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客科技 发表于 2025-3-7 16:01

地理冷知识——安徽

作者:地理历史冷知识
安徽,一个本不该存在的省份。
南方人的印象中,安徽是个北方省份,北方人的印象中,安徽是个南方省份,安徽最南端比杭州还要靠南,但最北端比西安还要靠北。
安徽地跨中国南北,淮河、长江两个地标性的大河横贯全省,两河三地夹一省,是安徽最基本的地理特征。



淮北、江淮以及江南,安徽三个板块之间地理、人文,甚至历史纽带都不相同,这是一个被强行撮合起来的省份。
1667年,即清康熙六年,安徽建制称省,其名取自安庆、徽州(今黄山)两府首字,安庆在长江北岸,徽州在皖南山地,这两个城市都在安徽南部,且目前在安徽都是第三、四梯队的城市,并不能代表全省。
安徽简称皖,源自古皖国,遗留下的痕迹是安庆的一条小河——皖江,皖江发源于大别山区的天柱峰(又名皖山),在安庆注入长江,这么一个小山峰和小河竟然成了安徽的简称,是中国核心区最没有存在感的简称,可以说是凑数的存在。
安徽地处中国腹心,方言却从南至北分为好几种,淮河以北为中原官话,江淮地区则是江淮官话,东南部则有吴语分布,西南为赣语区,最南端的黄山才是徽语区。



就连中国建筑和景观中的“徽派”其实也只代表黄山一带,安徽的“徽”,大部分语境只能代表徽州,而不能代表安徽。
以上种种都能看出安徽省起源的不可思议,昭示着这是一个典型散装省份。

散装安徽
习惯上把安徽分为淮北、江淮和江南三个地理板块,但地形上安徽有五个地理分区,分别是淮北(沿淮)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山地、长江谷地和皖南山地。



五个板块相邻之间有些地缘联系,但是不相邻的板块则相当散装。
在上古地缘格局中,安徽西北部相邻河南的区域已是华夏范围,东北部和中部还是东夷族群中的徐夷、淮夷、涂山氏、南巢氏等部落,而在南部山地中还是断发纹身的原始吴越族群。
安徽自古就不是一个整体的地缘板块。
因历史上黄河频繁改道,黄淮之间的水系被重塑之后已与上古不同,自然地缘格局也与如今不同。
比如,上古时期,黄河出荥阳后分为两股,主流向北进入如今河北,称河水,分流向东再折向东北进入山东,被称为济水,济南、济宁即得名于此,按照“禹贡九州”的地理划分,河水之北为冀州,河济之间为兖州,济水之东、泰山之北为青州。



再比如,当时淮河最大支流是发源于山东沂蒙山区的泗水,在今淮安入淮,只不过宋时黄河夺淮於高了泗水下游,导致泗水不能入淮。当时的泗水流域地势低洼,湖泽广布,不适宜早期农业,禹贡九州中泗水流域属于徐州。
淮河是个很特别的河流,它大部分流域是平原,特别是北岸支流,要么发源于山地末端,要么发源于黄河冲积扇,总之,淮河北岸支流大部分发源于中原地区。
按照“河流唯远”的原则,淮河的干流是颖水,发源于嵩山南麓,支流沱水、涡水、汝水等均发源于中原腹心,战国时代魏国又开凿了鸿沟连接黄河和淮河流域。
于是,华夏文明早早便沿着这些河流传入淮河,安徽的西北部属于豫州,是华夏核心区。
而淮河以南的安徽,整体为山地丘陵地貌,距离华夏核心较远,还是淮南“烟瘴之地”,被划入扬州的范围。
整个皖中和皖南,后世主要受长江流域辐射,尊长江以南的吴地为核心,其中安徽西南部属于吴地和荆楚的交界位置,有“吴头楚尾”之称。
如此地缘格局,让安徽只有区域中心,没有全省中心。其中一个例证是,1952年合肥成为省会时只是一个5万人口的小城,直到1980年,合肥市区也仅有63万人口,没比其他地级市强多少,远小于他省同级省会。

