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客科技 发表于 2025-3-10 16:37

贵州,其贵何在

作者:第一人文



01
早在时光流转的四五年前,我便有幸一窥贵州人那独特的生活哲学。
那是一位源自贵州深山的诗人,他在京郊的宋庄,开设了一家专营诗歌的小书店,宛如闹市中的一抹清逸。
友人中不乏商海浮沉之士,提出愿无偿资助他一笔可观的资金,以助其书店扩张,步入更广阔的天地。
他婉言谢绝,坚持守着这一方诗意天地,以卖诗为生。
白水煮青菜,简单至极,他却品得其中真味;偶尔炊烟难继,便笑纳友人的接济,日子过得超然物外,又不失人间烟火气。
这份淡泊名利、怡然自得,便是我对“贵州性格”的初印象,恰如古人所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02
时光荏苒,至2018年4月,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如同一颗璀璨星辰,入围了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彼时,许知远与导演毕赣对谈,言语间流露出对毕赣才华的赞赏,并暗示他若离开贵州,定能展翅高飞,成就非凡。
毕赣却淡然回应,心属贵州,不愿离去。
这份安土重迁、淡泊名利的情怀,如同山间清泉,缓缓流淌,成为我对“贵州性格”的又一深刻认知,恰似那句“此心安处是吾乡”。
次年一月,另一位贵州才子陆庆屹,以一部《四个春天》,温暖了无数人的心房。






影片中,他的父母,年华已逝,白发苍苍,操着地道的贵州独山方言,勤勉于田间地头,打野菜、干农活,生活虽平凡,却因音乐与歌声的点缀,而充满了艺术与诗意。
这份心胸豁达,能在生活的琐碎中绽放出清艳之花,让我对“贵州性格”有了更为丰富的理解,正如那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身边所遇,影视所呈,让我心中生疑:何以贵州人能有如此坦然又真挚的生活态度?






03
追溯其源,中国的方言版图中,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同属西南官话区,地域文化的交融,使得“巴蜀文化”中的享乐精神,悄然浸润着贵州人的生活态度。
再者,抗战时期,江浙难民大量涌入贵州,海派生活方式的融入,更为贵州人的生活添上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于是,贵州民间便有了“贵州的穿着,安顺的吃喝”之说。
在这里,人与生活的距离是如此之近,以至于功名利禄这些身外之物,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贵州人更看重的是享受当下,那份生活的快感,恰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仅是“贵州性格”形成的一面之词。






地理环境,这一塑造性格的无形之手,同样不容忽视。它潜藏于人的血脉之中,代代相传,愈发彰显。
提及贵州,世人往往语焉不详。
边远之地,少人问津,即便时至今日,仍有人将贵州与云南并提,地理上统称“云贵高原”,甚至有人惊叹:原来贵州竟是一省!
贵州的历史,如同一部厚重的书,虽早在黄帝、炎帝时期,苗族先民便沿水路踏入这片土地,生根发芽,但“贵州”之名,直至北宋方显,且辖地仅限贵阳附近一小片区域。
无论如何,贵州,这个名词,终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翻开了属于它的新篇章。



04
相较于“贵州”之名,贵州的山水,却是自古有之,巍峨壮丽。
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明,贵州恰处其间,第二阶梯之上,高原山地,连绵不绝。

[*]西有乌蒙山,自滇境磅礴而来;
[*]北有大娄山,斜贯北境,如龙蟠踞;
[*]东北武陵山,自湘地蜿蜒而至;
[*]中南部苗岭横亘,山高谷深,层峦叠嶂,贵州,成了中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
山水相依,多山多水,既是美学之幸,亦是农耕文化之憾。中原王朝眼中,贵州之地,可用价值单薄,长期游离于“中原视角”之外。
在这片山水间成长的贵州人,也铸就了一种朴实低调的性格。
贵州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戴明贤曾言,贵州人“具山民性格,不事张扬,故好山好水好人才不为外界所知”。
这山民性格,恰如那山间岩石,坚韧而不露锋芒。






05
曾几何时,贵州的山水,被视为“穷山恶水”,山水阻隔,民族间交流不畅,政治经济实体难以形成。
而今,时过境迁,山水反成了贵州独一无二的瑰宝,旅游资源丰富。
随着交通设施的日益完善,公路、铁路、机场如织,贵州的经济亦如日中天,焕发出新的生机。
“多彩”,用以形容贵州的文化,再贴切不过。






贵州,并非世人印象中的单一少数民族聚居地,而是56个民族共同书写的繁华篇章,其中18个世居民族,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等,人口众多,文化璀璨。
苗族,这个迁徙的民族,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最终在西南落地生根,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苗寨、苗银、苗绣,还有那盛装的苗家女子,无不彰显着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无银无花,不成姑娘;有衣无银,不成盛装”,苗族人对银饰的热爱,如同对生命的敬畏,一身银饰,重逾二三十斤,却承载着驱邪避害、祈求庇佑的美好愿望。



06
苗族服饰上,鸟屋造型、卷曲状纹、蝴蝶、苗龙、牛等纹样,诉说着苗族世世代代的传说和秘密,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审美观。
而布依族、侗族、水族等,作为古越人的不同分支,各有千秋。
侗族,这个浪漫的民族,将音乐融入了血脉,侗族大歌,如同天籁之音,将整个社区紧紧相连,男女对唱的情歌、拦路歌、叙事歌,无不彰显着音乐的魅力。
明朝之后,汉族人逐渐成为贵州的主体人群,大批军人、商贾的涌入,改变了贵州的格局。
清代至近代,战争、自然移民、建设队伍等纷纷踏入贵州,共同书写了贵州如今的辉煌。






07
繁多的民族,不同时期的移民,为贵州带来了多元的文化基因和美食美味。
黔味,如同贵州本身一样复杂多变,海纳百川,包罗万象。
提及黔味,首当其冲便是辣。
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贵州人却怕不辣,将辣椒炮制出干辣、煳辣、糟辣、油辣、香辣等多种风味,令人叹为观止。
黔味的另一特色是酸,非醋酸之酸,而是食物自然发酵之味。
贵州不产盐,食物发酵之酸,可减缓钠离子的流失,“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便是最好的证明。
酸汤鱼,更是黔味中的佼佼者,酸汤之味,令人回味无穷。
黔味之野,一是指其源自乡野,二是指其狂野之风。
牛瘪,被誉为“百草汤”或“侗香”,是黔味狂野的代表。
而大山中的民族,还喜食各种虫类,油炸后调味,香辣脆口,既是调剂胃口的小吃,也是补充蛋白质的来源。






08
贵州美食中,火锅亦不容小觑。虽不及川渝火锅之名声在外,却几乎占据黔味饮食之半壁江山。
汤锅、干锅、烙锅等形态各异,清汤、酸汤、麻辣味并存,令人流连忘返。至贵州,不吃火锅,实乃憾事。



酒,亦是贵州的另一味道。
赤水河,贴黔滇川省界穿流,被誉为“美酒河”,中国半数白酒名酒,源自其流域。
茅台,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产自仁怀茅台镇。茅台之独特,异地难酿,故有“离了茅台镇,再无茅台酒”之说。
在贵州,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踏实的生活之间,如此亲近。
活在当下,享受生活的理念,早已融入贵州人的骨髓。
或许有人谓之“不思进取,安于享乐”,然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又有几人能坚守自我,不被迷失?
贵州人,以他们独特的生活态度,诠释着“贵”之真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贵州,其贵何在