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周边】美国与中国 AI 脱钩法案的正反之声
作者:微信文章今天和一个在软件行业的朋友聊天,他从事云安全领域,这在国内算偏垄断,尤其是针对一些银行、政府等客户,所以,整体业务离AI较远。他说至今都不知道如何在产品里融入AI能力,觉得AI作用不大,还问我AI到底有啥用。
AI未来会是基础建设之一,以后软件、硬件产品都会融入AI能力,就像网络一样被依赖。应用方面,建议优先从以下2个方向入手,一是拓展指令交互模式,二是AI辅助决策流程,即以前人思考决策的事,现在可让AI辅助。不过在对准确度、安全度要求高的业务场景下,暂时不适合自动化,智能辅助人工决策更好,毕竟AI还存在幻觉等问题,尚无完美解决方案。
回到正题。因为AI重要,各国纷纷针对它颁布法案。美国最新颁布的与中国AI脱钩法案,限制条款全面、惩罚力度夸张,引发了很大反响,这也说明AI的重要性已是全球共识。
2025年美国与中国人工智能能力脱钩法案法案内容
2025年1月30日,美国参议员乔什·霍利提出了《2025年美国与中国人工智能能力脱钩法案》(Decoupling Americ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apabilities from China Act),旨在全面切断美国与中国在人工智能(AI)领域的合作与技术交流。
法案主要内容
1. 技术和知识产权禁令 :
- 禁止双向流动 :法案将禁止中美之间的AI技术和知识产权的进出口,涵盖所有与AI相关的设备、工具和软件。
- 刑事责任 :违反者可能面临刑事责任和巨额罚款,尤其是针对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美国企业或个人。
2. 停止中美AI研发合作 :
- 撤离要求 :所有在中国从事AI研发的美国公民和绿卡持有者需撤离,且在中国以外也不能与中国公司或研究机构合作。
- 严厉惩罚 :若违反,将面临最高100万美元的罚款及取消联邦合同、补助和许可证。
3. 投资禁令 :
- 全面禁止投资 :法案直接禁止美国个人或公司对中国AI领域的任何投资,包括购买公开交易的股票和证券。
法案背景与影响跟DeepSeek事件密切相关
该法案的提出与DeepSeek事件密切相关,DeepSeek是一款迅速流行的AI聊天机器人,引发了美国对中国AI技术崛起的担忧。霍利声称,任何流入中国AI领域的资金和数据都可能被用于对抗美国,因此该法案被视为保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 如果法案通过,将对中美科技合作产生深远影响,可能导致两国在AI领域的全面脱钩,改变全球科技竞争格局。
法案的反对之声
法案的反对之声来自多方面:反对者普遍认为该法案是「零和博弈」思维的产物,忽视了中美技术互依性及国际合作对创新的推动作用。他们主张通过有限管控而非全面脱钩来平衡国家安全与科技发展,同时维护全球产业链稳定。
反对法案的典型代表
1.学术界普遍非常反对:
李飞飞-斯坦福大学教授,认为法案可能会扼杀创新,过度惩罚开发者,并削弱学术界和公共部门的AI研究。
杨立昆 - Meta首席科学家和2018年图灵奖得主,担忧法案的连带责任条款将对开源平台造成负面影响,呼吁抵制该法案。
吴恩达 - AI领域的知名专家,强烈反对该法案,认为其将对开源大模型的创新产生毁灭性打击,并削弱加州的AI创新动力。
Ben Brooks-哈佛大学研究员批评该法案是对「开放式创新和科学交流的攻击」,认为其将破坏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合作。
2. 美国智库与政策研究机构
美国国家安全人工智能委员会(NSCAI)警告,切断中美技术联系会损害美国利益,破坏两国在供应链、研究和商业上的互利关系。
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专家甘思德(Scott Kennedy)认为全面脱钩不切实际,主张通过有限脱钩保障关键技术供应链安全。
3. 美国政府内部声音
美国国会研究服务部(CRS)指出,拜登政府更倾向于「有限脱钩」策略,强调需平衡技术安全与供应链稳定,而非全面切断合作
4. 媒体与评论界
部分评论认为法案过于极端,反而会加速中国技术自主,例如中国AI大模型研发已本土化,美国制裁效果有限。
主要的反对观点
阻碍科技创新与全球合作
法案禁止技术交流与联合研发,将中断中美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等领域的协同创新,损害开放式科学生态。
损害美国自身利益
美国企业可能失去中国市场和技术合作机会,同时面临供应链断裂风险。例如,2019年美国对华科技投资高达750亿美元,法案将直接冲击相关利益。
刺激中国技术自主