淮北,帝国南北要冲
今天的安徽北部是经济水平发展较落后的地区,但在一千多年前可是安徽最靓的仔。
宋之前,黄河北流入渤海,江淮之间,以黄河冲积扇为基础,发育多条入淮自然河道,以水运为基础的古典时代,淮北畅通无阻。
从战国开始,到隋朝结束,鸿沟、黄沟、大梁沟、汴渠、贾鲁河、通济渠等人工运河开挖更是让黄淮之间形成水网,以洛阳为起点,开封为中心,扇形水运航道充斥江淮,这些河道入淮之后,又可通过战国时代开凿的邗沟联通江南,安徽北部是中原王朝南北要冲。
因发达的水运交通、便利的排水河道、黄河尚未南流泛滥,黄淮之间农业发达,人口稠密,帆桅相望,经济繁荣,是中原王朝的繁华富庶之地,俨然帝国财税重心。



隋唐时期,大运河通济渠段主要走河南和安徽,安徽淮河以北迎来黄金时期,成为帝国赋税重地,这里才是安徽的中心。
以至于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今商丘)不弃,现代人多以为守护的仅是江南,实际上睢阳和江南之间还可布置多条防线,若只是守护江南,睢阳没有必守的理由。
但睢阳是淮北门户,过了睢阳就是水网密布的沿淮平原,人口和财富重地,睢阳不守,淮上为虚,淮南失守才是江南危矣。



北宋定都开封,淮北成为近畿之地,以开封为枢纽的黄淮水运更是让淮北一派繁荣,淮河两岸稻花飘香,农业发达,“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淮北走上巅峰。
淮北之所以如此重要,并不全因其地理禀赋,还有政治因素。
长安、洛阳、开封,作为中原王朝重要的三京,沿陇海一带分布,为了控制全国并获取沿淮平原和江南的粮食财税,京城与江淮、江南地区的水路交通至关重要,王朝必然全力保障黄淮地区的通达。
除此之外,作为近畿,黄淮地区的社会稳定性也关乎社稷安危,淮北是帝国治理的重中之重。
直到,帝国中枢的南迁,或北移。

跌落900年的淮海
中国的南北地理分界线是秦岭-淮河,秦岭可以理解,横亘中部的巍峨山脉。
淮河则是世界上唯一以河流身份成为地理分界线的地标。
这并不符合常理,河流两岸的气候不能说相似,只能说几乎相同,没有淮河南岸种植水稻,但河对岸只能种植小麦的道理。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说的也是有了一定地理跨度的淮南和淮北,而不是淮河两岸。
如果以现代气候标准划分,实际上淮河两岸都属于亚热带,当前的亚热带北界已经推进到陇海一线,大半个淮河流域都属于亚热带。



那为何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如此笃定淮河即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呢?
这需要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1128年,为抵御金军南下,宋东京守将杜充在滑州决开黄河大堤,河水转向东南,由济水和泗水入淮,这是有史记载以来第一次黄河从黄海入海。
1232年,蒙古攻陷归德府(今商丘),决开黄河大堤,河水夺睢水入泗水,不久,蒙军再次决开开封黄河大堤,河水夺涡水入淮。
1286年,下游一片混乱的黄河在今原阳、中牟、延津、开封、杞县、睢县、陈留、通许、太康等15地决口,河水袭夺泗水、涡水、颖水三条河道入淮,黄淮之间彻底崩坏,整个安徽北部彻底沦陷。
从人祸开始到天灾结束,黄河的夺淮改道打乱了黄淮水网,淮河下游被泥沙於高,甚至失去天然河道,淮河中游排水不畅,从此淮河流域雨季必灾,航运中断,原本富庶的淮北地区一去不复返。
除天灾人祸之外,政治版图的变迁更是给淮北上了一道道枷锁。
宋金对峙和宋蒙对峙的150年间,淮河流域成为南北政权军事攻守主战场,国祚90年的元朝本就不擅建设,元末又逢中原乱世,当明军北伐时,淮河流域几乎被拉锯得荒无人烟。



朱明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淮海地区终于在数百年后又一次成为帝国腹心,但淮海的苦难并未结束。
1421年2月2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拉开了明清两朝首都定鼎北京的序幕。
此时的北方经济严重衰退,王朝中枢严重依赖江南的粮食和财税供给,京杭大运河成为国家命脉。
几百年的淤积,原本走安徽境内的通济渠已经断航,从元朝开始南北运河改道向东,中段走江苏和山东境内,苏北徐州、宿迁迎来一波红利,安徽北部继续衰退。



