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客科技 发表于 2025-1-29 12:54

AI来了,码字的我们何去何从?

作者:微信文章


AI来了,码字的我们何去何从

大过年的,我第一个装的APP是目下正火的DEEPSEEK。对于新事物,我的触觉不算敏感但也不排斥,而且因为好奇心旺盛,总想亲自试用一下,不愿人云亦云。

半年前下了豆包,弄了几个智能体玩玩,码字时偶尔想不起哪句话的出处或者哪个作者的书名,我也会在豆包上搜索。

但我总是抱着相对谨慎的态度。

记得有一次我在豆包上问某一句名人名言,豆包告诉我是A作家说的,我又问是A作家的哪篇文章中有提到。豆包居然又说是B作家说的,我再追问。豆包被我问蒙了,说没法确切是谁说的。

所以,如果有的人一查到出处就写在自己的文章(尤其是论文)里,错误率就会大大增加。

刚在DEEPSEEK中也有如是情况。

这两天不是小红书挺火的么,我想起自己很早时候下的小红书账号目下一直是空置状态,最近又在读《二十四史》,想着是不是写些读史笔记什么的发在小红书上。但我这人虽说也爱狡兔三窟,又怕自己分身乏术打理不过来。对于红不红也没那么执着。所以,想来想去还是就在自家的公众号园地里随意打理打理算了。现下,我的读史笔记已经在笔记本子里记到第三篇了。第一篇的题目是《二十四史中第一位提到的女性是谁?》,今早我就在DEEPSEEK中问了一嘴,结果我发现DEEPSEEK给的答案与我自己从书本中逐字查过来的有区别。






也就是说,这些搜索引擎有一个最大的BUG是它们的准确率并不高。所以,不能当字典来使用,查找到的东西都还有待考证。

第二个BUG是这本活字典的引用抄袭杂糅能力。许多人喜欢用它们(包括我之前也用过KIMI)直接分析或创写文章。你会发现 ,它们有时会乱分析,因为它们的数据库给的血液其实就是我们这些古今中外码字者的全部贡献。也就是它们没法“无中生有”。比如如果你问一下它们的“文库”中没人涉及到的小众问题,它们就束手无策了。所以,AI文本只能作参考或借鉴作用,就好像一个模板,如果是公文类的一些应用文,也许可以套用。但是对于文学,尤其是纯文学,反而是大忌。我有时查找到它的相关的分析,反而会刻意避开它所使用过的词句。

第三个BUG就是它的机器味。机器味与人味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的死板、教条、工整。就像机绣与手工绣,机织与手工织。后者有“随机性”,有旁斜逸出的地方,有诗兴逸发的地方,手工的温度中有时间有情绪有思想。

比如我录了家人朋友的声音做了几个豆包智能体,偶尔与他们对话,听声音自然是我所熟悉的亲朋,但语速永远是匀速无变化的,情绪永远是平稳无变化的。AI的文字也如斯,节奏永远单一,没有语感,哪怕目下DEEPSEEK的文字能识别各种风格,量身打造,它始终无法起伏。

不过我同时也相信,随着人的智能的不断提高,人工智能也会越来越去掉它的机器味。

有一天,我甚至拟了一个短篇小说的设想,写人与机器的交集。因为未来的社会肯定是人与机器共生,半人半机器存世的社会。

那么,最终究竟是人控制机器,还是机器反作用于人?

其实,任何让你便利的东西最终也会成为你的负累。

就像朋友的网文红了,引了一波人赞一波人骂,我说:欲承其红,先学心大。

没有什么是一本万利。凡事皆有利有弊。

而我码字者,人脑在,它的精妙结构,它的随机处理,永远是机器替代不了的。

所以,人脑不能偷懒,还得正直,有原则,有想法,有创见,有情感,还要独立不依赖,才能战胜机器,也才能不断把机器喂得更聪明。

反之,如果人脑从此躺在AI上,凡事依赖AI,脑子日益生锈,最后连辨别优劣是非的能力也没有了,那才是人机终结的时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来了,码字的我们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