涨,他错过了好多机会。其实过去一个月,TSLA是从488美元跌到了413美元,高位回撤了15%,但在这一个月的下跌过程中,确实有几个交易日涨幅很大。
12月24日暴涨7.36%,1月3日暴涨8.22%,1月15日暴涨8.04%,大部分人只记住了TSLA这三天的暴涨,而忽略了每次这种单日逼空暴涨之后,TSLA紧接着都要连跌好几天,并且再创新低,TSLA的股价也就是这么一路慢慢阴跌下来的。暴涨都是很容易被记住,但下跌却很难让人印象深刻。
我记得去年7月的时候,我当时预测美股要迎来一波10%左右的回调,最后美股高位暴跌16%,自认为当时的预测挺准,但在这个下跌的过程中,我每天都被人说成是大反指,而这只是因为7月22日纳指涨了1.56%和7月31日纳指涨了2.64%。一些人只看到了这两天的暴涨,却忽略了整个7月美股都在下跌的事实,这其实就是人性。对于科技股,我昨天的文章就已经说的很明确了,我们没有因为周三科技股的暴涨,就重新把科技股买了回来。因为之前减仓就是因为担心下半个月的三大风险,指数高位回调了5%,本身就已经躲过了一轮下跌,即使下半个月科技股表现不错,但只要上涨幅度低于5%,你就不能说别人预测错了吧。
现在我要再增加一大风险,那就是日本可能会在24号加息。根据最新调查,近四分之三的日本央行观察人士预测日本央行下周将加息,反映出在央行行长值田和男表示其董事会将讨论此举后,预期有所上升。
调查显示,在 53 位经济学家中,约有 74% 的人预测日本央行将在 1 月 24 日为期两天的会议结束时加息,高于上次调查的 52%。约有 23% 的人预计日本央行将在 3 月份加息。知情人士本周早些时候透露,只要特朗普回归不会引发太多负面意外,日本央行官员就有很大的可能性加息。上周,日元兑美元汇率跌至六个月低点,接近 160 的关键关口,随后在对日本央行利率调整的预期升温的推动下,本周日元兑美元汇率缩减跌幅。滨银综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 Eiji Kitada 表示,“日元接近160将促使日本央行再次加息。”日本一旦加息,那必然会影响日元美元的套利交易,这个威力有多大,去年7月底我们已经见识过一次,当时纳指直接暴跌3天,那3天的跌幅分别是2.30%、2.43%和3.43%,尤其是8月5日那天,纳指开盘更是暴跌6.35%,如果不是美国那边紧急叫停日本央行的后续动作,美股就此进入熊市也未尝没可能。长期以来,美国在国际金融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国债发行一直是全球金融市场的焦点。每当美国发行新国债,日本总是迅速响应,积极购入,这种默契的行为营造出了美元抢手的表象,从而吸引其他国家纷纷跟进购买美国国债。这一现象的背后,反映出美日之间在金融领域的紧密合作与相互依存。美联储持续给美元加息,其目的在于吸引国际上的热钱回流美国以获取更高的利差收益的同时,拉爆当初那些低息借贷美元的国家的实体经济。这一策略在一定时期内确实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美国,为美国金融市场注入了活力。然而,这种资金流动并非完全基于实体经济的需求,而是受到利率差的驱动。与此同时,此前有众多投资者利用日本的低息甚至零利息贷款,将资金兑换成美元,存入美国银行以获取高达 5%的利差。当日本宣布加息时,整个局面瞬间发生了逆转。那些依靠从日本低息贷款到美国吃利差的投资者和机构,为了降低损失,不得不匆忙将存于美国的资金抽回,以偿还在日本的贷款。这一突然的资金回流就会导致美国金融市场,特别是股市的流动性急剧紧缩。在股票市场中,资金的流动是影响股价的关键因素。当大量资金迅速撤离时,股票需求下降,卖压增大,股价自然会大幅下跌。原本因资金流入而繁荣的美国股市,瞬间陷入了资金短缺的困境,股价暴跌也就成为了必然的结果。如果下周日本央行加息的话,会不会引发去年7月底的那一轮抛售,我们暂且不得而知,但这确实是一个不确定性的风险。很多时候预测规避风险,不一定风险最后就会来,但你不能等结果出来之后,反过来去嘲讽别人规避风险的行为是反指。股市里面充满着的机会,本金安全却永远排在第一位,事后诸葛亮那每个人都是股神了。美国消费开始慢慢下行了,12月零售销售环比上涨0.4%,低于预期的0.6%,前值为0.7%,主要因为建筑材料和食品服务拖累,但汽车销售强劲。不包括食品服务、汽车经销商、建筑材料商店和加油站的控制组销售额(用于政府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商品支出)在12月增长了0.7%,为三个月来最高。消费增速放缓,这应该是经济衰退的前兆,因为12月可是假期购物季,今年更是各种低价促销,结果增长低于预期,对于接下来零售股的财报,可能大家需要谨慎一些。一些零售商正在考虑提高价格,以应对特朗普下周上任后对进口商品征收的高关税,后续消费可能还会加速下滑。银行股昨天走的相当稳健,MS、JPM和GS三大投行都维持了前一天的上涨,甚至还创了历史新高。相比科技股的波动,银行股真的就是稳稳幸福,每天没啥波动,但却在缓慢上涨。几大投行的财报基本都出来了,基本面相当的稳健,大概率是比科技巨头接下来的财报好那么一点,所以仍然具有很高的配置价值。