不过,此时的运河已经不能和隋唐大运河相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黄河泥沙含量大,经常淤积运河中段,造成断航。
二是淮河以北运河失去重要水源,旱季经常断流,不像隋唐大运河以黄河(济水)作为稳定水源。
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明清两朝执行“以淮刷黄”策略,建立围堰围堵淮河,人为抬高淮河下游水位,迫使运河北流。
雨季洪水,为了避免冲垮运河,人为向良田泄洪;旱季运河缺水,又与民争水致旱灾频频。
运河是勉力维持了,但是淮河水位被迫抬高,原本排水不畅的淮河中游更加容易成灾,多次洪泛之后泗州城被淹没,洪泽湖成型。
以今人的角度,很难说洪泽湖是一个自然湖泊还是人为湖泊。
从此,淮河中游的淮北平原几乎年年水灾,大水大灾,小水小灾,无水旱灾,本该富庶的平原福地成为中华腹心最穷困的地方!
一场场水灾和旱灾把淮北水田破坏殆尽,水利设施更是无从谈起,到了近代,淮北只能种植冬麦、高粱、马铃薯、山芋等农作物,千里沃野成了低产田。
而淮南则因丘陵地形,地势较高,除沿淮外水患较少,水田得以保留,成为冬麦夏稻产区。



淮北为黍(高粱),淮南为稻成为淮河南北的自然地理景观,生产方式不同导致生活方式也有了差异,淮河南北人文也有了区别,于是近现代地理学家坚持认为淮河即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
皆言“帝王将相出淮海”,但是宋之前和宋之后还是区别很大的,宋之前出的多是人才,刘邦项羽曹操刘裕都出自此地,无他,本是富庶地;宋之后则多是泥腿子农民起义,红巾军、捻军皆起于此,无他,为活命尔!
封建王朝的头一个千年,是东京和西京,后一个千年是南京和北京。两京的变迁让淮海的命运天渊之别。
淮北因水而兴,也因水而衰,跌落谷底,至今900年矣。

守江必守淮
人文意义上的淮南之地是淮河以南、江淮分水岭以北的平原和低矮丘陵,它本质上可以划入沿淮平原,因缓坡丘陵地形和淮河的阻隔,这里很少出现黄河改道造成的灾难,相对淮北后来居上,相对稳定。
在南北政权对立时期,淮南往往是南方政权抵御北方进攻的前线,淮河水网和江淮丘陵的组合可以有效阻滞北方军队,特别是限制骑兵的机动性。
而要说南方政权的防御中心,则非合肥莫属。



虽然整体上合肥地区属于江淮丘陵,但实际上合肥是一个盆地,为郯庐断裂带的一部分,由地质断陷形成盆地,并形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湖泊——巢湖。
今天的合肥市位于断裂带西北侧,所以经常出现地震,合肥的小伙伴应该深有感触。
巢湖盆地有一定体量,能够承载不少人口,经济上自成中心,南北方政权谁掌握了合肥,谁就拥有了主动权。
合肥如今是安徽省会,区域人口和经济中心,但实际上合肥在古代的军事价值远比经济价值更重要。
合肥地区北侧是江淮分水岭,南侧是浮山、大岘山组合成的一道低矮山岭,山岭南侧是东北-西南倾斜的长江谷地,江东不远即是南京;西南方向则是同样由郯庐断裂带形成的沿江平原,即如今安庆附近,是进入鄱阳湖流域(古江州)的门户;向西则是大别山区,穿过义阳三关可进入长江中游的荆州地区。
连接淮南、江东、江州、荆州四个地缘板块,让合肥成为江淮地区的军事重镇。
值得一提的是,合肥境内的东淝水北流入淮,南淝水南流入巢湖,而巢湖下游的裕溪注入长江,合肥还是连接淮河和长江的水运枢纽。



