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过滤了99.9%敏感内容,小说如何戴着镣铐飞翔
作者:微信文章DeepSeek宣称其已能高效过滤掉99.9%的敏感内容。在这个AI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小说如何在剩余的0.1%的缝隙中,戴着镣铐起舞,自由飞翔?
如今,AI技术如DeepSeek能以惊人的效率生成文本,并精准剔除敏感内容。这无疑给小说创作带来了一个悖论:AI能以“正能量”的标准自动规范文字,确保内容合规;而人类若想将情感与思想融入文字,穿透算法的审查,则必须回溯至最本真的创作冲动,用血肉之躯感受世界,以灵魂的震颤记录生命。这种矛盾,恰恰凸显了AI时代小说家的使命:在技术的束缚中,用人性的光芒刺破信息茧房。
一、重新审视创作本质:AI的“完美”与人脑的“局限”
AI擅长高效产出结构严谨的文本,甚至能模仿经典文风,却始终无法复制人类作家灵感的“偶然性”。正如虹影所言,她的创作往往源于记忆的闪回,如母亲病危时飞机舷窗外的幻象、重庆老屋唤起的童年记忆。这些瞬间的触动,是AI无法推演的“生命密码”。人类写作的珍贵之处,恰在于其不完美。那些因痛苦而扭曲、因狂喜而跳跃的文字,正是灵魂的深刻印记。
AI技术性的“正能量过滤”,看似维护了文本的纯净,却也让文学变成了温顺的符号生产线。当社会情绪只能合规表达时,小说家需以更隐秘的修辞寻求突破,如用魔幻现实主义的荒诞映射现实的压抑,借历史寓言暗示当下的困境,或通过留白方式,让读者自行拼凑被遮蔽的真相。谢有顺曾说,文学的价值在于守护“不确定的东西”,而AI却只追求确定性。
二、重构创作策略,从“对抗”到“超越”
在AI主导的文本环境中,小说家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信息整合的速度,而是将肉身经验转化为叙事艺术的能力。这要求作家做到以下几点:
1. 深耕具身体验。AI缺乏温度、气味、疼痛的感知,而人类作家可通过深夜漫步的凉风、医院走廊的刺鼻气息等感官细节,将真实体验融入文字。陈楸帆与AI的合作实验证明,打动人心的,仍是人类注入的情感。
2. 虚构隐喻迷宫。当直接表达受限时,隐喻成为破局的关键。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马尔克斯的“马孔多”,都是用虚构时空承载现实的反思。AI虽能生成相似的地理描写,却无法赋予历史与记忆的重量。
3. 唤醒交互性叙事。利用AI技术反哺创作,而非被其替代。例如,让AI生成大量支线剧情,人类作家筛选出最悖离算法逻辑的“异常值”;或模拟不同读者群体的反应,故意打破预期,制造颠覆性的叙事张力。
三、小说创作如何突围,戴着镣铐起飞
AI强大的敏感词过滤机制,实质上是一种“语言净化”。但小说史上的杰作,往往诞生于禁忌与突破的边缘。当下写小说所面临的挑战,是在合规框架内,用文字的微光灼烧沉默的边界。写小说需注意以下三点:
1. 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将诗词意象、民间传说等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叙事,如《千秋诗颂》用国风动画重构古典诗词,既符合主流价值,又激活了文化记忆。
2. 用极致关怀写个体命运。当AI擅长宏观数据分析时,人类应聚焦于无法被量化的生命瞬间,如农民工在混凝土缝隙中种下的野花、程序员在代码注释中藏匿的情诗。这些微观叙事能绕过算法的筛查,直触人心。
3. 创造超越日常语法的表达方式。借鉴AI生成的非常规词序与意象组合,创造超越日常语法的表达方式。韩少功在《马桥词典》中对方言的挖掘,便是以语言重构世界的维度。
四、结语:碳基与硅基共生,探索小说创作新境界
AI时代的小说创作,既不能臣服于技术,也不能回归原始,而是一场戴着镣铐的飞翔。当99.9%的敏感内容被过滤后,那剩余的0.1%的缝隙,正是今后小说创作中,要以更精湛的叙事技巧、更深邃的生命洞察去填充的领域。
正如普罗米修斯盗火时灼伤的双手,文学的光辉永远源自那些敢于在禁锢中燃烧的灵魂。用笔尖对抗算法的同质化,用故事重建情感的桥梁。这,或许就是AI时代对“怎么写小说”这个问题,最悲壮也最浪漫的诠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