银行板块还有一大利好,那就是今年会加速回购。由于对监管的担忧,华尔街最大的几家银行多年来一直囤积资本,而如今它们以股息和回购的形式向股东提供了三年来最多的回报。汇编数据显示,美国六大银行2024年通过派息和回购股票向股东返现超过1000亿美元,这是自202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也是自新冠疫情前以来,这些公司向投资者支付利润的最大比例。
在经历了过山车般的监管期后,更大规模的回购和股息现在又回到了谈判桌上,此前银行在2021年实现了创纪录的盈利。然而,次年,严格的美联储压力测试在2022年下半年为银行踩下了刹车,对更严格的资本规定的担忧在2023年浮出水面。对于美国最大的金融公司来说,目前的情况看起来更加乐观。特朗普政府可能会以减少或取消迫使银行在账面上持有更多资本的计划的形式带来一波缓解,这应该会释放现金,让银行发放更多贷款,并向股东提供更多资金。
台积电昨天收涨3.86%,这不是好的现象,毕竟盘前可是一度涨了接近7%,昨天TSM开盘基本就是最高点,一整晚都在出货。这公司经常是一月份发完财报,股价都会迎来阶段性的高点,大家可以去复盘过去几年1月发财报后的走势,这足以引发你的重视。
昨天的最高点是221.95美元,前高是222.20美元,这是精准的控盘,刚好没能突破阻力位,妥妥的就变成双顶了。台积电之所以业绩下滑,主要还是因为来自AAPL那边的利空。作为苹果的重要供应商,台积电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的智能手机销售将环比下降近6%。作为苹果设备生产核心芯片,台积电将此次下滑归因于季节性因素。此外,台积电表示,其第四季度超过一半的收入来自AI芯片,而非以往占据最大份额的智能手机业务。苹果昨天某种程度上也是被这个预期给带崩了,单边暴跌4%,创下自去年8月5日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这一表现也与多篇关于苹果iPhone在中国销售疲软的报道密切相关。截至目前,苹果股价已较去年12月的近期高点下跌近12%,成为2025年迄今表现最差的七大科技股之一。市场研究公司Canalys在周四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苹果在2024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销量排名已滑落至第三位,不及本土厂商vivo和华为。根据该报告,苹果去年在中国销售了15%的智能手机,总量为2.84亿部,同比下降了17%。与之相比,vivo和华为的销量则实现了强劲增长。这两个消息,其实本不至于让AAPL跌这么多,毕竟过去一个月已经回调12%了,但为什么昨天被击穿了230美元的关键支撑,这背后主要还是因为国补的消息。新的国补政策主要是针对售价不超过6000元的手机,iPhone只有16 128G版本满足国补的条件,也就是说iPhone 16这一代几乎所有的产品都不享受国补。接下来iPhone势必还要大幅降价,你本身就因为竞争不过国产手机品牌,销量下滑了25%,现在竞争对手们还能享受500元的国家补贴,那肯定更加竞争不过了。接下来的AAPL只有大幅降价,那这对利润肯定又是不小的影响。我觉得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吹了一年多AI可以带动销量增长,结果屁用都没有。知名苹果供应链分析师郭明錤对此表示,他预计2025年上半年iPhone出货量将同比下降6%,其中第二季度的降幅最大。他指出,苹果的AI系统“Apple Intelligence”尚未在中国推出,这未能刺激iPhone的需求增长。郭明錤在报告中写道:“没有证据表明Apple Intelligence能够促进硬件更换周期或服务业务增长。”
指数现在其实没啥变化,仍然在下降通道里面震荡,其实我也挺纳闷的,前天为什么稍微一涨,很多人就大喊已经反转了,殊不知趋势并没有变化。周三突破站稳50日均线,昨天再次跌破,这已经变成了假突破,这种走势往往意味着后续还有一轮下跌。纳斯达克在18450的位置有个比较大的缺口,按照美股逢缺必补的原理,有理由相信还有进一步的下跌空间。我们仍然不会在科技股上投入太多仓位,巨头的财报都没发,现在着急买进去,实际上意义也不大,因为那基本相当于是在赌财报了。如果你特别看好这季度巨头的财报,那当我上面的所有分析都是废话。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