只不过合肥大多时候只能算是淮河和长江流域的转运枢纽,因为东淝河和南淝河并不相通,为了直接行船,三国时代曹操曾下令开凿一条4公里长的运河,被后世称之为“曹操河”。
水少河浅,这条简陋的“江淮运河”只能在人工维护下才能运转,主要用于军事领域,后世逐渐废弃。
即便如此,北方政权如果掌握了合肥,就可以在巢湖训练水军,待时机成熟即可通过裕溪进入长江,然后长驱大进,直指南京。
三国时代,为了夺回主动权,孙吴政权多次和曹魏鏖战合肥。
陆路方面,合肥向东穿过昭关不远即可渡江,对岸的采石矶是江南重要渡口,传说诗仙李白于此酒醉蹈水捞月而亡。

“安徽”故地
皖南才是字面意思的“安徽”,安庆和徽州,位于大别山区和天目山区之间,长江穿流而过,两山夹江是其基本地貌。
郯庐断裂带在江北截断大别山,断陷沉积形成沿江平原,是皖南的人口和经济核心,今天的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均分布于此。
此外,皖南山地有两个小盆地,宣广盆地和徽州盆地,建市宣州(宣城)和徽州(黄山),形成皖南两个次级小中心。



皖南属于长江流域下游,地缘上和淮南、淮北基本独立,特别是芜湖、宣州、徽州完全是江南一部分,文化受三吴大地辐射,和皖中、皖北均不相同。
比如,徽派建筑和园林完全是一派江南风光,和苏杭园林属于同一类型的不同流派。
战国时期,吴国为了加强和此地的联系,方便运兵伐楚,伍子胥开凿连接今天苏州和芜湖之间的运河,被称为胥溪,是有记载以来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运河,历代不断疏浚,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如今成为芜申运河的一部分。



皖南地区如今是安徽省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但古代则存在感很低,除了当时人口和经济重心在北方之外,还有地形的因素。
皖南多山,平原狭小,且封建时代的第一个千年皖南平原更少。
大别山南端断裂形成的沿江平原,当时至少一半湖泽遍布,今天的鄱阳湖口对岸,安庆至望江一线分布一片大泽,名为彭蠡泽,至今还有龙感湖、观湖、泊湖、武昌湖、升金湖等残留水体。



现代很多人以为彭蠡泽是鄱阳湖的古称,其实古汉语的“湖”和“泽”完全是两种东西,彭蠡泽和鄱阳湖的关系类似云梦泽和洞庭湖的关系,这种湖泊在河流两岸轮回摆动的现象非常常见,我在湖北,长江的礼物一文中有详细阐述。
由于彭蠡泽的存在,池州、安庆、望江一线当时还都在水里泡着,沿江一带的中心是潜山附近,本质是大别山在断裂带冲积形成的山前平原,古皖国即封于此,后来的安庆府治所也是潜山,直到元代,彭蠡泽大幅萎缩,沿江平原大致形成,安庆府治所才迁到如今的地方。
而芜湖的东侧是古丹阳泽,最初面积堪比太湖,经过数千年的围垦,如今大部分被改造成圩田,古湖消失。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岭南的珠三角逐渐崛起,南北贸易发达,由于海禁政策,民间贸易多走内陆航道,中国形成了北起北京,南至南岭的航道。
从北京出发,沿京杭运河到达扬州,转入长江逆流而上至九江,然后转入鄱阳湖和赣江到达赣州大余上岸,走梅关古道翻越大庾岭,到广东南雄,然后从韶关转入北江,最后达到广州。



皖南处于这条南北贸易线路的中段,冶铁、明矾、黄金等矿业兴起,丝绸、茶叶、木材、瓷器等贸易繁荣,手工业发达,成为全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皖南的徽州因尖锐的人地矛盾,大量人口被迫外出从事商贸和手工业,好在徽州周边商贸发达,发达之后的徽州人又回乡兴建家乡,徽商享誉全国。
江南的繁荣,淮北的衰落,奠定了安徽、江苏两省以南统北的治理基础。