强硬脱钩可能迫使中国加速技术自给自足,形成独立技术生态,反而削弱美国影响力。例如中国在半导体和AI领域已加大自主投入。
破坏全球科技治理
单边保护主义可能分裂全球科技产业链,形成「技术阵营」,加剧地缘竞争而非促进人类共同进步。
法律实施难度与副作用
法案对违规者设定严苛处罚(如20年监禁、1亿美元罚款),但过度限制人员流动和技术共享可能引发人才流失与法律争议。
法案的主要支持者
《2025年美国与中国人工智能能力脱钩法案》由美国国会参议员乔什·霍利(Josh Hawley)主导提出,他是该法案的核心支持者。霍利作为保守派议员,长期对华持强硬立场,尤其在科技竞争领域表现出强烈的“国家安全焦虑”。他认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进步可能威胁美国霸权,因此主张通过立法手段彻底切断中美在该领域的合作。其他支持者,基本也是维持这个态度,主要是部分美国政界人士和科技企业,他们认为法案能阻止中国获取美国技术优势,维护美国的全球科技领先地位
支持者代表
1. 乔什·霍利 - 该法案的提出者,作为参议员,他积极推动立法以确保美国在AI领域的竞争力和国家安全。 2. 米切尔·麦康奈尔 - 参议院多数派领导人,支持该法案并认为其对保护美国技术至关重要。 3. 查克·舒默 - 参议院民主党领袖,表示支持该法案以防止中国在AI领域的影响力扩大。 4. 克里斯·史密斯 - 众议员及共同提案人之一,强调法案对维护美国技术主权的重要性。 5. 马可·卢比奥 - 参议员,支持该法案以应对中国的技术威胁。
支持者核心逻辑
国家安全:霍利等人声称,中国可能利用美国技术增强军事或战略能力,从而威胁美国安全。
技术优势维护:部分美国科技企业担忧中国技术进步挤压其市场竞争力,希望通过法案维持自身优势。
政治动机:霍利此举也被视为巩固个人政治影响力的策略,通过强硬对华立场吸引保守派选民支持。
法案尚未正式通过审批
我看到很多新闻都很吓人,不少标题耸人听闻,比如《美国新法案:下载DeepSeek或面临20年监禁的现实风险 》,确实都是吸引目光,实际是没有通过。
截止2025年2月5日,该法案目前已在美国参议院提出,并被宣读两次,现阶段正提交至相关委员会进行审议,后面还至少有2个大流程,分别是参议院和众议院投票和总统签字。所以,法案被提出了,但是到真实落地还有很长的时间。
美国的立法过程通常较为复杂,涉及多个步骤。一般来说,法案需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 委员会审议:法案首先会被送往相关委员会进行审议和修改,这一过程可能需要数周到数月。
2. 参议院和众议院投票:法案在委员会通过后,会在参议院和众议院进行辩论和投票。如果两院通过的版本存在差异,还需进行特别会议协商,以达成一致。
3. 总统签字:最终通过的法案将提交给总统签字,若总统签署,该法案便生效。
参考美国禁令TikTok,整个周期持续了从首次行动到最终禁令生效历时约5年3个月。从美国政府自2019年10月起以数据安全为由对TikTok展开审查,到2025年1月19日正式停止TikTok在美的服务。当然,在北京时间1月20日1时30分,TikTok在社交媒体发布声明称已与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达成协议,服务逐步恢复,整个暂停不到24小时。当然,TikTok时间也完全没有结,特朗普于1月20日正式签署行政令,将“不卖就禁”法案的生效期限延长75-90天,TikTok仍需在期限内与美国政府协商长期解决方案,包括可能接受美方在合资企业中持有50%所有权的提议。
这件事,让我看到美国政策环境与我国截然不同。在美国,一项政策从提出到最终落地,会经历公开的、反复论证的过程,整个社会都参与其中,进行深入的思辨。依据《智人之上》里的观点,这是美国政府具备的 “自我修复机制”,这一机制为许多持有激进观点的人提供了发声的机会,使得各种观点能够充分地交流碰撞,历经充分讨论。
国际立法情况对比
这是统计的16年到22年,部分国家通过成为法律的人工智能相关法案数量。虽然不是最新数据,但是也能看到美国在AI立法上遥遥领先,其他国家也在逐完善。
- 美国:以“技术竞争”为核心,通过立法限制对手国家获取关键技术,形成战略壁垒。
- 欧盟:以“风险防控”为导向,构建分级监管框架,平衡创新与伦理。比如欧盟《人工智能法案》是全球首部全面监管法规,将AI风险分为四类(不可接受、高、有限、极小),禁止高风险应用(如社会评分系统),并要求生成式AI标注内容来源。注重合规与透明度:强调企业需公开训练数据信息,确保算法可解释性
- 中日韩:侧重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通过政策扶持提升本土竞争力。比如韩国:提出设立“国家人工智能委员会”(总统牵头)和“人工智能安全研究所”,协调AI政策并分析安全风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