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3-10 13:47

两会航天声音 | 中国航天2025年有哪些大动作?

作者:微信文章
嫦娥六号首次月球背面采样任务圆满完成;载人航天工程4次发射2次返回任务圆满完成,空间站常态化稳定运行;长征十二号首飞成功,可重复使用火箭完成国内首次10公里飞行并返回;重型运载火箭等重大任务加速立项……过去一年,中国航天重大工程取得全战全胜。在今年的全国两会现场,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就中国航天新进展透露出一系列好消息。从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突破到深空探测任务筹备,2025年,中国航天“亮点纷呈”。
多型可重复使用火箭将陆续亮相、实施首飞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是商业航天领域的一项关键核心技术,能让发射成本大大降低,效率提高。全国政协委员、一院型号总设计师容易在两会期间表示,今年,我国将有多型可重复使用火箭陆续亮相、实施首飞。

重复使用火箭是相对于一次性使用火箭来说,完成预定发射任务后,可以全部或部分返回地球并安全着陆,经过检修维护与燃料加注,可再次执行发射任务的火箭。容易介绍,这种火箭可以大幅降低航天发射成本,并提高发射频率。

去年,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长征十号研制工作有序推进,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容易在采访中表示,从严格意义上讲,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是一个系列,至少包括两个构型。一个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用于登月的长征十号,另一个火箭是规模更小的,主要是空间站运人运货的火箭要进行升级换代。由于构型本身的一些特点,比较适合进行回收和重复使用,所以给它赋予了一个使命,要做重复使用和回收相关的一个设计。目前,这两型火箭整体进展都比较顺利,一定会尽早跟大家见面。
相关阅读

多可信度数据融合方法在重复使用火箭气动特性预示中的应用
《宇航学报》2025年第2期



探月、探火,双线并进!

“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这一重大成就也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未来,我国在月球探测、行星探测领域还将有多项“大动作”。
目前,我国探月工程四期也在稳步推进,后续将研制发射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探测器,嫦娥七号主要是对月球南极环境和资源进行探测,嫦娥八号将开展月球资源就位利用的技术验证。作为在太阳系内和地球最为接近的行星,对火星进行探测将丰富我们对类地行星的认知,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我国计划在2025年实施天问二号小行星探测任务,主要目标是对一颗近地小行星进行伴飞并取样返回。”全国人大代表、五院研究员孙泽洲表示,未来,我国还将发射天问三号和天问四号。天问三号将进行火星采样返回,对火星环境进行探测;天问四号将对木星和木星的卫星进行研究,对木星的空间和内部结构进行探测。“火星取样返回任务可能集中在2030年前后。到达火星时基本上是火星的秋冬季,为了要实现火星着陆和取样返回任务,在轨道设计上或者是在火星轨道停留上,这些方案都要做设计和选择。”孙泽洲在采访中介绍,此前我国已经积累了4次登陆月球、1次登陆火星、2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的经验,也为后续实施火星采样返回打下了基础。
相关阅读

天问一号探测器EDL成果专栏
专栏主编/孙泽洲

《宇航学报》2022年第1期



“漫步月球”不是梦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2025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扎实推进空间站应用与发展和载人月球探测两大任务。目前,中国空间站在轨运行稳定、效益发挥良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各项研制建设工作按计划稳步推进。2024年,我国成功实施了天舟七号、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八号、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共4次发射任务和神舟十七号、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2次返回任务,实现2次6名航天员太空会师,顺利完成航天员乘组在轨轮换,中国空间站常态化运营有序推进。


▲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在我国空间站胜利会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供图)
2025年,中国空间站将继续开展常态化运营,为在轨科学实验提供有力支撑,全年计划完成天舟九号货运飞船、神舟二十号和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共3次发射任务,以及神舟十九号和神舟二十号两艘载人飞船返回任务。
与此同时,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各项研制建设正按计划稳步推进。目前,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梦舟载人飞船、揽月月面着陆器、探索载人月球车、望宇登月航天服等正按计划开展初样产品生产和相关地面试验。相关阅读

载人月球探测专刊
专栏主编/周建平

《宇航学报》2023年第9期



来源/宇航学报

编辑/杨斯爽

审核/穆檀

监制/姜军



更多航天科普信息,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两会航天声音 | 中国航天2025年有哪些大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