皖苏分治
按照地缘结构,皖南和皖北本不该在一个行政区。
之所以出现如今统合一省的情况,源于明朝的建立及初期定都南京。
一般而言,王朝的京城近畿会成立一个中央直辖的一级行政区——直隶,这个名字最早在元代出现,但其实从秦开始就存在类似的中央直辖机构。
秦都咸阳所在的关中地区为内史,其余地方置郡;汉所在的长安、洛阳两京地区为司隶(校尉)部,其余为刺史部;隋唐长安附近为京兆(京畿),其余为郡(道);元明清时期京城附近为直隶,其余则为省。
只不过明定都南京后划定的直隶范围特别大,为拱卫京师、控制中原,从南京沿长江上溯到安庆,从扬州沿京杭运河到徐州尽划入直隶范围。
南京对面的江淮划入直隶理所当然,由于凤阳为朱元璋老家,被定为中都,淮河中游的凤阳府也一并被划入南直隶。
明初淮北人烟较少,经济落后,加上宿州为马皇后老家,也被划入凤阳,凤阳府范围巨大,一直延伸到河南商丘。
于是,北至徐州、宿州,南至徽州,西至大别山,东到大海的广大范围组成了明朝的直隶,朱棣迁都北京后再置北直隶,留都南京附近成为南直隶。



清代大体延续了明朝的行政区划,明南直隶变成了清初的江南省,即使江南省大半土地都在江北。
对清廷来说,江南是财税重地,江南省太大了,可能尾大不掉且不便管理,应当拆分。
按照地缘结构,江南省南北拆分更符合“山川形便”,但京杭运河为国家命脉,为便于运河管理,清康熙年间竖向拆分江南省。
至此,皖苏分治,安徽省府驻安庆。

安徽今生
作为以南统北的产物,省会安庆还是太南了,但混乱的民国根本无暇顾及。
新中国成立前后,皖北行署驻合肥,皖南行署驻芜湖,1951年,皖南、皖北两行署在合肥市合署办公,1952年,正式批准合肥为省辖市和省会。
从地缘上说,安徽发展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1、 区域发展不均衡,皖西(大别山区)、皖北(淮北平原)发展水平低和贫困问题。
2、 省会中心带动作用弱,这是散装省份的共性问题。
3、 皖南、皖中、皖南协同发展,及与相邻省份区域协同发展问题。
20世纪60-70年代,为解决皖西大别山区贫困、农业和灾害问题,国家启动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人工灌溉工程——淠史杭灌区,通过在大别山区修建佛子岭、响洪甸、眉山、鲇鱼山、磨子潭、龙河口等水库,以淮河支流史河、淠河,巢湖支流杭埠河为基础修建灌渠,在80-90年代又修建部分配套工程,实现灌溉面积1100余万亩,极大改变了大别山区的面貌,并在防洪、发电、供水、水产、航运等方面发挥综合效益。



皖北的发展问题实际上是黄泛区导致的历史欠账,需要从衰落的源头找问题,即淮北水网的恢复;省会合肥的发展需要强省会战略,加强其省内枢纽地位,并利用区位优势,积极融入长三角,承接产业转移。
近年来,强省会战略取得了很大成就,合肥成为区域陆路交通枢纽,省内产业和创新高地,人口近1000万,GDP突破1.3万亿,位列全国20强。
2025年,国家批复合肥2035规划,合肥的定位再次提升,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引领安徽全省发展。



至此,合肥和安徽最大的短板可能是皖中和皖北的水运问题了,不管是合肥的枢纽作用强化,还是皖北的发展问题都离不开水运。
2016年12月,引江济淮工程正式开工,2022年12月一期工程实现试通水试通航,目前二期工程正在施工。
引江济淮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包括供水、航运、生态修复等多重功能,从南向北分为三段,分别是:引江济巢、江淮沟通、江水北送。
具体做法是,从长江沿线的芜湖、铜陵、安庆分三条运河接入巢湖,分别是裕溪线、兆西河线和菜子湖线,然后以合肥为枢纽,走上派河和北淝河沟通江淮,最后,从淮河走西淝河北上送水,并疏浚颍河、涡河、沱河等河流。



航运方面,引江济淮工程将实现淮北水网、江淮之间的全面通航,且可分别从淮河、长江、芜申运河出海。
其中,颍河周口以下,淮河信阳淮滨以下,江淮运河、菜子湖线、裕溪线完成二级航道建设,可通航2000-3000吨级船舶,巢湖-兆西河线完成一级航道建设,可通航5000吨船只。
届时,配合河南省航道建设,除京杭运河外,中国腹地将再出现一条南北水运大动脉,淮北再次具备通江达海条件,合肥成为南北水运枢纽。
安徽不再散装,巍巍中原复苏,华夏腹地迎来复兴契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地理冷知识——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