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写作流行,我开始厌恶阅读
作者:微信文章丁小村(dxcn916):有趣、有味,文艺的、思想的
老课本
作者 | 丁小村
主播 | 汉青
❶
我们村小的一位老师喜欢走村串户,劝家长送孩子去上学,我是被他哄着去学校的。有一天他来我们家,要我父母做好准备下学期让我去上学。我当时正拿着家里的一本老书,装作识字的样子。其实我还不认字,我是看老师来了,有意显摆显摆——这是一本发黄的毛乎乎的老书,里边有很多插图很好玩,既简单又有趣。我很久以后才知道,我经常把玩的这两本书,一本是民国老课本,一本是毛边纸印的民间故事。到现在我还记得里边我经常看的两个故事。一个聪明人哄鬼的故事:说有一天阎王派胖官(其实是判官)来抓这个聪明人,这个人家里有一把小椅子,他就请胖官坐,这一页纸上画了丑陋肥胖的判官卡在小椅子里边动不了的样子,然后配了两句话:判官太胖,小椅子太小。这很好玩,画也滑稽。另一个故事画的是大家都熟悉的拔萝卜:一个巨大的萝卜,后边爷爷奶奶孙女拉着一串拔萝卜,最后是一只小狗也加入进来。这样的老课本带着有趣好玩的毛笔画,成了我童年的启蒙教材。在看这些老书的时候就问我父母,这样在上学前我大概也认得了几个字。这天老师来了,看我正在翻书,这一页是我很熟悉的故事:宋定伯捉鬼。于是老师就指着“宋”字问我,我还真给他念出来了,于是老师拍掌说:好啊,顶呱呱,顶呱呱!我被老师夸得脸红害羞了,下学期不需要谁做工作,就开开心心上学去了。
民国时代老课本之一页
❷
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又认了些字,就蛮骄傲,觉得自己很有点儿文化了:放牛的时候对着牛念念有词,砍柴的时候对着山坡草木背书,下河洗澡的时候用山歌调唱的却是刚刚能记下来的古诗。在乡村,能认字就被人当做有文化。我父母那一辈人很多人都是在乡村扫盲班认了几个字,我父亲读了高小,大概相当于后来的初中;我母亲则读了初小——我父亲能写信,我母亲能看繁体版的《西游记》。我很想读我家的那些旧书,特别是《水浒传》,小学老师来我家吃饭,总会跟我父母聊一通水浒故事,我在一旁听的入迷,知道这是书上的故事,没事儿了就拿出那书来琢磨半天。现在我终于能认一些字了,就抱着那本很古旧的《水浒传》如饥似渴地读起来。这是一本石印版的书,繁体竖排,有一半字我根本就没见过,不过我读了好些次之后,竟然练就了凭着字型、联系上下文猜读的本事,到我读四年级的时候,读这书已经没有太多障碍了。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好的课本了。我上小学到高中的课本都忘了,唯独记得这些残破的古版书——民族的文化血脉是很强大的,有时候它像大地深处的水脉一样,你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在滋润着土地,为草木庄稼提供营养。你可以烧掉全世界的书,你可以剃掉所有人的头发,但有些东西,你却拿它没有办法,百年千年过去,古老的种子依然会发芽,如同血脉般,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文化遗传基因之中。我家里有些老旧的书,都是我父母收藏的。农村人家里收藏几本书,那也是一种象征。热爱书籍,敬畏传统,这也是我们民族的一种古老的情怀。宋朝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通过欧亚贸易通道传到了欧洲,经过欧洲人的改进,它成为一把钥匙,打开了启蒙的大门,走出了昏暗的中世纪。中国在明朝时候,已经有很多颇具规模的私家藏书了,顾炎武的祖父都收藏了六七千卷书,分家的时候分给顾炎武父亲三分之一,最后他这一代又发展到五六千卷。在万历朝,出版业已经是一个很大的产业了,不但出版学术著作,也出版故事、科举书、历史书和艳情小说等大众读物。印刷技术的普及,图书市场的兴起,使得普通大众也有了识字读书的资格和条件,这保证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据说17世纪(明天启年间)一位西班牙的耶稣会教士因为船难流落到广东沿海,于是进入了中国内陆,沿途所经所见,让他惊讶不已——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中国男孩,哪怕是来自非常贫困的家庭,不会读写汉字的也极为少见。”
❸
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中华民族最了不起的地方,是有了一种承载民族文化血脉的载体:汉字。广东人和黑龙江人说的方言完全不一样,浙江人和陕西人唱的歌调根本不相同,湖南人说话河南人可能听不懂——但他们都可以通过汉字懂得,汉字直接把东西南北中统一起来,无论是五胡十六国,还是五代十国,东邪西毒,南帝北丐,都因为汉字而成了一个打不破的整体。从秦汉到满清,不管是北方的胡人还是南方的蛮子,不管是蒙古人还是满族人,他们在这块土地上争战征伐、攻城略地,建立政权或者被摧毁;无论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有无论是将军百战,英雄凯歌,在汉字面前,他们都得恭恭敬敬。俱往矣!帝王的坟墓上长满了野草,贵族的墓碑上落满了鸟粪,唯独这汉字变成了凝聚民族精魂传承民族血脉的终极载体。不管如何的改朝换代,不管武力强权还是和平演变,谁也改变不了汉字里边深藏的民族魂魄。这真是世界上最奇妙最神秘的事情:想到这一层,你就知道为什么我们农村人不说你有文化,而说你识字:一个孩子发蒙读书,识得几个字,那就是在激活你精神中的民族文化记忆啊!我读的那些老课本,旧版书,它可能离我已经一两个世纪之遥了,但里边所流淌的所深蕴的,却依然是从秦汉到民国,这绵绵不断的文化血脉啊。
民国时代老课本之一页
❹
我的小学启蒙老师是个好学的人,他是个民办教师,为了改变身份变成公办教师,他拼命读书,每次早读的时候,我们在课堂上大声朗读,他也在大声朗读。有时候他读的太投入了,没发现我们都悄悄停下来,在听他读。他读的是“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他读的是“坎坎伐檀兮啊,置之河之干兮”——这是古老的《诗经》在召唤我们;他读的是“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这是唐诗;他读的是“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是《窦娥冤》……我老师读的也是一本印刷很粗糙的老课本,但因为这些音韵优美自带情怀的字句,让我觉得熠熠生辉。我后来找到了我老师读的这些:多么古老的汉字啊,因为这些老课本,我学会了认字,并且懂得了每一个字,都是民族文化遗传的一点血脉。
-The End-
上期《小村夜谈》:
·“杠精”不适合读文学
好看就点点右下角,就转发,这是对作者最好的支持,谢谢!
点下边的题目链接,阅读公号最新热文:
◆2020年最后一篇,送别一位让我感念的读者
◆夜雪如歌
◆半山居,樵云博抚琴
图文注明外全部为丁小村原创,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均不得转载
丁小村(dxcn916) | 一个有趣有味儿的公众号
记录我们的时代,安顿我们的心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